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袁江《骊山避暑图》与袁耀《巫峡秋涛图》

时间:2024-05-20

◇ 叶渡

袁江《骊山避暑图》与袁耀《巫峡秋涛图》

◇ 叶渡

[清]袁江 骊山避暑图轴

224cm×134cm 绢本设色 1702年 首都博物馆藏

款识:骊山避暑图。壬午壮月以南宋人笔意拟之。邗上袁江。

钤印:袁江之印(白) 文涛(朱)

首都博物馆的“翰墨载情·丹青传心—首都博物馆典藏精品书画”展览中,展出了清代画家袁江与袁耀的作品各一幅,这两幅作品是他们的代表作,画作展现出的高超画技,令人叹为观止。

袁江、袁耀是清代著名的界画大师。所谓“界画”,是指使用尺子辅助画直线的一种技法,多用于宫宇楼阁、车船等景物的描绘,线条工整细密,是中国画中别具特色的一个画种。“界”指界尺,是画格子直线的工具。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界画。宋代界画名家有郭忠恕、李嵩、赵伯驹等。

袁江的生平,画史中记载不多,清代康熙至乾隆时人,生卒不详〔1〕。据《国朝画徵录·续录》《扬州画舫录》等书的记载得知,袁江字文涛,江苏江都(扬州)人,善界画,雍正时,曾召入宫廷为祗候。从一些画作上的印章得知,他号南溟子。袁江是职业画家,在扬州及江浙一带创作生活,曾受扬州的山西盐商的聘请,到山西作画。袁江是否曾经入宫当宫廷画家这个事,存在疑问。《国朝画徵录·续录》中说:“宪庙召入祗候。”〔2〕但袁江留下的作品中未见到“臣”字款的,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如意馆档案中也并未见到袁江的活动痕迹,袁江很可能没有当过宫廷画家〔3〕。

袁江画山水,取法两宋,曾学明代仇英,擅长青绿画法。画石多用鬼面皴、斧劈皴。楼阁界画学五代画家郭忠恕,工整严密。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技遂大进”〔4〕。他将雄伟壮阔的山色与富丽堂皇的楼阁,很好地融为一体,既精细入微,又气势磅礴,有力地提高了“界画”的表现能力,被推为清代“界画”第一。所画界画山水,笔法工致严整,炉火纯青,把界画技法精整细密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他笔下的建筑,结构繁复,壮丽宏伟,设色明丽。他创作的界画作品代表了清代界画的最高水平。此外,他兼擅花鸟,风格别具。

[清]袁江 蓬莱仙岛图轴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蓬莱仙岛。戊子涂月,邗上袁江画。

钤印:袁江之印(白) 文涛(朱)

[清]袁江 观涛图轴

纸本设色 1710年 上海博物馆藏

款识:庚寅端月,邗上袁江画。

钤印:袁江之印(白) 文涛(朱)

袁江山水界画面貌特色非常明显,多用深远构图,景象辽阔。山石画法重勾勒,有北宋李成、郭熙笔意;皴法取南宋笔法,但笔触较小而疏朗。用这种笔法疏朗的山石与细密精致的界画楼阁组合在一起,形成袁江山水界画最大特点。这种面貌可能直接来自于李寅的影响。李寅也是扬州画家,字白也,号东柯,扬州人。清顺治、康熙年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工山水,善摹北宋人山水,往往乱真,也擅长画界画。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绘制的《盘车图》。袁江画法与李寅接近。画史中虽然没有记载,但从画风上比较,应是有密切的联系。李寅生活时期比袁江早一些,同是扬州人,袁江应是受李寅的影响。此种学南宋风格的小笔触皴法在明初王履所绘《华山图》中也可见到。

袁江所作此幅《骊山避暑图》,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将富丽堂皇的楼台建筑与巍峨壮阔的山川景色巧妙结合,精致华美,气象雄伟。画面右下角为宫墙及打开的宫门,一队人马正悠闲地进入;宫门至前殿的道路,被画面下方正中的一簇高耸的山岩挡住了绝大部分,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画幅左侧,前殿外成群站立的、集体翘首望向画面右方的人物,交代了两组人群之间的关系;前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前正中的牌匾上有篆书“九成宫”三个字;前殿之后是建于数层高台之上的主殿,似乎是更为复杂的十字脊重檐歇山式建筑。画家在每个建筑的屋顶处,均使用了极为浓艳的石青、石绿颜色进行平涂式着色,兼之建筑的复杂与精巧的结构,使得这些建筑在山水景色中异常醒目与突出。主殿后傍依高山,山势巍峨峭拔。一座华美的亭桥和一个较小的宫殿在山中若隐若现。主殿右侧则是险峻山峰下的一片平静广阔的湖水,大面积的湖水上烟云弥漫,衔接着远处轮廓浅淡的远山。这种以虚当实的表现手法,着笔不多,却营造出寥廓的空间感。在右上角的天空处,画家自题:“骊山避暑图。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壮月(八月),以南宋人笔意拟之。邗上袁江。”

袁江在画中前殿的匾额上题写“九成宫”三字,意为画中所画是唐代避暑离宫—“九成宫”。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时,原名“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意为“九重”或“九层”之意,宫址在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中(今宝鸡市麟游县)。著名的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有《九成宫醴泉铭》碑,碑文作者为宰相魏征,其中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寻找水源的事件。唐玄宗之后,九成宫因无人居住而逐渐荒芜,在唐代末年毁于洪水,今日已不复存在。九成宫是著名建筑群,画史中有许多以它为题材的画作。如传唐李思训画《九成宫纨扇图》,传五代郭忠恕《九成宫图》,传宋赵伯驹《九成宫图》等。袁耀也画有《九成宫图》。

袁江在画幅右上自题画名为“骊山避暑图”,而九成宫并不在骊山,这是何原因呢?

“骊山避暑”一词,多是指唐玄宗与杨贵妃故事。杜牧诗《过华清宫》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代小说家陈鸿《长恨歌传》:“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时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都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故事,流传很广 。有以此为题的画作。例如,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传郭忠恕画《明皇避暑宫图》。元代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也记录了他曾经见到的郭忠恕《明皇骊山避暑宫图》摹本。

九成宫在后世的诗画中,仅是一个艺术题材,画家、诗人并不深究地点在哪里。九成宫是避暑夏宫,因此与“骊山避暑”相混。清代陈文述诗《读诏寄都下诸侍御》,其中就有“唐室方炽昌,骊山九成出”这样的语句。

袁耀,一作袁曜,字昭道,江苏扬州人。袁江之子(一说为袁江之侄),擅画山水楼阁,与袁江同为清代界画大师。画风与袁江相同,曾随袁江到山西作画。画史对袁耀记载较少。《扬州画苑录》(作者汪鋆,1883年)转引《春草堂笔记》记载说:“袁耀,字昭道,江都人,工山水,颇宗宋元人法。尝收所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月色昏黄,风声萧瑟,写出早行光景。”又有《扬州画舫录》记载:“贺园始于雍正间,贺君召创建。……迨乾隆甲子……偶寄山房、子云亭、嘉莲亭十二景,征画士袁耀绘图,以游人题壁诗词及园中扁联,汇之成帙,题曰《东园题咏》。”记录了袁耀在扬州的一些创作活动,但仅半爪鸿泥,不能不令人遗憾。

[清]袁耀 拟秋稔图

绢本设色 1754年 安徽省博物馆藏

款识:甲戌清和,拟秋稔图意。邗上袁耀。

钤印:袁江之印(白) 文涛(朱)

展览中所展出的《巫峡秋涛图》,以工笔水墨画法画巫峡景色,景物刻画精细,水墨渲染层次丰富,充分体现出墨分五色之妙。画中内容非常丰富,山景的主体是自右下角向左上突出的山崖,占据了画面的大半,突兀尖峭的崖顶及其周围犬牙交错的峰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了紧张、险峻的气氛。山中峰路盘曲,栈道险峻。画面的左下部分,画家用白描的手法细致勾绘浪花与船身、人物,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峡中江流湍急,浪花激岸,船夫在急流中划桨行船的惊险场景。同时,近岸的院落与远处的江亭又给人悠闲静谧的感受。山石用鬼面皴,树法取宋人意趣,笔精墨妙,堪称佳作。画家在画面右上方题道:“巫峡秋涛。时乙丑(乾隆十年,1745年)小春。邗上袁耀画。”

[清]袁耀 山雨欲来图轴

绢本设色 1759年 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山雨欲来风满楼。己卯畅月,邗上袁耀拟意。

[清]袁耀 汉宫春晓图轴 1767年 故宫博物院藏

[清]袁耀 汉宫秋月图轴 天津博物馆藏

袁耀此图并不是界画,但在构图与山石、树木的造型方面,体现了与袁江作品一脉相承的特征。此图采取了俯瞰的视角,表现深远的景象,但画面的左上角,却用意明显地留了相当大幅的空白,使得幽深的峡江景色几乎失去常理。这种半幅繁密紧凑、半幅大面积留白的构图方式,在袁江中年时期的作品中较为常见,如前文提到的《骊山避暑图》、《蓬莱仙岛图》(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故宫博物院藏)、《观涛图》(作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上海博物馆藏)。大概由于这种构图的面貌鲜明,袁耀也经常性地使用,如《秋稔图》(作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安徽省博物馆藏)、《山雨欲来图》(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故宫博物院藏)、《汉宫春晓图》(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故宫博物院藏)、《汉宫秋月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等。诚然,这种构图方式也被同时期的一些其他画家所使用,但是在“二袁”的画作中,这种疏与密的对比感与构图上一张一弛的节奏感是如此鲜明和强烈。而且就题材的选择而言,袁江与袁耀更倾向于选择人们所熟知的、具有历史典故的题材来进行创作,在这种创作中,二人都会在基本用笔方面使用他们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对景物的刻画精细而到位,从而形成了他们作品中那种奇异而壮丽的独特景观和个性氛围。在他们的这一类作品中,经常使用一种奇特的宫殿造型,这种造型很像是在十字脊重檐歇山顶的上部又加了一个四脊攒尖顶,在上面提到的画作中几乎都有出现。而观察自宋以来的界画,不见这种建筑造型,这是袁江首创还是参考了前人粉本,有待进一步考证。

注释:

〔1〕根据袁江现存最早作品年款(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与最晚作品年款(乾隆十一年,即1746年)推测其生年约在康熙十年(1670)之前,卒年在乾隆十一年(1746)之后。聂崇正:《袁江、袁耀及其绘画艺术》,《中国书画》2005年第9期,第4—5页。

〔2〕[清]张庚《国朝画徵录续录》:“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遂大进。宪庙召入祗候”。

〔3〕聂崇正:《袁江、袁耀及其绘画艺术》,《中国书画》2005年第9期,第4—5页。

〔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初学仇十洲,中年得无名氏临古人画,遂大进。”

(作者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刘光

[明]米万钟 行草诗轴

136.5cm×40.5cm 绢本 首都博物馆藏

释文: 竹鲜月好阴个个,萧碧写窗梦初破。美人不来秋入吟,云际一鸿声远堕。勺园碧鲜寮秋怀,书似它石词丈正之。米万钟。

钤印:米万钟字仲诏(白) 海淀渔长(朱)

[明]陈继儒 行草书七言诗轴

212cm×54cm 绢本 1638年 首都博物馆藏

释文: 南望关门瑞气临,湖山仙岛尽讴吟。齐眉案有长春酒,洗耳庭无昏夜金。黄素心传世德,紫泥丹诏捧纶音。舞衣五彩双星曜,莫引安车驷马寻。东兖成聘君坚辞荐辟不出,元配以恭俭佐之,中白公司榷南关,清白播于朝野。归装廉眉道人寄之双寿诗以代琴鹤。丁丑八十翁陈继儒请教。

钤印:陈继儒印(白) 眉公(朱)

[清]傅山 草书早梅诗轴

202cm×40.4cm 绢本 首都博物馆藏

释文: 白㲲轻帘护小房,梅花新酒一时香。老人鼻孔添灵妙,坐断劳魂不下床。友人唤尝新酒看早梅绝句。傅山。

钤印:傅山之印(白)

[明]黄道周 草书诗轴

200.3cm×71cm 纸本 首都博物馆藏

释文: 隙照合无恙,终风或偶然。狼烟春未骋,欲泪昼仍喧。噩梦青天下,凝魂北斗边。噍晓余小鸟,何以格重玄。道周。

钤印:黄道周印(朱)

[明]陈祼 幽谷鹿来图轴

纸本设色 1638年 首都博物馆藏

款识: 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戊寅长夏为清溪先生写于薛关。陈祼。

钤印:白室道人(白) 陈祼之印(白) 陈宗石印(白)

[明]蓝瑛 蓉菊图轴

138.4cm×51.8cm 纸本设色 1657年 首都博物馆藏

款识:丁酉上元画于西湖之浪花庵。蓝瑛。

钤印:蓝瑛之印(朱) 田叔(朱)

[清]王鉴 仿白石翁墨山水轴

83.5cm×37.5cm 纸本墨笔 1650年 首都博物馆藏

款识: 烟岚屈曲径交加,新作茅堂窄亦佳。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县门街。庚寅夏五月端阳前二日仿白石翁笔。王鉴。

钤印:王鉴之印(白)

[清]王时敏 山水轴

132cm×60cm 绢本设色 1677年 首都博物馆藏

款署:丁巳清和,画为青翁老年台教正。王时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