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杨育林,杨杨芳婷
自1990年,中国首个古典吉他专业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建立,吉他专业教育历经了3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整体发展势头已臻良好,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办学主体不断丰富。古典吉他专业教育办学规模从最初只涉及音乐学院,扩展到大部分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大学艺术学院;从公办综合大学或师范院校下设的艺术学院或音乐(舞蹈)学院,发展到独立办学(民办)高校的音乐(艺术)学院;近5年,更是延伸到了中、高等职业学院。
第二,办学层次持续拓展。办学层次从最初的附属中学发展到如今的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含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大专(高等艺术职业学院)、本科、硕士研究生[注]至2020年,具有古典吉他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6所本科院校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等五个层次,学历层次日趋完善。
第三,专业分支逐步发展。处起步较早的古典吉他外,电声吉他(含电吉他、电贝司)专业教育作为流行吉他专业教育的主要代表,发展已初具规模;民谣吉他、爵士吉他和指弹吉他等新兴流行吉他专业教育逐渐崭露头角;尤克里里作为原声吉他的一个特例分支,因演奏法不完善未在高校开始,但是,2019年6月,在浙江宁波召开的吉他专业演奏员考评员培训会上,文化与旅游部人才中心已明确把尤克里里演奏员作为单独方向纳入培训考核,尤克里里专业教育的职业化并走进课堂指日可待。
此外,吉他乐器修造专业作为中国吉他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特殊方向,早在2016年9月就于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工程系正式确定,近几年也在部分音乐学院(如南京艺术学院)悄然筹建。
虽然我国吉他专业教育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比照教育部等部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和国际一线吉他专业教育发展情况仍存在一定差距,与此同时,伴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科层次的持续拓展,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逐步显露。
中国吉他专业教育自诞生以来,基本处于边摸索边学习的自我成长状态。随着现代化发展,受教育群体对吉他教育的要求和以往大不相同,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未来就业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吉他专业教育整体尚存在教学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标准不明晰的问题。教学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中片面强调演奏技术训练,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标准不明晰,产生的结果是单一培养思路与主要就业方向不适配。
有很多毕业生对自身发展定位不明晰,被动状态下从事了吉他教育,因为缺少教学经历致使工作力不从心。在吉他专业教育中,有一大批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其能力指向不止取决于高超的演奏技术,教学实践经验也尤为重要。若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训练作保障、没接受过吉他教学法的专业学习,学生们很难满足将来的职业需求。
课程设置是吉他专业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由于诸多原因,中国吉他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不足:共同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占比过多,客观上挤压了吉他专业教育的授练时间;专业重奏课或有或无,吉他室内乐、协奏课程缺失。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吉他属室内乐,由于音量限制等原因,一般不被列入到交响乐团或民乐团的训练中,缺少与其他乐器合奏的机会,而国际重大比赛的决赛中无一例外都要考察参赛选手的协奏能力,这便造成了中国本土吉他专业教育自主培养的优秀选手,在国际重大赛事上难以踏上冠军领奖台。就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言,中国吉他专业教育和国外先进吉他专业教育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吉他专业教育教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反映在:1.教材建设体系不科学、不系统,缺乏国家层面艺术标准和行业共识,随意性强、各自为政。2.专业教材与业余培训教材通用,技术手法缺乏系统讲解,曲目不够严谨。3.教材门类不全,诸如吉他艺术史、吉他和声学、吉他重奏、吉他协奏专业教材基本空白;4.教材建设盲目跟从西方,对教材的民族化、中国化不够重视。缺失真正适合吉他演奏的中国经典作品,是中国吉他专业教育教材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决定着能否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吉他专业人才,是吉他专业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
吉他专业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专业重视程度不足,师资现状不容乐观。在国内,除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少数音乐高校拥有正式在编的吉他师资力量外,国内许多音乐高校还处于外聘状态,教师学历不达标,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情况特别突出。这是中国吉他专业发展的短板,是中国吉他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科学研究是教学实践的助推力。然而,目前我国关于吉他教育的科研明显滞后于教学。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从学术科研的重要指标——科研立项数目来看,受在职在编的教师数量、行业严重忽视学术科研的价值导向影响,目前中国吉他类科研立项十分匮乏。就古典吉他专业教育为例,除笔者负责的六项各类省级科研立项外,其他有关吉他的科研立项少之又少,国家级的高层次立项尚未看到。第二,从学术科研的关键指标——期刊论文发表的层次看,目前为止,只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交响》《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等期刊登载的十余篇期刊论文,有关吉他学术研究的CSSCI核心期刊论文更是一篇难寻。第三,从学术科研的一个风向标——已通过答辩的硕士论文数量来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7月,中国古典吉他专业教育共有17篇硕士论文,虽然论文的研究内容囊括了吉他音乐作品分析、吉他音乐史研究和吉他教学研究三大类,但能代表中国古典吉他学术研究水平的点睛之作难觅踪迹。第四,从学术科研的另一个风向标——科研获奖情况来看,中国吉他专业教育相关科研只查到了和笔者有关的六项省厅级科研成果,获奖几乎为零。一言以蔽之,中国吉他专业教育的学术科研亟待提升。
中国吉他专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目前尚缺乏发展规划和行业自律,行业整体条块分割严重,相互脱节,缺乏应有且必要的行业交流。另外,中国吉他专业教育各分支发展严重失衡,与市场需求脱节,古典吉他专业教育一枝独大,在民间却曲高和寡。而爱好者规模更庞大的流行吉他(如电吉他、民谣吉他、指弹吉他、尤克里里、爵士吉他等)专业教育发展规模较小、严重滞后,这种发展失衡的局面,势必影响中国吉他专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由于不同层次专业院校在生源质量、培养条件、教师水平、办学层次、所处地域经济状况等存在巨大差异,各地吉他专业教学定位和培养标准应有所不同。各校教学定位不应只聚焦在培养演奏家,还应该包括一线社会教师、科研学者、创作者等。教学重点不应只是片面地强调演奏技术的提高,还要突出教学实践能力等其他就业必备能力的培养。以一线社会教师为例,教育主体应引导学生熟知吉他教育基本规律,在保证学生必要演奏能力的前提下,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积极鼓励、引导学生的教学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一线教学实践活动,如筹办教学示范品鉴音乐会等。
以构建“双一流”学科为契机,调整本科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提升专业重合奏或协奏教学的比例,构建中国吉他专业教育特色重奏、协奏课程教学体系;为学生创造和其他乐器合奏、协奏的机会,增设吉他室内乐课程,如吉他和小提琴、单簧管或手风琴等旋律型乐器的合奏课;推广吉他钢琴伴奏课,积极争取吉他与交响乐团、民乐团、弦乐四重奏的合作机会;重视吉他专业教育对象的协奏机会,锻炼学生与其他器乐、声乐配合能力,扩大吉他专业教育的实践参与面等等。
目前,中国吉他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吉他专业教育教材体系。要实现这一目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重视教材建设立项,争取教育、文化主管部门和高校教材建设专项支持,在中国吉他专业教育行业建立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尽早编写出版集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示范教材。第二,重视吉他专业教育教材门类建设,重视吉他艺术史、吉他重合奏等教材建设。第三,切实加大吉他专业教材的民族化力度,提高教材作品的中国化比重。
在以往吉他民族化中简单移植和粗浅改编的基础上,深刻研习吉他专业特点,探求和总结国外吉他各时期经典作品的创作规律和手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邀请国外有经验的吉他作曲家和国内知名作曲家,将典型中国音乐改编成能广为流传的吉他作品,以不同视角和观点书写中国民族音乐历史多样性。严格精选中国传统音乐中适合吉他改编的作品,从中国地域音乐特色和语境出发,以吉他世界通行语汇创作出符合世界音乐视角的中国吉他作品(1)马克斯·皮特·鲍曼著,麻莉译: 《跨文化合作语境中的世界音乐研究》,《音乐研究》2019年第1期,第119页。,借以填补世界范围内吉他音乐作品宝库中中国作品的空白。
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吉他专业教育的前置条件,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吉他教育在我国高校属于新兴小专业,针对吉他专任教师而拿出人事名额的高校毕竟是少数,“对外聘任”依然是主流,但对外聘任存在着诸多弊端。我们还需要不断引进国内外名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吉他专任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师资短缺现状、师资力量良莠不齐问题。随着吉他专业教育在中国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大音乐学院陆续开展了吉他专业师资力量的储备和引进工作。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近几年已引进或培养了多名吉他专业教师。近年来我国在吉他教师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远远不够。笔者以为,有必要建立科学、长效、便于操作的考核遴选机制,增强被聘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保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
要改变目前吉他学术科研严重滞后的现状,须针对专业院校吉他专任教师进行引导,利用国家和高校晋职晋级、研究生导师遴选、评聘等政策,使老师们充分认识科研对于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行业大型会议、交流中,增设学术科研评比、交流和研讨专题,并将其设计成核心板块。只有重视科研,不断发现吉他专业教育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有中国特色吉他专业教育新理论,打造吉他专业教育新型高端智库,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吉他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教研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清楚在吉他艺术发展过程中,是什么在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同时,注意加强学生演奏以及教学中科研、教研实践环节的培养,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机会参与到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教研、科研能力。
另外,要将吉他学术科研提升到学科发展的高度,重点突出吉他表演音乐学(2)高拂晓:《音乐表演研究的国际前沿与国内现状思考》,《音乐研究》2019年第5期,第56页。科学研究方向的引导和培育,为中国吉他专业教育进行国内自行培养吉他演奏博士做科研准备;要结合中国吉他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在吉他音乐史、中国吉他发展传播、吉他民族化、吉他教学方法研究方面凝练研究方向,为争取国际吉他学术研究的中国学术主动权(3)叶松荣:《坚守与超越——关于西方音乐研究中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思考》,《中国音乐学》2018年第4期,第96—98页。尽绵薄之力。在普通高校和综合大学吉他专业教育中,充分借助自身学科门类齐全以及跨学科培养优势,采取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学习,目的是培养演奏、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吉他专业人才(4)项阳:《音乐学界的“周畅现象”与厦大模式》,《人民音乐》2018年第9期,第20页。,为更好地培养有中国特色的落地型、实用型、研究型吉他人才积极助力。
要改变吉他专业教育行业整体条块分割严重、相互脱节、各分支发展失衡、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努力:第一,成立“全国吉他专业教育高校联盟”,促进行业内各分支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由发展较快的专业院校牵头,协同各分支行业成员单位,本着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的原则,筹建“全国(古典、民谣、电声、指弹、尤克里里等)吉他专业教育高校联盟(分支专业联盟)”,待时机成熟,以各分支成员单位为基础筹建“全国吉他专业教育高校联盟”,切实有效地肩负起行业自律、行业监督职能。每年定期召开“全国吉他专业教育研讨会”,促进行业内增进共识、科学谋划、相互交融、协同发展。
第二,争取行业主管部门重视,建立行业主导性发展标准。以“全国吉他专业教育高校联盟”为基础,争取教育、文化等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根据市场需求和客观发展规律,激发各分支行业内在发展动力和潜能,按市场需求建立行业主导性发展标准。其中,以古典吉他为基础学科,科学统筹和理顺古典吉他与流行吉他各专业的内在联系,真正实现各专业快速、协同、科学、可持续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