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天籁之音 授二胡之业

时间:2024-05-20

摘 要:陈振铎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二胡艺术事业在传承、发展、推广和贡献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他的深入研究之于我国二胡艺术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是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现以年谱记事的时间维度为记录方式,罗列出陈振铎教授为二胡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 陈振铎;年谱记事;二胡;艺术贡献

中图分类号: J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1 - 0122 - 08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1.015

1905年1月3日(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11月28日),陈振铎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邵家圈村,属龙,字宣文,号晨明,笔名大声。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这一地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齐国古都所在地,是东部族群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为我国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以及历史文物,是中国历史上许多经典事迹的背景地域,如著名的孔子闻韶乐之地,以及素有传道授业的“稷下学宫”的故乡。这里润育了无数的名人志士、学术门第,是传播知识的大学堂。在这个沉淀着深厚历史文化的鲁中平原上,荷香十里、芦苇翩翩、景色秀丽、布谷声声、百鸟啼鸣、怡人心神。这里不仅仅有儒道学说,还有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經济学家等等,她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盛行各种戏曲、民歌、说唱艺术和民间器乐曲。

坐落在临淄区的邵家圈村不大,只有100多户400多人,村庄四面绿水环绕成一个圈状,村东口是一片历史悠久而硕大的荷塘,在村庄里只要掘地几尺即见清泉,这个环绕全村的水“圈”,就是著名的渑水。渑水和系水,是周代齐国古城临淄以西,以北两条重要的河流。就是这波光粼粼的渑水和系水铸就了这里富庶丰盈、灿烂厚重的文化,在这里,历史上从未发生过重大自然灾害,基本上是旱涝保收,持盈保泰。

陈振铎家有兄弟二人,弟弟陈振海,遗憾的是很早就离开了人世。父亲陈振修,性喜文墨,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开明人士,从小上过私塾,懂得教育对人的意义是最重要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后来在本村教私塾、办学校,大力实施教育。陈家在这个村里的威望极高,他们一家人都非常乐于为村民办事,如乡亲们有难相求,只要能帮忙的都是倾全力相助,来者不拒,因而在村里是深受村民爱戴和尊敬的。

陈振铎的母亲也姓陈,其聪明过人,性格豁达开朗,为人大度且侠义爽快,颇识大体的同时,又能吃苦耐劳。平日里特别喜爱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她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逛庙会、赶书场等等。在陈振铎幼年时代,她就经常带他去欣赏这些民间戏曲的演出,在暑天里,是这个地方民间吹奏乐器、说唱音乐最流行的季节,到了夜晚,悠悠的笛、箫声从田园穿过,漂浮在静静的村庄院落。受这种民间音乐及大自然的强烈熏陶,陈振铎自幼就酷爱音乐,从10岁起,他便自学笛、箫、京胡和民间锣鼓。他尤其喜爱拉京胡,听京戏,每遇到善唱善拉的艺人,都要站立细听,他对京胡的热爱和苦练,为他后来的二胡演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少儿时代,他就能用洞箫把一首《鸳鸯扣》吹得极富表现力,此外,对当地的民间打击乐他也非常熟悉,演奏起来精灵四现,凡此种种,都为陈振铎一生从事音乐工作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基础。

陈振铎的启蒙教育来自于父亲的精心培养,从小就在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儒家厚重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在他的血液里,父亲发现这个儿子好学心强,且勤奋聪慧,便毅然把儿子送进了城里的“洋学堂”。为了儿子的学习,筹措资金,父亲不仅把家里视为命根子的两亩良田卖了,还与人合伙做酿酒生意,后来父亲因急病不幸早逝,家里的经济状况随之急转直下,这让正在求学的陈振铎迈入了最艰难的时期。

父亲去世后,母亲顽强地支撑起了全家的生活,她用尽了一切办法全力支持儿子的学习,使儿子能够继续他的学业。通过自身不间断的刻苦努力,从学习的内容上来说,那时的陈振铎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以至于到他成人后都能熟练地背诵《古文观止》等经典书籍与文章。

陈振铎在音乐学习上也非常刻苦,在益都守善中学学习时,学校有一台风琴,酷爱音乐的他从窗户外面爬进去弹琴,结果受到老师的责备,自尊心非常强的他,从这以后离开了这所中学,投考了山东省立十中,又由省立十中报考了济南美术学校。但是,在这个学校不能只是学习音乐,还要学习美术,这里的条件、设备都很简陋,也不能满足他的学习需要,陈振铎便在1928年毕业后考取了上海国立音乐院,从此,他便走上了专业学习音乐的道路。

1914~1918年在临淄邵家圈私塾学习,后来上小学。

1918~1922年考入山东临淄第一高等小学学习。这期间,他同师生一起走上街头,参加了声讨卖国条约“二十一条”和查封日货的爱国行动。

1922~1924年在益都守善中学学习。

1925年考入济南美术学校图画音乐科学习。

济南美术学校在著名的大明湖边的贡院旁边,当时有一个清朝的乐师指导了一个比较大的丝竹乐队,在大明湖作游湖演出,据说这个乐队是当时正谊中学组织的,演出的曲目有《万年欢》 《老十番》 《胡笳十八拍》 《高山流水》 《游湖》等,陈振铎在学习期间经常去那里写生和聆听民乐演出,使他领略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也对民族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这个学校的办学条件、设备设施都异常简陋,对想深入学习音乐的他来说已完全不能满足了,在这种境况下,他在毕业后就毅然投考了上海国立音乐院。

陈振铎于1928年8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并与冼星海结为同窗好友,他们两位是学校当时仅有的勤工俭学的学生。期间,他师从代院长萧友梅先生学习和声、作曲,师从李恩科、朱荇青、吴伯超先生学习钢琴、琵琶、二胡。

1929年,在上海国立音乐院发生了“护院会”的“反对改专”学潮,为坚持自己的“护院会”活动,有十二人之多离开了上海国立音乐院,李俊昌、刘蔚乔、陈振铎、蒋风之、魏沃等五人转学去了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后冼星海、李俊昌、洪潘、熊乐忱等又分别去了法国、比利时、德国留学。

1929年春,北大校方同意成立北平大学“音乐学会”,刘天华应聘重新赴北大教授二胡和琵琶。9月,教育部决定将原来三校音乐系、所归并,成立艺术学院音乐系,聘用刘天华、杨仲子为导师,设钢琴、提琴、二胡、琵琶、古琴、唱歌等组。这时,刘天华收授了陈振铎、蒋风之二人,这两位均成为了后来国乐复兴的栋梁之才。[1] 陈振铎离开上海,转学至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跟随刘天华学习二胡,其是刘天华学生中唯一完整学完刘天华十大名曲的学生。同时,还师从赵丽莲教授学习钢琴,后又转入嘉祉教授班学习,还师从张友鹤先生学习古琴。陈振铎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时,二胡,钢琴都是主科,正因为陈振铎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后来他毅然的选择了二胡作为终身的专业。

陈振铎在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时,是师从刘天华早期的学生吴伯超学习二胡的,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二胡专业演奏能力,但转学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刘天华本人学习之后,就又从头学起,开始要学习江南丝竹谱,诸如《四合如意》 《扬合》 《满江红》等乐曲。这为他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入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学习锻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得到刘天华先生的言传身教,陈振铎的演奏已非常接近老师的演奏风格了。这一阶段,他的演奏发音饱满苍劲,运弓大度有力,在音乐表现上用情含蓄细腻,技术上娴熟完善,听后耐人寻味,这种纯熟的技艺和风格后来在他的学生身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历次的音乐会中,刘天华先生常常指名让陈振铎演奏《月夜》 《光明行》及传统乐曲《汉宫秋月》等。每次音乐会完后,刘天华都要对他的演奏情况进行总结评论,同时又提出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鼓励学生再努力学习。刘天华先生非常了解教育心理学,其创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与方法,陈振铎在此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自身演奏技术日益精湛,且该教学方法深深地影响了陈振铎,在他后来从事二胡教学时也积极采用。陈振铎在教学中从不训斥学生,都是以鼓励为主、探讨问题为辅,他对学生的称呼都以“乐友”相称,这是他在业界非常独特的一点。

就在陈振铎如饥似渴地学习期间,因家庭经济原因的影响,已经无力再继续学业,但老师刘天华为了留住自己的得意门生,将自己喜爱的演出服典当了出去以供陈振铎的学习,为此,陈振铎非常感谢老师的帮助,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达老师的恩情,此后的一切努力都证明了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1930年4月12日,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举行了第四次演奏会,陈振铎参加了这次隆重的演出活动,在演奏会上他参加了钢琴独奏(贝多芬《变体曲》)、钢琴伴奏(李俊昌小提琴、陈振铎钢琴伴奏:《madvigal》)、南胡独奏,南胡与琵琶合奏(陈振铎南胡、王国信琵琶合奏:《三宝佛》)等节目。

1930年在北京订谱古曲《汉宫秋月》。

1930年春在北京订谱古曲《花欢乐》。

1930年春在北京订谱古曲《三宝佛》。

1931年,经刘天华推荐,第一次参加北平育英小学(贝满中学)举行的音乐会,他的二胡独奏受到热烈欢迎。

同年,经刘天华介绍到北京育英中学,首次演奏新创作的《光明行》,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热烈的掌声中还加拉了一首《良宵》。

1932年,陈振铎尚未毕业即经刘天华推荐在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科(原音乐传习所)任教。

同年6月7日晚,陈振铎前往他的恩师刘天华家中看望病中的老师,当晚,刘天华的病情有所好转,大家也都为他的病情好转而高兴,殷尚真师母也陪他在坐,刘天华看见陈振铎来了很高兴,便拉着他的手很亲切地说道:“你是我最好的一个学生!”谈话间还问到推荐他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科(即原音乐传习所)担任二胡教学的情况,听了他的教学情况后,老师非常高兴,肯定了其所作出的成绩,同时也对他今后的工作充满了期望和鼓励,这使陈振鐸感受到了一种极大的鞭策和安慰。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老师和学生的最后对话。刘天华先生于第二天凌晨,1932年6月8日5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整37岁。在这之前的28天,也就是1932年5月11日,星期三的上午,刘天华在他的课室为陈振铎上了最后一课,教授了《烛影摇红》一曲,并还修订了弓法。[2]

刘天华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他的家人和学生于1932年7月在北平大阮胡同刘天华故居开始整理刘天华遗稿。其中有教师杨仲子、罗烟之、陈德义三人;弟子沈仲章、孙德宣(北大学生);陈振铎、蒋风之、陶筠 、王国信 、邵晓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生);潘君方、曹安和、杨筱莲、周谊等共计14人,大家公推陈振铎、沈仲章为主要负责人,陈振铎负责乐曲的整理,沈仲章负责文字的整理,整理好后由陈振铎送到刘半农处编辑复印。通过半年多的辛勤劳动,《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南胡、琵琶及合奏,刘复编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处捐资印刷工尺谱版、五线谱版)终于在1933年春出版了,这为正确继承发扬刘天华的著作和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刘半农先生特意在纪念册的序言中说到:“而以陈振铎、沈仲章二君尤为劳苦。”以示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极大的肯定。

刘天华在其他方面的学生很多,但是在二胡专业上终身真传弟子只有四位,他们是吴伯超、蒋风之、储师竹和陈振铎。

刘天华先生给学生上课有一个教学秘诀,据陈振铎的学生陈立身① 透露,这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上课形式,只有刘天华认为是他最好的学生才可以得到这种真传,当时刘天华把这种最具传统的教学秘诀传授给了陈振铎,后来陈振铎继承发扬了这种教学形式,并把这种独特的教学形式传授给了他的学生。陈立身先生现在把这种传统的教学秘诀在他创办的二胡教学班中广泛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光大。

1933年8月,陈振铎任天津女师学院音乐系讲师,因为当时的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在结束改专科后取消了音乐系,陈振铎在该校的教学工作因此停顿,又因而去到了音乐环境较好的天津女师学院音乐系继续任教。李恩科主持该校音乐系的工作,老师有张洪岛、丁善德、陈德义、熊乐忱、劳景贤等。在这里,除教学外,陈振铎还参加了各种演出活动,其中访问济南、青岛等城市的旅行演出非常具有特色,所到之处的演出也很受欢迎,曾轰动一时。在当时来看,这样的演出活动对音乐教育,社会风尚是起着积极作用的。演出的节目有李恩科、劳景贤的独唱,张洪岛的小提琴独奏,丁善德的钢琴独奏,陈振铎的二胡独奏,另外还有陈振铎和丁善德的二胡、琵琶二重奏,这种民族乐器的二重奏在当时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3]

1933年8月至1937年7月,在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授。

1933年秋在北京创作二胡独奏曲《秋夜》,曲中韵味颇有欧阳修《秋声赋》之慨。

1934年在《女师学院期刊》第二卷第2期发表《南胡独奏曲谱》和《洞箫联奏》。

同年5月在天津创作二胡独奏曲《雨后春光》①,1982年8月修订。

《雨后春光》是一首描写华北一带春意盎然的五月雨后风光的乐曲,曲调优美明亮、真挚奔放,表现了人们对田园风物的爱慕和赞美。这首乐曲一共有五大段,从旋律的发展结构上看,乐曲通过波折的线条来推动音乐的发展,在具体处理上用了调性转换、节奏转换,特别运用了欢快活泼的3/4拍的节奏,以加强旋律的动态感,同时体现了春日无限好的自然景象及蕴涵在乐曲里的美学思想。需提及的是,在这首乐曲里,作者创造性地首次应用了拉弹并举,颤弓加打音的新技法, 这种新技法的使用在当时的二胡演奏中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体现,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杨光熊教授在谈这首乐曲时这样说到:“大胆运用快速双音内外过弦的演奏技法和60年前在《雨后春光》作品中加入弹、颤弓和颤指音都是很难得的历史贡献,现在人看起来没什么,但在当年是要有点技术含量和艺术魅力的。”[4] [5]

1934年9月在天津改编古曲《蕉窗夜雨》。

1935年在《女师学院期刊》第三卷第1、2期上分别发表《南胡曲选符号说略》。

1936年2月在天津用工尺谱编订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二胡专著《南胡曲选》。《南胡曲选》是他在刘半农先生支持下,出版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之后的第二本专著,对推进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年,陈振铎、蒋风之、刘北茂、曹安和、刘育和等在北京协和礼堂举办“先师刘天华先生遗作演奏会”。[6]

同年5月 ,在天津创作二胡独奏曲《花开满园》(原名《凯旋》),并于1978年重新修订,此曲描写了冀东农民抗日起义军首战报捷的事迹,故亦名《凯旋》。

乐曲的第一段是如歌的慢板,它娓娓的叙述和深情赞美般的旋律,犹如迤逦绵长的歌声,描写出了大胜之后的极其愉快的心情。在这一段里作者用了少见的5/4拍,这种拍子有延缓旋律进行、加深印象的作用,这在当时的二胡乐曲里还是首次使用。第二、三两段表现了犹如满园处处花开,蝶群飞舞的意境,赞美般的情感波澜引起了情绪上的巨大起伏。为了表现这种明快而兴致的情调,在乐曲的第三段里也运用了颤弓加打音的手法,这种打音加颤弓的手法起着明快而強有力的作用。

1937年2月10日(农历除夕)在天津创作二胡独奏曲《良夜之歌》,1943年5月订稿于重庆青木关,描写了除夕之夜的回忆和向往的愉快心情。

1937年春在天津创作二胡独奏曲《春城无处不飞花》,描写春日鸟语花香、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美丽景色,演奏上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轻松活泼。

1937年暑假期间将临淄民歌《寒鸦戏水》记谱并改编为二胡曲,此曲可作为初学者进入G调的练习曲之一。

1938年,“七七事变”之前,陈振铎在天津女师学院音乐系任教,天津失守后,他不愿意躲进租界避难,而是在炮火声将书籍和衣物抛弃一空,毅然回到了山东老家,参加抗日救国的活动。

他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村长朱文学,商议在村里把失散的学生都招回来,在家乡义务办学,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非常时期,他选择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他们的抗日救国意识,他利用自己学习音乐的特长,教学生们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 《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

后来他投笔从戎,参加了李人凤、陈梅川、李曦晨等人组织领导的抗日队伍,在政宣科任编导工作,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体验军队生活。这只部队曾经打响了胶济线上抗日的第一枪,1938年由临淄三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十团,李人凤任团长,后来晋升为三支队副司令员。{1}

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周年,由副司令员李人凤作词,陈振铎谱曲,创作了抗日歌曲《血雨腥风》。在短短的时间内,这只抗日歌曲在部队和广大群众中流行开来,歌声激发了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同时创作的抗日歌曲还有《长期抗战》 《光荣胜利终归我们》等,还编印了一本石印版本的《抗战歌曲》。

1939年的冬季,陈振铎在鲁东游击区工作中,接到老同学熊乐忱的一封长信,告知在重庆将筹办音乐院,约他前去重庆参加筹办及教学工作,陈振铎非常乐意地接受了邀请,并立即从山东临淄出发经青岛到上海再辗转云南、贵州,于1940年2月5日到达了重庆。在14日应杨仲子先生的邀请,在法国大使馆举行小型音乐会,在音乐会上结识了郭沫若先生。16日又应电台之约,演奏了《月夜》 《雨后春光》 《凯旋》等曲目。

陈振铎教授参与了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的组建工作,并主持成立国乐组。参加了国立音乐院成立后教师第一次音乐演奏会,当时的民乐教师只有陈振铎一人,而杨荫浏、储师竹、曹安和等是后来去参加教学工作的,且刘北茂是先教英语课,后教二胡课。

9月11日为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1939年冬,在上海订谱古曲《虞舜薰风曲》。

1940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于该年11月正式成立于重庆,设五年制专修科和实验管弦乐团,各专修科及师资情况如下:

管弦乐组:戴粹伦、张洪岛、叶怀德。

理论作曲组: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

钢琴组:易开基、李翠贞、崔瑰珍。

声乐组:黄友葵、胡然、应尚能、蔡绍序。

国乐组:杨荫浏、陈振铎、曹安和、刘北茂。[7]

同年11月,陈振铎正式受聘为国立音乐院教授和教授会常务理事。在国立音乐院期间,除担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他还经常参加到各地的演出活动,如在在重庆、成都、贵阳等西南地区各大名城传播民族音乐。

创作方面,1940年9月,他借用古人“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诗句,在重庆(青木关)创作二胡独奏曲《一叶知秋》。此曲利用半音信手而成之曲调,故旋律悲壮,意味深长,颇有叶落知秋之感,从低沉、苍凉中可感受到强劲的力量,其在转调和半音处理上十分细致而准确。

1940年秋,在重庆青木关创作二胡曲《山村初晓》,时居温泉寺,四山青翠,景物宜人,每日晨起登山,红日自森林中透射而来,与山间红叶相映成画,引人入胜。这是一首初级阶段的乐曲,她用优美的旋律横跨了练习曲的枯燥与乏味,将初学二胡的练习者们把对二胡的兴趣立刻提升起来,进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山村初晓》是一首在一把位进行的乐曲,旋律线条平缓慢妙,没有太大的起伏,节奏上有四分、八分及附点音符,极易掌握,但需注意连弓和小指的运用。因此这首乐曲成为初学者的首选。

1940年秋夜,在重庆青木关创作二胡曲《芭蕉夜雨》,这是在宿舍里听雨而作。宿舍旁由他亲手培植的芭蕉,茂密成林,绿荫遮日,高达二丈余,为全青冠,一夕夜雨来袭,与庞大而温存之树叶相激成声,雨洒蕉叶,飒飒作声,组成一种富有节奏的音乐,益增大自然之优美,快人心神,故写此曲。演奏上特别注意附点节奏音型的表现,要有一种活泼跳跃的形象,全曲舒畅如歌。

1941年春在重庆北碚嘉陵江上,荡漾轻舟而作二胡独奏曲《嘉陵江泛舟曲》。其对此曲的形容是:春天的江面上风平浪静,景物宜人,飘飘然如登仙境,乃顺手而成此曲,故曲调幽逸而静穆。

1941年4月,在重庆创作二胡独奏曲《田园春色》。这是一首迄今被认为在原把位表现最丰富、旋律最流畅、最优美清新的一首乐曲。乐曲一开始就用简单的旋律、乐句的对比、内外弦的交替,给人一种朗朗上口,恬淡怡然,满目春色的情景。这首乐曲中多次出现的同音内外弦交替,可以对初学者对照外弦空弦音,尽快地按准第一把位内弦四指的音有着搭桥的作用,它也可进行四指的内外换弦练习。他的学生、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曾说:“陈老师的这首乐曲,虽然简短,但用一个把位,写得这么流畅,确实是难得的佳作。”

1941年6月,在重庆创作二胡独奏曲《旌旗飘飘》。該曲在演奏上要有雄壮的气势,注意半音滑奏的准确性。

1941年8月,在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编印《二胡曲选》(工尺谱版,五线谱版),陈振铎编(卷上)。

1941年8月7日在重庆创作二胡独奏曲《明月流溪》。和友人共同在月夜之下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是夜望月,皓月当空,溪流潺潺,江山诱人,在短弓的运用上要爽快跳跃,清晰干净。

1941年中秋在重庆南泉创作二胡独奏曲《弓桥泛月》。弓桥是南泉的桥名。这是一首练习揉弦、换把过程的好教材,乐曲仍然是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动听,演奏这首乐曲有如畅饮甘甜的泉水,或在河中泛舟赏月的感受。乐曲用了较多的、富有推动性的、动感流畅的附点十六分音符和无附点十六分音符,加上八分音符的交替,就出现了上面所描述的情景,这是用简单的旋律和节奏构成的一首朗朗上口的二胡曲。《弓桥泛月》和《田园春色》两首二胡乐曲是陈振铎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陈振铎教授的学生、著名二胡演奏家陈朝儒先生谈到这两首乐曲时说:“《田园春色》《弓桥泛月》这两首乐曲影响面广,习奏的人多,社会效益高,是二胡演奏者必拉的乐曲。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习琴人,引领我们走上了二胡演奏之路。我要向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表示我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8]1941年秋在重庆青木关创作二胡独奏曲《秋江晚霞》。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乐曲,描写了落日的晚霞映照在秋色的江面上,帆如星点,缓缓流动,一派静谧清新的景象,此曲可作为连弓、擞音、断弓、绰音的练习。

1941年在《乐风》新一卷1期、新一卷2期发表两篇国乐研究文论《怎样习奏二胡》(1)(2),深受读者欢迎。

1941~1943年,陈振铎将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期间撰写、创作的2篇国乐研究文章以及11 首器乐作品在《乐风》杂志上发表。(见表1)

1941年12月3日,刘天华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国乐演奏会第一次筹备委员会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国乐教室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储师竹、曹安和、陈振铎、熊乐忱、戴蜀瑶、齐缀、郭绍猷(熊乐忱代)等,大会公推熊乐忱为筹备委员会主席,陈振铎为副主席。总务股主任熊乐忱,庶务郭绍猷,演出股主任陈振铎,干事储师竹、曹安和。演奏会于1942年3月15日在重庆上清寺广播大厦举行,演奏会上演奏了刘天华的全部创作及改编的乐曲,陈振铎、杨大均、杨荫浏、曹安和等均到场参加。

本篇责任编辑 杨迪瑞

参考文献:

[1]方力平.刘天华记忆与研究集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73.

[2]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3]陈振铎.我的回忆录[J].齐鲁乐苑,1983(2).

[4]贾路红.论陈振铎二胡音乐作品的创作及审美意义[J].音乐探索,2013(4).

[5]杨光熊.刘天华演奏艺术的忠诚卫士(上)——忆陈振铎先生[J].乐器,2012(1):65.

[6]杨光熊.刘天华演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M]// 方力平.刘天华记忆与研究集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7]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百卷本(第100卷:民国艺术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8]陈朝儒.恩师陈振铎的《田园春色》 《弓桥泛月》[J].乐器,2004(8).

[9]汤斯惟,张小梅.《乐风》(1940.1-1944.6)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3):84.

[10]万云洁.论陈振铎在二胡史上的地位和贡献[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

收稿日期:2017-11-06

基金项目:2016年四川音乐学院科研重点项目“对陈振铎二胡艺术生涯的研究”(CYXS2016

035)。

作者简介:贾路红(1958— ),男,硕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乐器工程系教授(四川成都6100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