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结构宏丽,以论贯史的画史佳作— 评樊波《中国人物画史》的史论建构

时间:2024-05-20

◇ 刘佳妮

《中国人物画史》架构宏富,以宽博的视域凝练着作者对历代人物画史的沉思哲想。中国人物画鲜明而独特的审美特征,首次在作者的笔底得到了完备的呈现。“六朝的高古玄淡,唐代的雄健华贵,宋代的院体精丽和文气墨意,元代的幽古情致和格调,明清的感性气息和变异旨趣。”每个时代都拥有不同的风格面貌,这些不在历代画家不断地实践创造中,中国人物画独特的审美气韵在历史的实践、积淀中逐渐形成,在作者笔下一一呈现。可以说,不了解中国人物画史,也就不能领悟中国人物画的奥妙所在。本书有别于一般美术史或绘画史,作为人物画史单科的专史著作,其着重探讨本体的内在规律,论述中有着紧密的逻辑性。根据作者解读人物画史的方式特点,对其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揭示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一、应当特别注意到特定时代的哲学和宗教观念对绘画艺术的渗透和影响。二、注意历代绘画理论对绘画实践的引导作用。三、深入探究历代画家之间从笔墨技法到造型方式及风格的师承和演变关系。四、注意分析人物画与其他画种—山水画和花鸟画在整个绘画史发展格局和历史情境中的相互渗透又相互颉颃而造成的此起彼伏的复杂关系。由此可见,本书是一部有着缜密的逻辑性和突破性的画史体例。

以论贯史是本书写作的另一特点。文中以迭出新见的史学视角,高屋建瓴地把握住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整体趋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认知角度。《中国人物画史》对大量文献材料的梳理和别具匠心的理论解读是在一般画史中难以得见的。近七十万的文字内容、五百多张的图片资料,足以见证作者所下功夫之深,这也是作者朴质和艰辛态度的显现。文中十分考究对画史材料的运用,因为有些杰出的作品的作者在无法完全确定的时候,画史的撰写就必须谨慎而又加以机智处理。作者往往运用如下方法:一、利用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见解,如顾恺之、吴道子、张萱、周昉等画家,他们或为摹本或为传作的作品,学术界基本上可以认定并能大致体现他们的画风特点。二、利用与其同一时期的壁画以及石刻作品来进行参证。三、用我们前面提到的文字资料来加以佐证。这些方法实可成为探索艺术真相的必由之径。

作者根据人物画史发展历程的不同特点,对相应时代的史学情境和背景进行了多重的勾勒,将读者带入历史,溯本探源。文中切入各时代的视角是不同的。比如在史前至先秦前期,作者认为要了解原始人物画所蕴含的创作动机,“只有从原始文化观念的整体结构中去寻找”,原始文化观念的整体结构在此被创建性地分为了生存需求、巫术心理、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和形式表达,这是五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层次;在两汉时期,作者从“重经授学”“天人感应”“行孝敬老”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人物画中透视出的文化背景;唐代人物画的重大发展以政治昌明为切入点,论及唐代文艺“重法”的审美风范(包括唐代律诗、散文、楷书、绘画),并且作者对苏轼认为的唐代人物画“重法”的代表为吴道子一说提出了质疑,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分析的双重推论,认为能代表唐代人物画“重法”的代表为周昉。凡此种种,都映射出作者深厚的理论、艺术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文中个案考析与宏观叙述相济相成的考察方式,让读者既整体又具体地把握了人物画发展的历史脉络与个案特定的内涵意义,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一般理论的阐发与艺术经验论述相互割裂的障碍,使独立完整的人物画发展系统得以凸显,既使得艺术作品不仅有其直观的可视、可知的表象特征,而且又着眼于内在本质的审美透视。个案考析与宏观叙述得到了周详而严密的结合。

作者以优美生动且富有逻辑性的论述语言,使艺术史的叙述方式与中国绘画的美妙本性契合无间,令人阅之生敬,神思往返其间,趣味横生而流连不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