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德埙
锻造便利的解谱工具──《〈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序》
王德埙
《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是一部专门收集中国古代各时期古琴指法、谱字、乐符的字典。古琴指法是古琴减字谱的基础,我国传承琴谱虽然浩如烟海,但缺乏对译谱和学术性打谱极为有用的古琴谱字检索的工具书和有关古今指法流变的学术论著出版,故锻造便利的解谱工具,十分必要。该书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研究者也可以提供参考。
古琴;指谱;乐符;字典
我国传承琴谱浩如烟海,各种琴谱典籍公私皆有收藏。由于缺乏对译谱和学术性打谱极为有用的古琴谱字检索的工具书和有关古今指法流变的学术论著出版,古琴界打谱、译谱困难重重。因此,锻造便利的解谱工具,发掘这一大批优秀音乐遗产,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是通向古代的琴书文献,通向传统的琴学知识乃至古琴艺术的阶梯,对现代辞书学也是一个领域的拓展和贡献。
该字典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研究者也可以提供参考。例如,嵇康《琴赋》中的“心闲手敏”的“敏”,根据这部字典,就可以知道“敏”是中古古琴的指法术语,有着明确的谱字内涵:“名指敏。名指按弦,左右细,谓之曰敏。如使跪按,多用偷吟。四弦吟、振、、敏,然声异其理一同”。“敏”是七种“取声指法”之一。而这在过去则只能有想当然的解释。一套成熟的中国的基本乐理早已经在中国古琴记谱体系中形成了。读者能够借此比较方便地认识到古琴演奏手法的时代性,甚至能够认识到古琴谱字的时代性。
该字典正是为了复兴古琴音乐文化大厦,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项平整地基、为人作嫁的工程中去。
翻阅该字典,你会发现在指法和谱字的背后,到处都浸润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天地人三才的哲理。
例如,道家倡导“大音希声”,无声之乐,已经形成了卓有特色的古琴美学。而这在古琴减字谱谱字中就有体现。如:
以及:
本字典特别归入“审美谱字”一类。
而按照“运声于意”的美学要求,则有所谓“定吟”:
这样的音乐演奏体验“奥妙深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充满了道家色彩:
由读书人的苦读,引申为演奏艺术的“苦吟”,则充分体现了文人音乐的特质:
古:苦也。苦苦而吟,又古吟也,其音苍老。*[清]程允:《诚一堂琴谱:指法阐微》(1705),基诚一堂刻本。
又如,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建立中国的基本乐理。而没有从中国古琴记谱体系中进行发掘,是为遗憾。例如西方乐理的“视奏法”,中国古琴记谱体系则称之为“观谱法”。*[明]严澄:《松弦馆琴谱:观谱法》(1614),载查阜西、吴钊:《琴曲集成》(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再如
合:合也。与上方之弦同。*程雄(颖庵):《松风阁琴谱》(1677),自藏原刻本。
由此可以研究中国文人的“合声概念”。
这样的例证非常多,读者在该字典中会发现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中国基本乐理的话语系统。可以说,一套成熟的中国基本乐理早已在中国古琴记谱体系中形成,并不需要今人来紧急呼吁、寻找、构建,我们只需认真地学习、记取便够了。
再如,传统乐学中的度曲方法,向为学界所重,而研究成果无多者,忽略了对中国传统琴学资源的发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试看下面这两个条目,完全是在介绍和总结度曲经验:
双撞也。缓时宜用,紧时不宜多用,古谱每以双撞用于句之急时,恐后音催紧,即连作之,压住下句之法。然数用令指下全无闲暇之趣,兼不能尽弦之余音,本谱反在慢时,或有对起纔作。*[明]尹晔(尔韬)撰辑:《徽言秘旨》(1647),载查阜西、吴钊:《琴曲集成》(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为什么关于传统乐律学的重要概念“比”, 在现代中国音乐史学界竟然混淆不清呢?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乐学中既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体现在琴指谱论述中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引起现代中国音乐理论界的重视。拙著《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王德埙:《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章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该字典的出版,进一步证明这样的问题在传统琴学理论中是非常清楚的。以至于对于“和”,甚至还细分出了“同和”与“比和”来。再如:
学术界呼唤多年的中国基本乐理,事实上早就系统地出现在传统琴学之中了!
中国古代的琴书,受传统类书的影响,实际上也只是古琴演奏和古琴文化的类书。这反映在其只有初步的分类和材料的罗列上。而且有相当的材料没有交代出处。这就给后人利用和研究这些琴书造成了困难,也给以现代辞书为标准的该字典的编篡工作造成了困难。特别是唐朝古琴指法的解释文字,简古难通,这与学术界公认唐文难懂的情况是一致的。
该字典的宗旨,就是做一点清理古琴演奏文化遗产的工作。希望读者能够借此比较方便地认识到古琴演奏手法的时代性,甚至能够认识到古琴谱字的时代性。如半扶指法,由唐至明多用“”,而清朝以后就专用“”了。这反映了一种指法谱字取简的倾向,而首倡用者,则是元代吴澄。
有比较,才可能有鉴别。读者既可根据该书判断各家得失,理清各家在琴演奏手法上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凭此看出一个指法演奏内涵演变的线索,以及现代琴人对于古代疑难琴谱今译的见解。同时,对于艰难的唐朝以及唐前、唐后的古琴指法解释文字,读者采用该字典的集解手段,相信也能破解玄奥,从而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的乐曲考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编辑时,我们也不能完全照录琴书材料,而必须加以辞书化,如“[宋]则全和尚节奏指法,载[南宋]《琴苑要绿》。指法,凡——”,则词条列为“指法(则全和尚)”,从而突出了指法、谱字之类的关键词。
汇集诸家指法论述,以求确解,的确有利于澄清诸多疑案。过去我对历史上有无曹柔其人,持怀疑态度。现在,虽然还是不能弄清楚曹柔的身世,但众多的指法材料,已足以对其人加以肯定了,唐朝确有曹柔其人。三国魏琴家曹植对减字谱的开创性贡献同样应该肯定。
前些年,笔者的研究重点是唐前琴谱,如《广陵散》《碣石调·幽兰》以及日传汉隋“声曲折”乐符系统初唐抄卷子等。为了研究方便,我自己动手做了许多古琴指法谱字的卡片。这就成为这部古琴谱字乐符字典的先期准备工作。
字典编辑工作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的想象。例如字体与笔形的统一,就颇费踌躇。而一旦这些问题解决后,在繁简转换时,计算机又通通不认帐了。于是又只好重新用造字法将其固定下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字典编辑工作终于完成后,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个蔚为大观的中国古琴指法谱字体系。这是中国历代古琴艺术家的杰出创造,他们将汉字提炼为一系列古琴指法;以古琴指法为基础创造了古琴音乐的记谱体系,使中国历代的音乐珍品赖以传承。琴僧、琴宦、琴妃、琴帝、男女琴人、达官显贵,无不为之呕心沥血,矢志不渝。藩刻手抄,言传身教。中国古琴指法谱字体系代表了中国高文化阶层的历史成就,对中国的汉字学也是一个突出的贡献。该字典的工作,则无非是集腋成裘,聚沙为塔;缀断简残编,将无序的散珠碎玉,加以有序化编列而已。
为了编辑这部字典,笔者继续积累了二十多年的资料,做了几大箱卡片。例如,为求《琴苑心传全编》的善本、孤本,还曾经二下重庆。第一次因重庆市图书馆熏虫,无功而返。由于《琴苑心传全编》该书仅重庆市图书馆藏有一部,堪称国内孤本。笔者只得再次专程前往考查,始得摩婆原卷。如此集腋成裘,逐渐做成卡片。
造谱字程序为江岚工程师提供的研究成果,后来,吴贵贤女士在承担部分计算机数据化录入任务时,又对这个造谱字程序作了简化,使运用更加方便快捷;关于汉字笔划的准确名称,则咨询了钢琴家朱韵霖;王长城老师负责主要的数据收集,及其大部份整理工作,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
编者由是感叹:如果没有现代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种图片加工技术的进步,该字典的编辑出版,恐怕还会有许多困难。
该字典的琴学价值体现在:
1.集中展现了数千年来蔚为大观的中国古琴指法谱字体系。有的词条是编者从琴书文献中提炼出来的。如,朱书:古代琴谱上对泛音部份用红笔书写或红笔点抹标记的方法。可参见该书“5”条(1111—1114)《琴书大全》分条、“6”条(860—887间)《太古遗音》分条和《太音大全集》分条。
2.该字典的参见条充分挖掘了旧琴书解释文字中所包含的指法名称和谱字,列为词条,丰富了字典的条目系统。这些指法名称和谱字有的未见专门的解释,而许多指法名称和谱字是已佚琴书的内容,因而具有辑佚的功能。词条是古琴谱字学的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这部字典,同时也形成了古琴谱字学的概念体系。编者下大力气编辑的参见条,既是基于学科建设的考虑,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材料,使相关条目贯穿全书,极有利于读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和研究。
3.本字典将谱字区别出不同的义项,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琴学工具书是琴学科研成果的反映和总结,也是琴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反映了琴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便于学者和琴家发掘琴曲。作为集六百多年来琴学指谱研究成果之大成的工具书,这样的成果可望培养和造就大批琴学后备力量,保持研究队伍的常青,增强研究队伍的活力。当然,编者期望如此,实际应用效果如何,还盼读者诸君有以教我。
作者附言:《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已于2016年3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惜字典的《序》因故被误删,故借此发表,以弥补遗憾。
[1][明]袁均哲.太音大全集[M].摹抄郑振铎藏明初原刻本.
[2][明]朱权.神奇秘谱[M].影北京图书馆藏本.
[3][明]朱权.新刊太音大全[M].影北京图书馆藏本.
[4][唐]陈拙.指法论述[M]//查阜西,吴钊.琴曲集成: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
[5]王德埙.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吴修文】
2016-07-16
教育部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06JA760005)。
王德埙(1950-),男,贵州遵义市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与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10.3969/j.issn.1008-7389.2017.01.004
J632.31
A
1008-7389(2017)01-0055-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