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顾 欣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随着数码技术在摄影中的广泛应用,种种曾经在摄影史上风靡一时的摄影流派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被贴上了一个统一的标签—“传统摄影”。也许有人会说,所谓的“传统摄影”不过是一个相对于“数码摄影”的概念,并不表示已有摄影流派风格和表现方式过时。不错,数码只是摄影硬件的变化,数码相机或数码作品本身并不能决定或代表作品本身的风格和表现方式,说到底,不论使用什么样的相机,只有最终的作品呈现出来才能谈及风格或流派。然而,数码一出现便将之前的所有摄影统统归入传统之列,其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大有从此以后摄影江湖由我数码派一统天下的感觉,其霸气十足,不能不让人正视其对摄影带来的巨大影响。
那么,数码到底为摄影技术的发展带了哪些变革?这要从数码硬件及其新功能谈起。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本质差别在于二者处理信号的差异。传统相机处理的是光学模拟信号,而数码相机处理的是电子数字信号。正是这一根本的差别造成了二者整体结构、系统工作原理、影像处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抛开机器本身物理构造方面的诸多差异不谈,仅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两种相机使用过程中存在最直观的差异。第一,数码相机不需要使用胶卷。一张小小的信息存储卡其容量远远超过一个胶卷的容量;删除方便,无须担心浪费和成本方面的问题;第二,照片的精细度可根据拍摄者的需要自由设置和调控。
数码相机不需要进行暗房冲洗。这样就免去所有的冲洗材料和冲洗设备以及繁琐的冲洗程序。从另外一个意义上看,平板、智能手机附带的照相功能及图像处理软件使摄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民参与的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和数码相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摄影“艺术家”。
数码相机在使用中这些直观的差异会让人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方便。事实也的确如此。数码相机的上述特点加上越来越精巧玲珑的外观,使其在拍照和携带等各个方面都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便捷。然而,数码相机为摄影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远不止这些,与下面将要提到的影响相比,上述种种经济、便捷的感觉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
数码技术与强大的后期图片处理软件的结合使摄影可以“精确复制、再现情景”的客观性受到了挑战和质疑。在传统摄影年代,照片因其比文字在还要客观、真实、可信的特点,担起了历史记录者和见证人的角色。而进入数码时代,看起来非常真实的图片再来担当这个角色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在数码时代,一张照片的真实性正在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和拷问,有图未必有真相。正如PhotoShelter的首席执行官Allen在“为什么荷赛奖的新闻照片好像电影海报”[1]的博文中所言,“过度修饰,让我们面临着诚信危机”。
数码时代的到来动摇了图片在记录和见证真实性方面的地位和可信度。以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为例,从1990年推出第一个版本,到Photoshop CS6,各项功能在不断增强完善,最新的PS CC2018更是令网友惊呼“超乎想象”。在其中文官方网站有这样一段标题为“重新想象现实”的广告语:“只要您能想得到,您便可以使用 Photoshop 这一全球最佳的图像和设计应用程序将您想象中的内容制作出来。创建和增强照片、插图和 3D 图稿。设计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编辑视频,模拟真实生活画作等等。这里有让您的想法变成真所需的一切。”[2]PS强大的功能足以让一张经软件修改过的图片人看不出任何被修改的痕迹。以至于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威望的、见证人类所处时代和历史的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在经历了2013年的“PS风波”之后,在2014年的赛事评审中首次设立PS鉴定专家团,要求“荷赛”入选评审最后阶段作品的摄影师必须要提供原片以供审核,在进入评审的最后一轮前,评委们会拿到PS鉴定专家对每张照片作出的PS评估报告。
摄影史上流派纷争,但从本质上看,这些流派基本上可以划为两个基本类别,一个是以客观纪录为主,一个是以主观表达为主。主观主义摄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战前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热战后的冷战,一方面,战争促使了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急剧动荡不安促使许多人开始探究精神领域的深层次问题。诸多的科学哲学流派如逻辑实证主义、马赫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结构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人文哲学领域则出现了人本主义思潮: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泛滥。在上述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交融的影响下,艺术界一个与传统理性观念和现实主义决裂的艺术思潮迅速兴起。这一艺术思潮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个性。主观主义摄影与同时期的美术一样步入了一个多元共存、流派迭出的以“现代主义”为其主流的现代摄影时期,包括抽象摄影、达达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
不管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主观主义在名称上有多大的不同,也不管他们在表现手法上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不在乎现实的客观性、真实性,不在乎画面的美观性,只注重自我情绪、个人感受、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的一种表现和表达。
数码技术的发展在两方面为主观摄影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一方面,数码相机和数码拍照设备的普及化,使摄影参与的门槛进一步降低,Facebook和微信上网友以图代文的各种表达,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图片制造者和消费者。在全民参与的趋势中,图像作为一种直观便捷的表达语言会被高度使用,且表现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并具有个人创意。这一过程使得人们都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参与者。正如著名观念摄影艺术家邱志杰所言,你可能从没有进过暗房,不知道显影液的成分是什么酸什么盐,或者也不使用滤镜,但是你了解历史,有记忆、有情绪,总觉得生活永远会缺少点什么,有这些就够了,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摄影艺术家[3]。
另一方面,数码照片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任意的后期处理。如果把过去的大师们带入数码时代,他们的创作一定会更加便捷,绘画主义的摄影师们无须在开拍前仔细地画草稿,印象派的大师们也无须在照片上用铅笔涂画,所有需要在暗房里苦下功夫的摄影家们都可借助一台电脑和几个软件把这些事情轻松搞定。
你很丑?很黑?还有很多雀斑和皱纹?没关系,只需几分钟,保证让你的脸庞洁白如玉,皱纹不再,青春再现。“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这是一句广告,真的要实现恐怕要花上几代人的工夫。数码时代,只需一句话的工夫,“山青水碧天蓝蓝”的景致马上就能展现在你的眼前。利用数码技术的化妆功能既可以美化照片中的主体,也可以为了实现和表达自己的意图而丑化其中的主体。
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以黑白摄影为主,但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镜头中出现了一点红色,当红衣服的小女孩在混乱而悲惨的黑白背景中移动的时候,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顿时产生,所有看过影片的人都难以忘记这一镜头。有评论者说“这一镜头具有的深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它的艺术性达到了经典的地位”。黑白红的颜色对比显然不是现实中真实的颜色,但这种人为的处理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也许是受斯皮尔伯格的启发,许多摄影师用这种对比的手法来处理自己的作品。红即红,蓝即蓝,这是传统摄影中对物体本色的遵从,但到了数码时代,“黑白颠倒”举手之间即可实现。传统摄影时期,单靠镜头拍出“七色花”“九色鹿”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真的有这样的动物,但有了数码技术的加持,这一切变得异常简单。
在科技还没有发达到让个人太空旅游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有办法拍到太空旅行的照片吗?摄影师不去爬珠穆朗玛峰但想拥有一张站在山顶的照片可以吗?依靠传统摄影技术中暗房的处理,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照片,但拼接处细部的真实性和完美性肯定会大打折扣。有了数码技术就大不相同了,任何互不相干的景和人都可以任意拼贴,而且可以做得天衣无缝。
利用拼接的手段还可集中呈现自己想要的画面内容。有的摄影师在创作时先在同一场景定时进行拍摄,根据自己想表现的主题选取一些细节进行拍摄,然后利用数码技术拼接的这一功能,通过底片扫描或叠加的方法,将诸多戏剧性或带有象征意味的镜头在一张照片呈现出来,以取得特殊的视觉效果,增强照片的叙事性和可“读”性。通过拼接还可以把想象出来的、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变成很具真实感的图像。
Photoshop的图片处理功能之一就是扭曲和变形,根据你想要的效果输入一个代表变形程度的数值,你想要的效果马上就出来了。这种变形术可以让一个面无表情的人嘴角向上咧嘴大笑,也可以让他一脸痛苦,只要点击电脑屏幕上不同的操作按钮,各种视觉效果即刻便会呈现在眼前。
早期摄影家们为了追求画面的绘画效果,想尽了办法,从前期画面布置到拍摄时特殊手段的使用,再到暗房技术处理,是何等的精心。有了现代化的图片处理软件,想让一张照片呈现出版画效果、油画效果或国画风格,都变成了鼠标一点之间的事。
数码技术的出现使原来要用暗房操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变得异常简单,利用拍摄所得的影像进行后期的电脑处理,既可以得到摄影者想要追求的画面效果,又可以保持影像的“真实性”,这使主观表达更加容易,更加便捷。背景与拍摄对象可以任意挪位、拼接;真实与自然可以人为地制造,数码技术为主观表达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也对主观摄影的继续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主观摄影家这里,图片不是存在于拍摄者的眼中,而是存在于他的心中;图像不存在于实体中,而是存在于观念中;图像不存在于社会现象中,而是存在于个体的精神世界中。数码时代的主观摄影是观念在图片上的物化过程,摄影不再是对现实的记录,对历史的展现和见证,而变成了对未来的虚拟,通过看起来很真实的画面呈现一个想象创造出来的空幻世界;摄影不再是对社会的关注,而是个体的思想表达,借此表达摄影者对于现实的某种感觉,或对生活与未来的某种看法。正如互联网中兴起的网络文学,你说它是文学也罢,垃圾也罢,网络上的作者们却不管这些,他们只是凭借这些媒体表达自我的感受,宣泄自己的情绪,用文字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至于是否为社会或大众认可,这似乎并不是他们能管得了的,也不是他们愿意去管的。主观的摄影家们或许也正是想通过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来抒发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通过表达告诉人们他们的存在。如果他们的作品有幸引起了大众的共鸣,他们便成功了。
理论家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从 “照相”到“造相”[4]的转变,“许多运用摄影这个媒介的当代艺术家们,不再像传统的摄影家那样,手持照相机到现实中去寻寻觅觅,寻找拍摄素材,而是在自己的摄影棚里闭门造车……摄影从‘照相’演变为创造自己心目中影像的‘造相’”[5]。
总而言之,数码技术介入摄影领域,表面上看为摄影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在便捷的背后则是一股力量巨大的冲击,在这股力量的冲击下,曾经出现的各摄影流派将(或许)会进行重新的洗牌,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摄影家们会在记录和主观表达这两极之间进行选择,尽管不乏一些游走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派,但能在摄影领域独领风骚的必将是选择了两极的那些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