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中国特色的专业化之路

时间:2024-05-20

崔漫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起步晚,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蓬勃发展。三十年间,拍卖市场从江湖“捡漏”到吸引资本注入,“亿元现象”不时出现;拍卖资源由国内发掘发展到从海外回流;中国顶级文物艺术品价格逐步与西方文物艺术品价格接近;拍卖行业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民众对于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坚定……繁荣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是国家富强、经济活跃和文化进步的象征。12月7日,北京华辰20周年庆暨2021年秋季拍卖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国拍卖行业的开拓者和企业的经营者,从业三十年、创办华辰二十年,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见证了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启动和发展历程。回望来时路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立足当下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面向未来对中国拍卖业有怎样的分析和展望,记者就此对甘学军进行了专访。

拍卖机构的特色化生存之道

记者(以下简称记):2021年正好是华辰拍卖创立20周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回首这20年,您觉得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甘学军(以下简称甘):华辰20年的生存之道实际上是中国本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缩影,建立之初没有大资本的支持,只有在拍卖业中选择走专业化道路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华辰拍卖的经营之道方面,我一直努力将自己的思考付诸市场探索的实践之中,一方面坚持拍卖的运营原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在拍卖形式上,特别是在拍卖的内容上,做一些改变和添加的尝试。比如在中国艺术品的种类设立上发生改变,在显得一成不变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内容上做一些添加;又比如在传统的门类里面,我们力图从文化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将一些板块做分割,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去发掘和推荐这些拍品的价值,这些实践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直以来我就是认为要做小生意、大事情。你把它做成大事情了,就一定有大资金来解决,就是这么一个想法。比如我做华辰影像的时候,当时所有人都笑我,但我觉得这个事情有意义。

当你把它作为一个新的投资,它就成为一个投资媒介,当这个媒介将来把它的历史文献价值挖掘出来,它的价值得到体现和认同了,就可以用价格来表现了,过程就是这样的。

记: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也是文化的拓荒者,在拍卖市场的探索实践中,您是如何“求新”,走出特色之路的?

甘:我是最早做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人之一,首先从微观上讲,从企业自身来说,我们现在的模式还有很多缺陷。内地艺术品金融市场的各种规定、行政管理等,包括企业自身的运营模式都是依照香港地区的拍卖模式的。我认为,这个模式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生存能力已经越来越弱了。

中国的拍卖人应该是本土文化艺术价值的确认者、宣讲人和传播者。正因为有这样的理念和实践,华辰拍卖在国内市场上规模虽然不算大,但一直是大家认可的骨干型拍卖机构。这个时代给了我们从外面学习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创造自己、塑造自己和改正自己的条件。

刚才提到我做华辰影像,十年前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太单一,那时候卖油画的没几个人,书画、瓷器的资源也有限,这个影像不值钱但是影响很广。比如说中国近代的历史风云变幻,这样的历史都是通过图像来认知的,因为文字的伪史多,而且很多早期的中国影像都是外国人拍摄的。这一定是个大事情,你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才会有人关注你,事实上就带动了一个行业。这个市场需要开拓,需要增加,而且这个市场还需要建设,我觉得影像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因为传统的模式已经没有想象空间了,一个没有想象空间的市场资本怎么进入?一个没有梦的市场怎么会有资金进入?怎么会有人来参与?目前华辰影像是最大的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了。市场需要增加新的品類,要走差异化的道路,发掘有特色的新路径,需要有先吃螃蟹的人,需要有一些开拓者。

记:对于类似华辰拍卖这样的中小机构,该选择怎样的路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甘:一是要走专业化的道路,走特色化、个性化的道路,这是我一直提倡的。开始从业到现在已经过去30年了,我依然认为做专业化和特色化是中小机构的生存方式。二是要控制开支,不要被一些现有的观念给绑架着走,中小机构主要还是先要生存下去。去年我们华辰拍卖的办公地点从CBD换到了城郊,降低了成本,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是不这样,我们怎么去度过疫情寒冬。

我希望这可以给其他中小机构做一个参考。

记得我在十几年前有一篇采访的题目叫《回到拍卖》,就是提到大家根据自己能力来做,回到拍卖最初的状态。比如我们中小机构,可能规模就是每季200件,我们可以更花心思选择这些作品,做好每一件的招商,但是如果扩张到2000件,就不是这个概念了。所以作为中小机构,需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长项,走专业化、个性化的道路。

另外还有就是要认识到市场一定在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市场参与者构成、价值取向的变化、审美情趣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中小机构更要顺应趋势,早做好准备。

中国拍卖的三十年专业化之路

记:中国拍卖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蓬勃发展,但在此之前我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没有模板,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是200多年的真空历史。您是中国拍卖业三十年的亲历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

甘:我从1993年开始参与创建嘉德拍卖,后来又曾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开画廊,也到荣宝斋主持过拍卖,直到2001年创建华辰拍卖公司至今。在近30年的拍卖职业生涯中,我见证了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启动和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拍卖声的引领下,几经起伏而迅猛成长。这里面有一个最切身的体验,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使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当初艺术品拍卖的主要招商对象就是港台人士,他们的爱好和趣味取向决定了当时拍卖的内容和定价。记得那时候齐白石的梅花,特别是没有设色的水墨梅花是最不好卖的,因为香港人说这是“倒霉”(倒梅),而直到2003年后,这种局面才开始转变。那时候我曾经说过,传统书画艺术品在市场上价位的真正提升,要基于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认知能力的提高。

今天这样的局面已经呈现,这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事情。同时在发展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进程当中,也会有一些先天的缺陷:一是当初全盘照搬香港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当作拍卖的基本运作和管理范本;二是在内容和品类上是套用海外方式一成不变,这使得中国的艺术品拍卖除了规模上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而爆发式增长,而在拍卖的内涵理解和艺术品价值认定的方式上面与其规模不匹配,在价值判断和价格实现上仍然没有从本质上独立和具有特色。这是我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拍卖业的参与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记:2021年全年,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呈现出较为活跃的状态,拍卖市场遇冷的阶段似乎已经过去,对此您怎么看?

甘:我觉得今年市场的一些迹象给予了大家一些鼓舞,但是我认为这种鼓舞只是一个局部的,并不意味着说中国艺术市场的全面复苏。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我认为现在这种市场的复苏是相对于去年,去年疫情对于艺术市场有一定的打击,今年来看是缓过来一点了,但不是所谓的“牛气冲天”。

从春季拍卖指标性公司的指标性门类来看,表现出市场的一些提振,给予我们一些信心。但是我想说这种提振还是局部的,并非全面的。因为整个市场的环境,还有市场要素的状况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在这种状况下,艺术品市场独善其身或者说一马当先,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特别欣喜的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这样一种市场环境和社会背景下,仍然还有这样的表现。在深层次上体现了市场的参与者,对于艺术品的参与的热情。这是特别值得欣喜的,参与者很多在自己的钱包没有从前饱满的时候,仍然还保持着极大的热情。

从技术层面来讲,市场的板块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中国古代艺术品、近现代书画等,这些传统的板块其实是受到一些冲击的;新兴板块比如当代艺术部分中“70后”“80后”这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市场表现抢眼。所以我的态度是谨慎乐观。

记:您刚才提到“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那么面对艺术投资金融的参与,您是不是仍把专业判断和学术视角放在首位?

甘:这是当然的。无论是金融运作也好还是投资周转也好,专业判断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我们的专业判断换作一种共识,这是最重要的。因为金融需要有一个聚众效应。没有聚众效应,金融无法发挥它的作用。可是艺术创作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有时候价值判断也是相对个性化的,我们把这种价值的判断能够通过一个市场的运作转化为一定程度的共识,或者是一个阶段或者是一定人群的共识,这个就是市场和金融需要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我们专业的能力应该表现在这上面,有两个层次:一是要用学术视角,要有对艺术价值的判断能力;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将这种判断得到有效认可的能力,这个能力更为重要。怎么能使你的观点得到共识、得到推进、得到认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领。

现在市场太过于依赖价格演变,价格演变太快,脱离本体太远,然后风险就来了,价格落不了地,我们现在的问题在这儿。拍卖行业从业理念和运营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艺术的人文性和金融的普惠性要结合起来,所以价格也要与学术推进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合力,这样的价格才是有附着的。因为艺术品价值判断本身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需要时间达成一个共识,共识形成以后又需要有一个机制来把它传播和认可。共识达成的越彻底,价值实现的越大。

华辰成立时,我们提出六个字:规范化、专业化。这是核心。其实这不只是华辰拍卖的特点,所有拍卖行归根结底是做平台、做中介的,这是本质要求,没有这两条就无法立足,无法生存。

面向未来需要把握的变革之势

记:近日,中拍协发布了《2020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报告显示,有94%的拍卖会通过网络举行。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正冲击着各行各业。您怎么看待互联网对拍卖行业的改变?在互联网时代,拍卖行业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甘:我们的从业者,从去年疫情中求生存,到今年后疫情时代求发展,都表现出很顽强的精神状态,我觉得这挺好的。大家的运营观念和运营方式通过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加速发生了变化,大家都被逼到了线上,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单纯的线下公司了,大家都是线上线下同时发展,甚至线下为线上服务。

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考虑任何事情都要先考虑到互联网。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便捷、低能耗,这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听懂的道理。凡是快捷、便宜的东西,在今天一定有其生存基础。利用互联网,我们能做到最精准的定位需求、最便捷的送达和最便宜的消费。

我们今天的有些艺术品不是太便宜,而是太贵了。曾几何时,我们的第一代财富人士满怀热情地从国际市场上高价买回中国艺术品,后来新海派、当代艺术F4的作品价格也曾一度像股票一样蹿上了天花板。但是很多高价位的炒作最终都坍塌下来。如今艺术品市场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市场和社会对文化艺术的普遍需求,适应消费者的非投资需求。我们应该认识到,互联网的意义在于对一些传统东西的颠覆。

然而,今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症结在于还是没有充分认识互联网是怎么回事,还只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为线下交易平台服务的工具。这种理解太肤浅了。互联网的交易方式是线上交易,是对传统线下交易的颠覆,可以说我们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品市场才刚起步。应该让广大网民来参与鉴定估价和交易,来吐槽,而不是让专家来鉴定,而且要不收费,这才符合互联网便捷、低能耗的特点。我相信互联网艺术品交易的目标应该是“棒槌”(不懂鉴定的人)都能鉴定、能卖画,这才是做到了对传统规则的颠覆。

艺术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市场,拍卖行业从业理念和运营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艺术的人文性和金融的普惠性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很大的文章,可以创造中国特色艺术和金融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记:最近N F T、元宇宙等“新概念”頻出,在“万物皆可N F T”的当下,数字艺术品似乎是NF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了,又加上元宇宙概念的热炒,N F T作为通往元宇宙的密钥,相关产品屡拍天价。您是怎么看待虚拟物品的资产化的?您认为带有金融属性的N F T数字藏品前景如何?

甘:N F T的价值认知与传统的艺术品的判断标准是一样的。两者的诉求是相同的,在传统的艺术品收藏领域需要认识一个艺术品的艺术价值,N F T也是一样。它真正的价值需要我们从头开始学习和表述,探索新的价值体现路径。

可以说N F T是在高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类进入虚拟经济的价值维度,所做的全新认知和重新编排。由于艺术品的非标准性,让它成为N F T试验很重要的标的,也成为N F T市场的宠儿。就像你所说,它是NF 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同时,N F T拍卖也成为很多艺术品最佳的推荐方式。这对传统艺术品领域来说,是一种重新认识艺术品价值的方式。

关于前景,我认为N F T的本土化很重要。现在之所以很多人对于NF T一头雾水,其实是本土化的问题。这其中,一方面需要将其进行本土化的表达,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本土化的价值认知方式和体系。就目前来说,我们也开始尝试建立N F T拍卖平台,当然,这还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

记:目前,“新世代”藏家已经崛起,在拍卖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趣味以及关注点更加多元化,正在引领一个“新消费趋向”,不知您是否已经感受到这样的“新气息”?对于这些未来拍卖场上中坚力量的新藏家是否有专门针对性的设计和布局?

甘:去年的时候受到疫情的冲击,线上拍卖成了新的大势,同时我看到吸引了一批新的消费者。他们消费艺术品意愿强,大多数是跨界收藏,对潮流的嗅觉敏锐、反应快,就是你说的“新世代”藏家。这个队伍越来越扩大,他们也是拍卖市场的未来,势必也带来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变化,而这又是决定市场需求的根本所在。这种市场需求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一定会影响艺术创作,一定会影响整个市场的布局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这是市场参与各方应该用心来考量的。

现在华辰就是用线上拍卖的思路来做线下拍,不搞大体量,而是主打小专题、新现象,用快节奏打通线上和线下,吸引“新世代”的消费者。

在继续弱化传统专场分类的基础上,推出多个小型特色专题,走小而精的体量的路线,打造不设类别的综合性拍卖。

比如今年春拍,我们更注重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就是把人们过于纠结的艺术投资的理念转换为消费的理念。只有这样,在这个市场当中我们才能游刃有余,收藏才会是一件愉悦的事。无论是对画家的选择、题材的选择,还是艺术品表现方法的选择,都尽量去适应现在人们的审美取向、价值取向。我们用最专业的态度来做最普及的事情,把价格的门槛降低,让更多人来参与,把更多人吸引进来,进行更多元、更广泛的价值认定。这样,市场和创作才会产生正面的互动。

记:华辰拍卖已经走过20年,基于您对市场发展规律的判断,下一个20年,您觉得华辰是否要变,比如扩大规模,或者说有什么值得拓展的方向吗?

甘:华辰不管怎么变,都是一个专业的公司。对于我个人来讲,尽管是做一个小公司,但一定要用一个专业的态度来做,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我把它定位为一个小企业,但是我们这个小企业可能做了一些小企业在一般人看来不敢担当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很值得做的。当然,现在说担当有点太大,是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一种能力。无论做大做小,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姿态来,自己的一种独特个性或者一种文化,公司内在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你要通过你对于市场的认识和对于市场运作的这样一种形态展现企业的文化及内在生命力。对于市场怎么看,我自己都概括说“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不断地有人比我前进,都先过去了,我自己还在挺自地弄水玩儿,这是我一个自嘲的形容。我真的不在乎说要发展多大的规模,我还是有一种人文情怀,还是想在这种市场的开拓上面率先做点什么、引领点什么,还是有点老骥伏枥的感觉。

中国拍卖业与过去最大的差别在于现在无论是世界何处举办中国艺术品拍卖,主导群体一定是中国人,无论是在何地举办国际艺术品拍卖,中国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这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需要展望未来的话,我们仍然需要将自己放在社会经济发展趋向和行业前景的大环境下面来考察和设计,要把握时代的规律趋势。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要守正和变革。

记:如何变革?是您刚才提到的“中国特色艺术和金融融合发展”吗?

甘:我觉得先要找新的支撑点,围绕拍卖作它的链接,这样能够使这个行业更多地在一个综合体当中生存并得到孵化。也就是说,把拍卖的交易模式放在一个综合体上来打造,这是全局。从行业发展方向角度,我们要探索新的模式,因为未来的网络是一个必然的模式。网络拍卖、网络交易的模式一定会改变我们对于拍卖行业的本质认识,我们会打破现有的所谓品类的分别,打破现在所谓鉴定评估的套路。

拍卖就是一种交易形式,我们应该把它常态化、普通化才行。把它普通化,就是一个普通的商品交易形式。在网络上,网络支付等平台的应用将大大减少我们传统行业拍卖目前所面临的困扰,包括追债都不用追了,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给支付了等等。这样市场的外延就更宽,不只是限于做高精尖、高大上,应该放下身段,拍卖就是拍卖,就是一个交易形式。网络是更市场化的东西,也是更理性的东西。传统艺术部分还是要进一步做资源的整合,做价值的发掘。传统艺术当中的价值发掘是永恒的,绝不仅仅是现在我们见到的这些高价位的东西。

说到金融资本,金融和艺术怎样去对话是非常重要的,还是那句话,要把艺术的人文性和金融的普惠性结合起来。作为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推介人应该更宏观地考虑问题,从社会生态、金融生态来考虑我们的运作方式和运作理念,而金融人也是应该有更多文化和人文的表达。可以设置类似“藝术品金融”这样的部门,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结合探索出自己的路子。作为一个艺术品市场来讲,我们应该紧紧地跟当代创作产生呼应,应该时刻关注当代创作的价值发现和价值认定。“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要顺应时代,在时代的背景下变革前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