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高虹
俯瞰大沈音星火再燎原
——歌剧《星星之火》隆重上演暨专题研讨会综述
高虹[1]
2016年6月27日,沈阳音乐学院复排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隆重上演;6月28日,歌剧《星星之火》研讨会在沈阳音乐学院如期召开。本文从“超强阵容”、“原作新篇”、“交流研讨”三个方面对演出盛况及主题研讨会进行侧记及综述。
歌剧《星星之火》/劫夫/复排/创编团队/研讨会
沈阳盛京大剧院座落在沈阳浑河北岸,钻石构图,美丽壮观,能够容纳1800人、舞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歌剧厅更是华丽雍容,高端大气。2016年6月27日晚7时,盛京大剧院歌剧厅向沈城人民送上了一场音乐盛宴——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在这里再次隆重上演。
伴随着剧场外的徐徐夏风,应着歌剧厅里近2000名观众的热情期待,大幕缓缓拉开……
2016年6月27日,盛京大剧院歌剧厅,歌剧《星星之火》演员阵容:
老李头——刘辉
李小凤——李优
李母——白永欣
李老爹——曲歌
杨主任——杨勇
小凤哥——王东超
孙晶石——贾鼐
黑田——张策
指挥——洪侠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辽宁省委宣传部2015年度创作生产扶持项目,2016年6月27日当晚,该剧在演出的同时也接受了专家对此项目的验收审核。
歌剧《星星之火》经过1年多全方位的前期准备、组成创编团队、对剧本及音乐进行创编并予以复排,已于2015年10月31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进行了首演,同年11月作为“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的重要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而后,相继在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地进行了9场正式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百余次专题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2015年演出的基础上,2016年3月起,学院对该剧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再创作,从剧本、音乐到导演风格以及舞美设计都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更加顺应了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大剧场的演出条件,增强了对观众的带入感。6月16日至7月4日,歌剧《星星之火》面向辽沈地区市民、驻沈高校师生、驻沈官兵等演出了11场。
正式开演前的3分钟短片,把观众带到了那个令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烽火硝烟的年代……指挥上场,灯光亮起,由80余人组成的合唱队员身着抗联戎装,以群雕式的威武造型出现在舞台上。为歌剧《星星之火》全新创作的《序曲》以磅礴之势凛然奏出,双簧管用《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主题片段作为全曲的先导,随后是打击乐、圆号以及乐队全奏的渲染并引出合唱队高亢的新创旋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小提琴G弦与中提琴同度奏出深情如诉的旋律,仿佛是在向人们讲诉往昔的岁月。之后,作曲家运用“主题侵入”的技术手段将歌曲《松花江上》中的旋律片段引出,合唱队员随之唱出抗联歌曲《白山黑水歌》。最后,《序曲》在合唱队“冲啊,杀呀,为民族,杀敌寇,救中国!”的激昂呐喊中,在“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旋律的动力再现中,在如身临其境般的舞台布景的衬托中直达高潮,直至结束。歌剧《星星之火》用“被逼上山”、“寻找游击队”、“斗争中成长”和“报仇雪恨”四幕、约100分钟的时间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以抗联交通员老李头和女主人公李小凤为主线而展开的抗战的故事,是一曲歌颂东北抗联将士的英雄赞歌。《爹妈呀,为什么你还不回家》是女主人公李小凤第一次出场时的唱段,也是全剧的第一首唱段,为劫夫原创。其主题音调取材于东北二人转曲牌,吸收了东北二人转以及东北说唱音乐中“前紧后松、前密后疏”的唱腔手法。整个唱段以“闪板起唱”并采用稍快速度,增加了小凤盼望爹妈赶快回家的焦急心情,凸显了歌剧唱段应有的戏剧性,生动营造了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似“北风卷起漫天的雪,鹅毛大雪纷纷下”般寒冷的意境。小凤的扮演者李优是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的一名青年教师,也是近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歌唱家。《星星之火》复排成功一年多共演出20场,李优出演小凤共计13场,每场小凤的独唱部分多达13首。6月27日盛京大剧院的的验收审核也是由她担纲。李优俊美的造型,通透、结实的声音,流畅、自然的表演,令观众为之一振,耳目一新,全场连续13个唱段,她开合自如,完成得游刃有余。作为一个“80后”,能够把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演绎得如此鲜活,诠释得如此透彻,这是十分难得的。原作歌剧《星星之火》的第二幕是当年被单独演出最多、也是内容及唱腔相对完整的一幕。经典唱段《穿过密密的青松林》、《跑交通》、《火呀火呀》、《我是个穷苦的小姑娘》、《说起游击队》,尤其是那首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都出自第二幕。
悠扬的前奏响起,交通员老李头踏着轻快的脚步潇洒亮相。“披星戴月跑交通,爬冰卧雪为抗战……”旋律一出即掌声响起。身兼四职(复排歌剧《星星之火》的艺术总监、创作团队组长、男主人公老李头扮演者、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的刘辉教授,在复排过程中花费了较其他演员多出几倍的心血和辛苦,既要组织筹备,又领导创编,同时还要处理学院的各项工作,经常看见他在排练中、在音乐厅、排练室、剧场等现场办公。在对角色的担负与塑造上,刘辉付出了很多努力,下了很大功夫,他以独特的视觉与方法对老李头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首先在人物所处年代、人物经历、人物性格等方面加以揣摩,然后在声音的塑造上力求表现出一个70多岁的革命人的年轻和硬朗,力求表现出老李头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说起游击队》是第二幕中老李头的唱段,是由劫夫作词作曲的原创唱段,也是一段带有诙谐风格并具有中国民间说唱音乐特点的唱段。刘辉在演唱中,依字行腔,以腔代情。唱到“到夏天,睡的是向阳坡,喝的是甘泉水,洗脸不用洗脸盆儿,大江大河有的是水……”时,更是腔中有词,词中带腔,大江大河的“河”字轻扬舒展,运腔自如。
在表演上,刘辉也充分显示了他多年的“手眼身法步”的功底。在演唱《说起游击队》中“打起仗来赛猛虎,开起晚会唱歌又跳舞”时,他将蒙古的“跤步”运用其中,协调、形象的舞蹈动作引得观众热烈鼓掌,一片赞叹……《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第二幕中老李头引导小凤走上革命道路时很重要的一段唱,也是贯穿全剧中心思想和音乐主题的重要唱段。歌曲中乐观向上的情绪和革命人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英雄气魄,激励着台上的小凤,也感染着台下的观众。劫夫采用了在当时年代并不多见的3/8节拍,体现了作曲家在音乐创作理念上的前瞻性和时尚性。70多岁的老李头激情昂扬的演唱,充满朝气的声音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好多观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一起唱,使剧场的艺术氛围达到了高潮。
随着李小凤、老李头、杨主任、李母、李老爹、小凤哥、孙晶石、黑田等不同角色的陆续登场,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和专业的演唱技巧亦纷纷呈现。他们与乐队流畅无间的配合,人物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使角色的内心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抒发,使人物形象得到了完美的树立,使声音和角色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剧情不断深入,故事跌宕起伏。丛林中,抗联战士又唱起了《白山黑水歌》。随后,由小凤、老李头、杨主任、小凤哥、孙晶石、黑田共同完成的的五重唱《漫山遍野都是什么歌》悠然响起……这个唱段包括孙晶石和黑田的二重唱,小凤和老李头的二重唱,小凤、老李头和小凤哥的三重唱,最后是小凤、老李头、小凤哥、孙晶石、黑田的五重唱。小凤和老李头的二重唱主题优美流畅,是一种对抗联人的敬仰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整个唱段将中国音乐元素和西方作曲技法相融合,运用了多方位的中国民族调式的同主音系统调以及同宫音系统调的频繁转换,同时加入自由对位技法的使用等等。重唱部分则利用男女声的八度效果和不同声种的音域特点,使各声部的音响效果极为丰满,各声部之间的旋律性和戏剧性相得益彰。
随着小凤的一声“我们的游击队来了!”音乐进入尾声,《终曲》奏起。此《终曲》是在前曲没有明显终止的位置上出现的,与前曲的发展形成了合理的逻辑关系。在《终曲》中,作曲家打破常规,加进了一个男声独唱段落,使乐队效果在音色、音量、速度等方面都与前后段落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曲家运用了歌剧《星星之火》原本唱段中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了气势恢弘的交响大合唱。主题材料的贯穿,使全长约100分钟的音乐前后呼应,加强了全剧音乐的内在联系,得到了对比中求得统一的最佳效果。在《终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大合唱中,全剧终。谢幕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响起,全场观众起立,长时间鼓掌,久久不愿离去。
2016年6月28日上午9时30分,在沈阳音乐学院室内乐演奏厅召开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歌剧《星星之火》主题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有: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盖成立、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歌剧《星星之火》总导演廖向红、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原《音乐周报》总编白宙伟,吉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吉风,北京大学学报主编刘曙光,资深音乐评论人景作人,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陈建波,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书记穆红,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王安潮,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授赵振岭,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常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元勇等。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张建华,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纪委书记于彦,副院长魏煌,副院长张伯威、赵德山、吴厚兴,沈阳音乐学院王蔼林教授、龚荣光教授,歌剧《星星之火》音乐总监刘晖教授以及音乐创编团队、演员团队及乐队代表。研讨会正式开始之前,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张建华和院长刘辉为廖向红、邓一江、白宙伟、靳学东、莫蕴慧、陈吉风、徐元勇颁发“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教授的聘书;为廖昌永、马秋华、方琼、赵振玲、王士魁、俞子正颁发“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创新中心”教授的聘书;为金铁霖、王瑞江颁发“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创新中心”顾问的聘书;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颁发“沈阳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的聘书。之后,沈阳音乐学院领导与受聘专家合影留念。
研讨会由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张建华主持。张建华在主持词中说,沈阳音乐学院作为鲁艺的传人,有责任将《星星之火》这部演绎抗联英雄重大历史题材的精品进行复排,见证历史,分享经典,用艺术歌唱时代,用音乐激励人民。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盖成立代表省委宣传部对歌剧《星星之火》于盛京大剧院演出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沈阳音乐学院成功复排歌剧《星星之火》给予高度评价。他希望沈阳音乐学院继续积极创作,组织更多的巡演活动,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他说,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辽宁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项目,《星星之火》的复排成功是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优秀成果,《星星之火》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讴歌党的光辉业绩,作为2016年全省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一项重要演出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教授从音乐创作、歌剧题材、歌剧表现、艺术实践、社会影响等五个层面剖析了歌剧《星星之火》的艺术创意与构思:首先,音乐创作在吸收原作的同时,还借鉴了西方艺术形式,形成具有当代艺术审美的音乐创新;第二,歌剧题材兼顾历史感与时代感;第三,在歌剧表现上发挥出了戏剧性与艺术性,运用歌剧叙事、间奏曲等体裁,加强对重要事件和重点人物的描述,突出刻画人物形象,并且符合中国语言的特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民族歌剧中的典范;第四,以歌剧表演作为教学实践,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把音乐教学从讲台搬到舞台,体现了综合办学实力;第五,创编团队能够静下心来,精益求精雕琢作品,整合全校资源,发挥了高校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奉献给大众以优秀的精神食粮。
吉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吉风发言,他说,沈阳音乐学院复排的歌剧《星星之火》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堪称完美;在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重唱、独唱、交响乐有机融合,富有时代气息,是对民族性和艺术性的继承与传承。昨晚观看演出,热烈奔放的唱段,震撼心灵的情感表达,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恢宏大气的舞台风格,令这部具有民族史诗气质的歌剧被人们所喜爱,剧中的经典旋律始终在耳边响起,愿沈音将这部剧继续雕琢并将其发扬光大。
原《音乐周报》总编白宙伟说,《星星之火》给人以美的享受,看后很受感动,有几处禁不住热泪盈眶。《星星之火》在2015年的基础上,对剧本、音乐、人物进行了再修改和再创作,使内容更加深刻,戏剧性有所加大,强化了歌剧风格,更符合歌剧的形式与结构,体现了时代精神。另外,白宙伟还就《星星之火》中的个别处,如舞台的站位等细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书记穆红在发言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了一条微信内容,一位远在广州的老同志仅仅在微信上看见了歌剧《星星之火》的节目单就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动情地说,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演绎,使她本人十分震撼。这部歌剧是几代革命人对生命的捍卫。去年已经在北京看过,昨晚的演出,从视觉上呈现出非常立体的感觉,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贯穿全剧,令人振奋,歌剧所应表现的东西都呈现出来了。劫夫院长留给沈音的东西十分值得各艺术院校学习,希望歌剧总谱尽快公开发行,供各艺术院校学习欣赏、传唱,并建议学校将此剧进行全国巡演。
资深音乐评论人景作人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认为,歌剧《星星之火》题材好,主题明确,具有强烈的历史正能量和现实正能量。全剧有很多创新之处,音乐有很丰富的技术,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实力,音乐的交响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管弦乐队的演奏是有机性的,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全剧的灵魂。发言的最后他提出建议,精品需要打磨、再打磨,《星星之火》具备精品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资质,但还需要不断打磨,只有这样,才能有朝一日登上世界的舞台。
西安音乐学院王安潮教授就观看的歌剧《星星之火》谈了自己的感受:《星星之火》这部歌剧在地域上有其优势,极具时代的文化表现,《星星之火》在当时的背景下,音乐主要以独唱、齐唱和对唱为主,重唱较少,但由此也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星星之火》沉寂了60多年,很多优美的旋律都被人遗忘,沈阳音乐学院唤起了岁月的记忆,重现历史,重现其光彩。改编版本比原来版本在人物的编排上更加清晰明了,新创音乐发展得很充分,音乐主题更加集中,音乐的交响性运用也非常巧妙,使剧作彰显出现代性和综合艺术美感。戏剧性的营造也非常有效果,主要体现在多声部的演唱上。整体发展中比较好地运用了西方的综合艺术。沈阳音乐学院集全院之力,在刘辉院长的带领下,师生同时参与创编、演奏、表演,非常难得。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歌剧《星星之火》总导演廖向红说,非常高兴参与歌剧《星星之火》的排演,非常高兴能够与沈阳音乐学院零距离接触,亲身感受沈音深厚的历史积淀。对于中国歌剧这一课题,能够有幸与沈阳音乐学院的全体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在排练的同时还了解到了沈阳音乐学院优秀的教学传统和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去思考和探索如何利用中国的歌剧去讲述中国故事。复排过程收获很大,对于专家们提出的意见会进行思考,希望打造精品,将《星星之火》作为火炬,传递中华民族的正能量。
下午1点30分,研讨会继续召开,由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魏煌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陈剑波副教授,他从4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1.歌剧《星星之火》重新再排,使老经典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体现了沈阳音乐学院和主创团队具有历史眼光和美学思考。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用实际行动给当代大学生和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2.大学里能够排练这样一部完整的民族歌剧,对教学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教学的良性循环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刘辉院长作为一个公务繁忙的歌唱家,能够亲自上台演出,能够以身作则,对教学实践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3.歌剧《星星之火》的重排是“老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新版歌剧在舞美、音乐编配、音乐创作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与创编,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4.歌剧《星星之火》的重排,对民族歌剧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艺术院校不同于演出团体,主要是要解决教学与实践的对接,《星星之火》用三种形式进行了演出:清唱剧形式,音乐会形式、歌剧形式。沈阳音乐学院的成功范例,对其他艺术院校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常平副教授深情发言:“我从小在这个院子里长大,今天回来见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心情非常激动,在这里向大家问声好!沈阳音乐学院复排这部歌剧,是应该载入音乐史的事件。学院动用了大量的技术资源(作曲、指挥、声乐、乐队、导演、服装、舞美等等)这样一种集大成的艺术形式由一个学校来完成它的全过程,是相当有难度的一件事,对沈阳音乐学院而言,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师们用富于时代感的视角与技术,重新整合了这部歌剧的结构,重新进行管弦乐以及合唱方面的编配,作为一个同行,我深知这当中的工作强度与艰辛,向他们表示敬意!刘辉院长的表演才华令人兴奋,他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多次将演出推向高潮,这是了不起的能力,是一流的水平。《星星之火》,我看过音乐会版,又看了歌剧版本,我认为这两个版本都应该保留,甚至,我建议将这部歌剧拍成歌剧电影,这个题材拍成歌剧电影一定很有特点。最后,祝沈阳音乐学院越办越好,前程似锦!”
歌剧《星星之火》创作于1950年,同年在哈尔滨首演。之后,以不同的乐队编制和不同的演出形式上演了数百场。1958年学校组织小分队曾赴山西做田野式采风,届时,《星星之火》跟随小分队做了十几场“游牧”式演出,用的是小乐队伴奏——以民族乐器为主加上一把大提琴,还有一架手风琴作为和声支撑。当年拉手风琴的就是沈阳音乐学院的龚荣光教授,2016年6月28日,龚荣光教授也应邀出席研讨会并做了历史见证性发言。他向与会者讲述了当年他参与《星星之火》演出的情况和多次奔赴黑龙江、哈尔滨采访抗联老战士,收集抗联歌曲的过程以及采访歌剧《星星之火》李小凤的原型李敏同志的亲身经历……大家被这些鲜活的故事所吸引,对龚荣光教授表露出了由衷的敬意。
沈阳音乐学院高虹教授做了题为《向永远年轻的革命人致敬》的书面发言:向劫夫致敬。劫夫的作品如大地般朴实,今天再度唱起来,再度听起来依然富有时代感,依然符合当下听众、观众对音乐的审美渴望和审美需求。向音乐创编团队致敬。创编团队对原剧的音乐材料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与分析,定下了既要秉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并与时代同步的创编原则。新版《星星之火》,其段落之间连接自然,幕间曲连接自然,主题贯穿形散神不散,人物形象丰满充盈,音乐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获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性和交响性;向演出团队致敬。歌剧《星星之火》有一个包括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声乐系、民声系、民乐系、舞蹈学院(校)等多个专业系别在内的,既有老师又有学生的逾300人的庞大的演出团队。参与人数之多,演出规模之大,在沈音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过去的300多天里,老师和同学们的刻苦精神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面对每天长时间、高强度的排练,大家没有丝毫怨言。演出团队用他们对鲁艺先辈的崇敬出色完成了《星星之火》的舞台呈现。
歌剧《星星之火》的音乐总监、作曲系主任刘晖教授和音乐创编团队的吴晓云教授也在研讨会上进行了发言,他们分别向与会者介绍了音乐创编的一些具体情况:在创编过程中,得益于《星星之火》原版唱段的旋律流畅,音域适中,易于流传等特点,新版音乐才拥有了充分的创作空间。音乐创编团队力求不失原创风格,对音乐表现进行再挖掘、再提炼,在音区、速度、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面对劫夫留下的经典唱段,创编工作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歌配器”,在相当程度上,“创作”已大于“配器”,努力把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旋律用管弦乐队重新展现。既要对管弦乐队写作诸要素有整体的掌控,又要在合唱队的写作技术以及和声语汇的张力与色彩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运用。音乐创编团队除了对原有唱段进行创编,还创作了原剧中没有的全新段落包括:《序曲》、《李老爹快开门》、《兄妹相见》、《漫山遍野都是什么歌》、《大家都不要乱动》、《乡亲们你们不要哭》、《终曲》等独唱、对唱、二重唱、三重唱、五重唱、交响大合唱等等。刘晖和吴晓云不约而同地表示,作为鲁艺的后辈,能够为鲁艺精神的传承尽一己之力,是骄傲,是荣耀。
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贾鼐教授以“沈音精神”为发言题目,就他扮演的剧中反一号人物孙晶石谈了创作角色的体会:感谢院领导的信任,交予了他孙晶石这个重要角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对歌剧《星星之火》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了解,使自己再一次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在排练过程中,会用更多的时间去揣摩剧中情节以及人物性格,无论是对演唱风格的把握还是人物形象的舞台展现都得到了很好地诠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部歌剧的复排成功,是举全院之力,是许多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们在为之倾注着努力和汗水;也正是因为沈阳音乐学院领导、老师、同学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缔造了歌剧《星星之火》的成功。
李母的扮演者白永欣副教授以她的切身感受谈了几个“没想到”:1.劫夫留下的有当年时代特色的这部歌剧,要整装成被现代人所接受的形式,没想到复排之后的《星星之火》在音乐方面进行顺畅,看不到有断续,地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鲜明。2.第一次接触中国歌剧尤其是中国民族歌剧,虽然是在演唱中国作品,但对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这种心情是从来没有过的。对于一个唱美声的跨界演员来说,去演绎带有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色彩和戏曲色彩的中国歌剧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部歌剧的音乐语言,不能单纯用技巧来解释,需要了解中国音乐,了解音乐特征,了解音乐中的连贯……没想到,努力的结果是一切都变得契合和自然了。3.原本觉得李母就是一个配角,但是没想到,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都有各自能力的表达,都有各自展示的空间,每个角色在剧中所担负的音乐唱段的重量和所担负的戏剧冲突的重量都是很大的。最后的呈现效果也是没有想到的,得到了大家这么多的赞誉,很兴奋,也很欣慰。
研讨会最后,刘辉院长作总结发言。他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光临,感谢各位对《星星之火》的肯定和赞誉。同时刘辉表示,专家、学者们所提出的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一定会鞭策和鼓舞沈音人继续努力向前,不断追求。刘辉说,歌剧《星星之火》是“鲁艺”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留下的还有“鲁艺”精神。在复排过程中,沈阳音乐学院全体师生就是在“鲁艺”精神的激励下,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态度,表现出了精诚团结、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学院在今后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当中,将继续承接鲁艺精神,继续弘扬鲁艺精神,继续塑造今天沈阳音乐学院的精神,继续展现和展示当代沈音人的精神。
研讨会在专家学者们的热烈发言中,在与会者的意犹未尽中结束。相信,歌剧《星星之火》作为中国民族歌剧领域的一部上乘之作,会继续她的光彩与辉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优美旋律会继续以她独特的魅力,一代一代往下传。
表1.歌剧《星星之火》(复排版)唱段一览表
表2.歌剧《星星之火》乐队名单一览表
表3.歌剧《星星之火》合唱队名单一览表
(责任编辑姜楠)
J616.22
A
1001-5736(2016)03-0005-6
[1]作者简介:高虹(1958~)女,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