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孙冬梅,任 飞,胡道勇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201620)
随着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大部分省市发布了返校复课的通知。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教学的两大主体(学生、教师)被隔在了屏幕两端,一时间“线上教学”便成为了最热门词语。在抗击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发挥了巨大作用,“停课不停学”是学生成长的刚需,在线学习无疑成为最佳选择,相应地,应运而生的线上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以及是否能保证同等的教学质量便备受关注。在线教育时间、空间灵活自由的优势在特殊时期被充分发挥,为在线教育快速发展迎来了契机,被疫情倒逼的一场线上学习革命,是挑战,更是机遇。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覆盖了所有学校,在线教学在此期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广泛应用,从原先长期扮演辅助角色到目前可与线下教学双轨融合,在线教学经受住了考验。随着线上教学持续推进,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普遍接受了在线教学的理念,而且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在线课堂可以说是回归到他们的视觉文化世界,所以学生本身就很容易接受线上教学的理念与方式,老师也改变了对在线教学的认知,疫情之下这场全国范围内的线上教育实验带给教育更多的可能性,态度从之前的观望到被动实践再转向积极拥抱。
教育是人类的活动,教学是门艺术,教育和教学应该体现人文精神和对人性格的全面塑造,应该有温度有感情。线下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重要,通过多元化传递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很有帮助。而线上教学,交互方式不再是面对面的人际交互,而主要是跟电脑、平台、软件打交道;驱动方式不再是教师现场组织,而是没有老师直接连续的关注,没有同伴的行为参照。所以在线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一个挑战,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学生可能“自主不学习”,或者有效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效率降低,对于老师课程要求,采取得过且过的学习策略,所以在这段时间从学生的角度,也是倒逼学生恢复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伴随终生的,这也许是一次激活与唤醒,线上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和自我管理。
线上教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时空分离,这既给教学组织带来了挑战,也给教学创新带来契机。一方面,可以灵活分配任务,重构逻辑,突出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共享、学习过程支持、及时教学反馈等时空组合;另一方面,可以转换教学中心,重构流程,教师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互动反馈上来,在线教学时间安排问题讨论和答疑解惑。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讲授,学生的感受会大相径庭,现在又隔着一方屏幕,老师无法随时监控学生学习状态。如果学习时间过长,教学方式单一,让学生在电脑屏幕前专注课堂两三个钟头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即便有课间休息,学生也会在上课时走神。这就要求老师发挥更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教师风格和个性可以成为黏住学生的重要因素,甚至直接影响教学成效。
疫情之下,这场全国范围内的线上教育带给教育更多的可能性,但真正的教育,即使形式和方法不同但最终都应要有逻辑、有高度、有深度,唯此才能吸引学生有信心、有毅力、有耐性接力人类认识和实践不断前进。
2020年新年后、开课前,视觉德稻实验班教师对各种在线设备和软件进行了多次测试,同时为应对突发的网络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视觉德稻实验班线上课程类型大类分为四种(图1):
图1 视觉德稻实验班开设线上课程类型分类示意图
理论讲解类课程:授课形式为讲授语音+PPT课件,其中的语音既可以是实时直播,也可以是线下录制。
软件演示类课程:这类课程比较适宜于疫情非常时期,通过屏幕分享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操作过程。
硬件操作类课程:这类课程需要老师课前录制好手工操作展示过程,教学中教师边播放边讲解。
学生反馈类课程:这种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反馈互动中进行实时指导,比较适合基于项目制的专业课程或肢体类的专业课程。这类课程通常需要亲授才能保证学习效果。为了保证在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且结合实验班专业课程特点,教师们多采用直播软件、会议软件与微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正式网络教学之前,建立课程群,一课一群,进行开课前的效果测试,确保在线授课开展平稳顺利。
组织好教学内容,保障好授课效果,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在线教学设计的重点。视觉德稻实验班每个专业项目都有各自的特色,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每名老师都有各自的授课风格,每位学生也都有各自的行为特点,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准备必须因地制宜。
视觉德稻实验班线上课程设计多为超星平台(图2)、直播、微信讨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导和主体,教学活动按照课堂需求多平台切换。为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及课程内容的落实,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操作同步、课上测试与课后作业并存、个人学习与同侪互助相辅多元整合的教学手段,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学习的全覆盖、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结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重交互、教师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形成自学、指导、反馈的学习闭环的混合式教学过程。
图2 部分视觉德稻实验班课程在超星平台建课并做好教学计划准备
只要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会知道,仅仅利用课堂上有限时间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一个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点有一定难度,况且现在是在非教学场地的网络环境,所以会提前通过超星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就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可增加学生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在课堂的活跃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为课程的参与者。有研究者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脑科学研究也证明在人类接受学校教育阶段,离不开师生交往和同学交往。在教学中,情绪促进认知,面对面的交流是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交汇,没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目光与心领神会的交流,不可能有灵感的迸发。
在记录词集中,词汇可出现的位置有:标题、关键词、成因和答案等,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对检索结果的贡献值不同,所以其重要性也不同。例如,出现在标题中的词汇的重要性要比出现在答案中的词汇重要。
线上教学将教学场地换到互联网上,从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开展的难度,致使学习体验感远不如线下。但在在线直播平台上,老师除了可以通过声音以及文字得到学生的反馈外,还可根据摄像头看到学生的当前状态,也可以就不同知识点进行“问题式”问卷(图3),一方面确定学生是在沉思还是在走神,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情况;而学生可以通过摄像头感受到类似在教室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醒自己专心学习。同时,因线上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像线下一样集中,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强调体验感和实践性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举措,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能更有创造性地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即使是在线教学,也可以保持面对面指导、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也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差异来实现差异化教学。
图3 以《湿媒体》课程为例,任课教师通过线上工具收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问卷
在线协作、在线讨论等学习活动能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发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交互,引导得出正确观点。以学生协作为主、老师引导为辅,通过适当的课堂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在与同伴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在协作讨论过程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拓宽拓深知识。这既可以从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也可从别的同学观点中理解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吸收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共同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协作讨论后学生可将协作学习后的感受通过直播分享,分享过程也可通过在线教学进行实录,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丰富了在线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随时都可以处于教学状态中,已经超出传统“课程时间”的界线,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一方面通过课后温故知新,并可通过分享成果形成思想火花碰撞;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课堂上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可在课下向老师咨询,学生也可就感兴趣的话题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发给学生来一起讨论。
通过课后作业检验学习成果,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听课效果的及时反馈,要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并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教师对学习较困难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帮助,最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在线教学,能否黏住学生步步深入,关键是要及时反馈(图4)。教学效果好不好,学生最有体会,学生对某种教学模式的真实体验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原动力。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气氛的创设、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课堂效果的好坏。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互动,积极分享线上教学的体会及感悟、思考与建议,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成效提供参考。
图4 以生态建筑设计专业学期项目课程为例,展示学生汇报、教学团队给予反馈
线上课堂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多环节教学设计利用教学工具不断细化落实。在保证授课顺畅的基础上,专业老师一直在思索如何汇聚优质线上资源,如何实现线上课程实质等效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选择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实现教学的过程考核等等问题。主题讨论、案例分析、交流互动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沉浸感。除了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确保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外,还需保证教学素材多样化,通过图片视频等设计更多的讨论主题;基于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实施在任务驱动中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线上网络及教学资源自主探索学习,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分享和评价,促进知识内化。遵循“循循善诱、密切监督、即时反馈”的原则,做到上课有课件、线上有考勤、问题有反馈、师生有互动、作业有点评。课程内容技能满满、教与学高频互动、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课堂,更加认真地完成课程任务,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率与效果。
年轻人的世界永远都不是静止不动的,他们渴望知道老师在讲授知识或者答疑时,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如果老师碰到了某个问题,他们要如何处理……而线上的距离感,特别是老师和学生所处在的位置完全不同,让这种多点实时交互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时发言的尴尬场面多有发生。
人的亲自然性决定了他(她)不可能一直久坐在电脑前,长时间与电子产品的交互,对师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因疫情被“封闭”在家的不止一位成员,长时间的单一模式相处,某种程度上也会激化或影响教师或学生的情绪。另外,时间管理是否高效,睡眠时间是否充足,这一系列的连锁问题,都是线上教学的问题。
一个人努力是加法,一群人努力是乘法。教师的倾情投入,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频繁互动,共同克服“倦怠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以分散教学、分段学习、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教学形式,来实现在线高效的教学目标。纵观两个多月的线上教学情况,任课教师依托多平台,运用多手段,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在线活动。线上教学虽可顺利开展,但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提升的地方仍然很多:
首先,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上自学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衔接与融合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规划;
其次,网络课堂如何更好地实现沉浸式教学亦需深入研究;
再次,线上课堂的延伸——在线课程有来自多维度的学生响应,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充分固化线上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创新成果,促进在校教学提质增效。
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实践为回归学校主体学习积累的有效经验不言而喻。特定环境下扮演主要角色的线上教学,通过两个多月的实践,将成为未来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作用不容小觑。
教育部办公厅在2019年11月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鼓励各高校积极打造金专金课,在万门金课中,6000+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成为五类课程中占比最高的一种,由此可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未来教育的“新常态”[2]。
教学环境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只要一个链接和网络环境,便可将所有资源汇聚到这个线上空间内,实现跨地域的线上学习协作。这种便捷的教学环境,在线下的时候依旧可以采用,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行业资源、真实案例、学长分享等等带入课堂,且可多地联动。
教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可以提前录制,可以在线直播,可以随时应用在线调研问卷、屏幕共享等实现分组讨论、朋辈评价、反馈指导等。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另一方面这些便捷的线上工具,在线下的时候可以大大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可以任意使用这些线上工具继续为线下教学服务,为线下面对面讲解、交流、指导、反馈、评价等提供多种实现可能。
每一门在线开展的课程,在其目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课程内容的编排、授课方式的多样、课程文件的收集、评价体系的调整等均有了更新,相当于这些课程被升级迭代,让每一门在线实施的课程都有了向混合式教学转变的可能。教师也会积极思考,将这种转变变为常态。
在线教学的“被迫”登场,对教和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后,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一定程度上对线上教学逐步往“接受”转变。师生思想上、认识上、行为上的认可与熟悉,均可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实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挑战与机遇总是并行而至。因为新冠疫情而不得不开始的线上教学,从2020年2月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冷静下来对艺术设计类开设课程的类别进行分析,对在线教学工具进行测试,对线上教学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进行预设并找到解决办法,再到及时分析和总结实际线上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过程中及时关注线上教学对教师的影响、对学生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影响。变化一定会带来影响,或好或坏。冷静分析、沉着应对、耐心引导、激励总结,为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的实现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主观上师生对线上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接受,政策上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鼓励和支持,加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自身具备的灵活性和优越性,使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定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一场变故导致一场革命,全球的教育正在点滴被大环境影响着,多元化、多形式、多手段、合作式、混合式、自主式等都一定是创新教学不断深化的方向和未来[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