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途径探索

时间:2024-04-24

贺广琰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 Z644) 。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319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实践育人纳入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七个育人”一体化的总体架构,彰显了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实践取得正面的经验和积极的体验,避免获得反面的经验和消极的体验,以进一步理解教育要求的正确性、合理性”[1]。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关注教育主体的教育方法,也不是对现代教育内容的否定,而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将教育内容通过情景设计等方法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同时教育内容又是在受教育者不同的需求中逐步产生。体验式教育区别于实践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体验式教育要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有反思和受教育者内心感悟的升华,使受教育者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完成学习的自主性。

一、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脱离生活

邓小平同志说过:“要教育党员和干部善于从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寻求机会解决问题。”[2]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老师按照书本内容,把相关知识进行分解归类,分层次的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接受。这种方法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也起过很好的作用,但是时代的发展也慢慢凸显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教育方式也要不断的创新进步。在过去教育中我们忽视了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把源于生活的教育简化为单纯经验的传输和针对性技能的训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源于我们平日生活,这一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会议上也逐步加以重视,逐步整合育人资源,提出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进一步重视主体感受,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缺乏反思

恩格斯说过:“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营中学习。”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进行思考,并查找问题所对应的原因。而这种反思也正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正确对待的。最近几年大学生中道德和行为走下坡路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许多学者经过调查论证后认为这些状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但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外因,而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力是极其巨大的,所有结果的产生外因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最重要的却是内因的积累。所以在面对现代社会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分析外因,更要分析正视我们自身理论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和弥补。通过反思我们的教育过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三)效果欠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工作,因此要常抓不懈。但是很多时候这项工作却都被作为一种表面上的工作。在当今的教学活动中,某些部门、某些学校并不是很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没有太强的实效性,某些相关性教育的建设跟不上时代等等。

根据最近几年的调查表现来看,我国政府和社会不断加大力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中央和教育部也不断发文,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抓不懈。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刑事案件仍有发生,自杀现象仍会出现,逃课情况仍然很多……。发生这么多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用灌输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方法并不能让当代大学生所接受,从而让教育的效果并不能如同想象中一样好。

二、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体验式教育是以受教育者和所学知识互动为形式的一种教育方法,强调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和他们的情感投入。它更加重视受教育者内心感受,不求统一认识,尊重个人在体验时不同感受而各有所获。周围的事物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但是相同的事物对于不同人所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不一样的,就像“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一)生活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体验式教育就是将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和需求相结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关联性,提高教育的鲜活性。在学生融入生活的同时接受教育。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挖掘可以利用的生活、生命、社会、自然等资源,创设体验式教育情境,让我们的教育更富有生活性、真实感。

(二)主体性

体验式教育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尊重受教育者的需求达到个性教育。“个性教育强调人的价值、需要、兴趣,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和个性教育的内因” [3]。在内容设计上体验式教育从受教育者自身出發进行内容的融合与协调,将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求相结合。在教育方式上,体验式教育采取情景体验等方式,容易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通过主体的参与体验让教育过程在受教育者的亲历下完成,实现教育的互动交流,达到教育的互动需求。通过教育者引导学生积极地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三)情感性

感受是感官侦测到外界环境的能量变化,并在个体内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获得真实感受就是通过人们的感官比如眼、耳、鼻、舌、身等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产生的内心震撼,让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加真实、具体、印象深刻等。在投入的体验中容易使主体本身对活动有更加深刻和真实的感受,从而影响主体的性格和行为。体验式教育就是让体验者获得真实的感受,能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发现新的体验意义,不断地完善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

(四)思考性

思考是在体验式教育的最后对自我的一个认识,是理性与感性相互融合的部分,是对整个体验式教育过程的总结和反思。每个人的感悟是不能传授的。它的产生依赖于周围的氛围,而且只能是自身在获得真实感受的基础上通过理解而获得。在体验中感悟结果的不同是由个人本身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时间等因素所决定的。要想在体验中比较容易获得感悟就要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通过自身感官和思维的训练提高我们的领悟水平。

三、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途径探索

(一)尊重学生,满足个性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的背景、家庭情况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必然使我们的学生的思想、爱好、习惯、个性等有着各自不同特点。现代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已经越来越被高校所接受,体验式教育作为“以人为本”教育的方法得到了不少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的追捧。在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大环境下,企业、社会、高校,可以进一步利用这种体验式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自身价值。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要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上既要看到他们的与众不同,也要看到他们值得放大赞赏之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也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4]尊重学生主体就是对其个性的接纳。我们要在体验活动的设计中将个性发展作为活动的特点,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从中探寻他们的动力。我们要掌握个性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多角度来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热爱自然、关心他人,在人性化的培养和教育中实现个体素质提高的最大化,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激发情感,促进体验丰富性

情感是我们人类心理上最基本的需求。因为学生情感的存在,他们内心需要得到满足的要求让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把主体与活动相结合,从情境中体验,产生情感从而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一是要把握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内心,想其所想,置身于学生的角色设身处地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细致地观察,“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是移情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实现的前提。”[5]人的行为活动往往反映着内心的状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观察他们的日常中的行为,从细微之处来了解学生对一些人或事的情感。二是要培养情感的激发能力。体验在那种情境下他人的感受或做出的反映,这个时候我们主要要把握情境理解、角色的选择等因素,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个体的经历与感受,要控制好交流的气氛,顺其自然的产生理解与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对社会、企业、政府、高校有进一步的情感认识,生成新的认识。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及抱怨。

(三)引导交流,形成反思习惯

教育活动中,学生要在激发的情感中有所感悟。这个感悟的过程和受教育者自身的悟性有关,在外界指导下教师要能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不断的体验和反思,学生对自己体验中的各类事物关系进行思考,在体验的积累下抓住生活中可以感悟的点滴,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进而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

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体验感受进行交流时,既是自己的总结提炼,也是给别人参考、反思、对比的机会。这种交流中大家都比较容易在自己的体验感受中再上一个台阶,驱动着自我体验的完善化。通过引导交流,形成了反思习惯,一些有冲突认识的问题也能达到一种平衡,对自己的突出点给予肯定,延伸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验式教育是在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上提出的教育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我们将体验式教育融合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我们教育者通过社会、企业、政府等提供的育人环境,用恰当的手法来引导学生达到回归生活、获得真实感受、产生共鸣获得认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标。所以,这也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指导下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经过积极的探索才能找出适应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7.

[3]刘树仁.个性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2(4).

[4]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3.

[5]张玲玲,裴战存.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移情体验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