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出古镇记

时间:2024-05-20

燕华君

苏同黎公路全长约40公里,依次紧挨着几大名镇。我此番要写的同里、黎里和芦墟古镇则像三颗夜明珠似地串缀于公路两旁,令人注目。

这是我笔记里的零零碎碎:《同里志》说,五湖环绕于外,一镇包涵其中。黎里,旧称黎花村;芦墟有废旧窑墩近百只;叶小鸾分湖竹枝词,荻花滩息白鸥机,滩上行人日暮稀;分湖里有众多的圩,独脚圩,摇来圩;古镇保护既是保护也是开发,维系的是文化延伸和历史继承……

春风,夏雨,秋水,冬雪,在江南,四季轮回如此清晰丰沛。细雨湿流光。好天气,我决定先去黎里古镇。

心里黎里

在黎里,李海珉老师绝对是文化江湖上的传奇。关于古镇保护和非遗申请,他有太多话要说。

修旧如旧,它是一个浩大的面子工程,比如专项整治这一块,就有桥梁整治,驳岸整治,绿化整治,外立面整治和灯光整治等等;比如拆迁,则是一部跌宕起伏、悬疑百出的章回小说;比如恢复古迹和部分老屋,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则要涉及到许多方方面面,是烦琐的管线入地,路面修复,河水清淤,驳岸整修,绿化补种,景观亮化,公厕改造,停车场建设,民居修缮解危等等一系列举措,是庞大又细致的工程。

李海珉认为,古镇维修、保护、申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虽然难,难上加难,但在成功一瞬间,完全抵消了那种千难万难的难。那种难是个人的,成功却是普罗大众,是可以一直传承下去的东西。

关于黎里古镇,李海珉心里有一本明细账,镇上古建筑多,明清两代古建筑有97000平方米,加上民国时期,再加1970年以前的老建筑,有的是砖木结构老建筑,这些统统算起来有将近16万平方米。李海珉说,往前推个十年二十年,那时的人哪怕是文化人或者专业搞文物保护的人,也没有这个保护意识,时代不同经济不同观念不同,格局肯定不同。可能就是因为当时黎里偏居一方,交通不发达,来的人少,很多古、老、旧的东西反而能够保存下来。

☉ 黎里古镇

李海珉做过教师,喜欢写写文字,研究南社,后被调到柳亚子纪念馆。冥冥之中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当时老馆长1987年创建整个纪念馆,李海珉觉得他是种下一棵树,后者去乘凉。老李感觉自己也要种树,种一棵大树,让后人乘凉。黎里古镇保护及申遗想法在李海珉心里播下种子。他直言,1996年,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个任务落到他肩上。一直到2005年,等了整整九年,九年里两次申请都没有成功,李海珉说这是我必须要完成的事。2005年秋天可以申报,李海珉这次特别慎重,借来南通市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城市本子,黎里申请名镇,南通申请名城,大了两号。大背景也越来越好,20世纪90年代初,周庄因为陈逸飞一幅画,同里因为一座退思园都申报成功历史文化名镇。

天造地设,感天动地,这次终于成功,李海珉的心情可想而知。

与李海珉老师漫步在黎里古镇,听他讲一些陈旧往事,舒服。李老师说,你看柳亚子这个房子是1780年以前造的,乾隆四十五年已经造好,但它不是全部乾隆时代建筑,它是利用明代建筑,有个术语叫“明基清建”,明代基础,清代重建。所以里边的古建筑往往是宋元明清的东西都有。几个大的古建筑,七开间门面的,不是随随便便能造的,以前七开间必须是正二品以上的官员才能造,你官做到三品或五品就只能造五开间,平民百姓最富有也只能造两开间。

最神奇的事是,李海珉大半生兜兜转转,一直生活在黎里,他经常梦见自南宋以来黎里的两位守望者,一是奠基者南宋赵磻老,二是编纂《黎里志》的徐达源。年轻时他教书,业余时间研究南社,中年时被调入柳亚子纪念馆工作,他的住所正好位于纪念馆对面,近老年时房子拆迁,搬家,貌似远离纪念馆,但他却在心里种下一棵大树:为黎里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三灾八难挺过去,他做到了。李海珉感慨万千,索性将新居起名“守望庐”,他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守望执念。

一石激起千重浪,守望者的心相通相联,李海珉朋友寄来书画美术文字作品共206件,李海珉装裱之后搞了一个专题展览,隆重推出《2017年黎里中秋显宝:守望古镇——书画集》。

好花好天,当然要显宝,李海珉只觉任重道远,道阻且长,守望不是一件容易事,要准备走坎坷的路。

黎里最奇妙的是弄堂,分为明弄和暗弄两种。明弄不稀奇,直直走过去就是,有一些旧缸碎甏堆积,有一些小花小草生长;暗弄又叫陪弄、备弄或避弄,白天采光靠天窗和花墙洞,晚上则靠蜡烛照明,暗弄墙上每隔几步远有一个灯龛。

阴天时,弄堂里有点暗,一个恍惚,陪弄走出南宋赵磻老,清代徐达源,民国柳亚子,他们后面紧跟着李海珉,眼睛一眨,他们从容消失在黎里弄堂深处。

静默芦墟

四围春水一芦墟。

与芦墟郑一冰在微信上“认识”之后,慢慢喜欢上他的公众号“分湖旧影”。关于芦墟的一切,郑老师无所不知,这是他的才情他的探究更是他的特别喜好。《懋记酱园老屋》,《重建在理堂桥》,《芦墟人民食堂琐话》,《芦墟司浜里的官翅厅》,至于《芦墟古镇弄堂初览》早已写到第二十节。

阮仪三坚持的古镇保护五项原则,在芦墟得到印证:原材料,原工艺,原桥式,原结构,原环境。黎里李海珉羡慕周庄庄春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更有名人烘托,总之心想事成吧。与周庄相比,黎里经济偏弱,好不容易盼来一个阮仪三,时辰又不对,一声叹息,幸亏有个固执李海珉,一而再、再而三发起古镇保护和非遗申请,历时将近20年光阴,黎里才渐渐有了今天的模样。

郑一冰羡慕的却不是周庄,而是黎里。郑一冰说,如果芦墟有黎里那么多花头经,我睏梦头里要笑出来。郑一冰眼热黎里,要啥有啥,底子厚,名人多,更有一根筋似的李海珉,发痴一样每天挖宝不止,挖出黎里历史、文化、文物、建筑、古董、人物。

2006年5月,黎里与芦墟合并成为分湖镇,郑一冰和李海珉都蒙了,努力了半天,找不到北,家乡没有了,两个人急得跳脚!但是,令人惊讶,万物有灵。人类历史自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偶然会停顿,却挡不住它螺旋式上升的步伐。

郑李二人默默等待了六年之久,机会终于来了。郑一冰不晓得,正是因为有了他日复一日看似枯燥实则意义重大的四处奔走,忙里偷闲地写,逢人便讲,去其他古镇取经,我们才能看到今天的芦墟古镇,在众多江南古镇里,它的辨识度超强,是旧影里的秘密花朵,次第开放。

闲走芦墟多么自在:大块头馄饨店,招牌随便写在窗玻璃上,店堂里人挤人,馄饨好吃:无论是冷拌还是红油,馄饨在此已被赋予神秘使命;红漆书写的“新华书店”,门半掩着,没人,一条狗三只鸡摇摇摆摆走过去,再走过来,低头啄土;好吃零食雪饺袜底酥油氽团子,一律放在玻璃罩里,恍如隔世;白墙灰房子,绿水青树;许氏过街楼,西栅怀德堂,许家墙门,走着走着,这些老建筑就会横在你面前,悄无声息,暗暗地有一种看不见的生长;登云桥上的八宝纹图案,喜气又吉祥;满目疮痍旧宅院,叙说的却是另一个词:雕梁画栋。

芦墟三桥太平桥、泗通桥、永福桥构成一个“Z”形,好看。

静默芦墟镇,是回不去的20世纪70年代情结。老的街,旧时光,简单生活,不设防人心,在芦墟散漫走着,突然被一道闪电照亮。惊愕之中,芦墟山歌恰到好处响起,唱的是吴江农村日常,歌的是江南农民四季:四月里来是立夏,家家要拿青豆采,吴江青蚕豆有名声,吃仔豆饭来秧田做得崭……

相比前几年,现在古镇保护和非遗申请已然成为一道艳丽风景,政策,规划,资金,人员统统到位,且不得马虎,是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和面子工程来抓,真正的今非昔比。即便如此,郑一冰一天天积攒很多想法。他建议,芦墟古镇原后河商港区改造应恢复原来的河道,一是恢复河道可节约雨、污水管道铺设成本;二是恢复后河,有利于今后修缮大墙门老宅,重现江南大宅人家前跨街楼、后船棚、内河埠的建筑风格;三是可形成古芦墟“金水绕堂”格局。在郑一冰眼里,芦墟古镇有着如数家珍的宝物:有乾隆皇帝亲赐牌匾的陆燿家竖头斋匾弄;雕花曹家大厅的曹家弄;“亦有秋阁”的黄家弄;月饼进贡的“生禄斋”;窑业工会所在地“沧趣楼”,沈立人家“三凤堂”;兄弟双秀才同为南社社员的沈家沈氏跨街楼……

☉ 芦墟古镇

古镇保护,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难度很大。一切都只能边实践、边摸索,这个过程叫做“摸着石头过河”。人间从没有过那种现成的所谓“真理”,因为人类历史永远都只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时光同里

最后落脚于同里,是一件妥帖又暖心的事。

同里时光,你在同里时光,早中晚,一天过去;春夏秋冬,一年过去;小菜吃吃老酒咪咪小乐惠中十年过去;时光流水,喧腾寂静,百年也不过是一瞬。

劈面相遇同里的堂:崇德思本;晴耕雨读。细节是魔鬼,古镇里的一切诸如条石门槛,活络门闩,风火墙,蟹眼天井,备弄,说不清;罗星洲的奇丽与禅意,南园茶室的绵长与静谧,醉我非此酒,客留皆因茶。喝茶,发呆,虚度光阴;丽则女校和珍珠塔附近,静谧与清幽一直让人有种落泪的感觉;古镇上,每隔几十米,便有一些明清园林或老宅撞到眼前。

这是同里,既是古镇也是乡村,豪迈又细腻。

关于同里古镇开发、保护及非遗申请等诸多问题,我想采访两个人,蒋鉴清和汤海山。同里古镇的思路是:跳出以前古镇开发模式,先保护文物,再慢慢去做旅游方面的事,继而把古镇保护这一内涵延伸开去,从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豁然开朗,水到渠成。

蒋鉴清对于同里开发的意义已无需多说,由于他年事已高,不便采访,我是从吴江徐作家文章中略知一二。20世纪80年代初,省太湖风景区批准的第一个抢修项目就是修复退思院,蒋鉴清是同里“一园三堂三桥”修复的主要责任人;修复退思园时,蒋鉴清采取开座谈会、走访工匠、找老人询问等方法,园内景点“闹红一舸”率先重建成功;蒋鉴清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为人谦虚,做事有原则,喜欢刨根问底,他与退思园园主后人任家昆及园林专家陈从周的交往堪称一绝,亦师亦友,往返千里,目的只有一个,即修复退思园;退思园历经八年终于修复,实现了“修复退思园,搞活同里镇”的目标;蒋鉴清对修旧如旧细节的把握令人难忘,比如寻找“荫馀堂”匾额,一堆旧条石的来龙去脉,旧建筑已拆除,但仍有迹可寻的跨街廊、门厅、风火墙等古建筑的处置,明代特有的满天星窗棂修缮……

所以黎里李海珉才会羡慕地说,同里比我们早开发了七八年。

听过蒋鉴清故事,关于同里古镇保护,海山兄说了一些深刻的话,记录在此。

一、从古镇保护角度看,起点是退思园。它的历史,比大多数江南名园都要晚,晚清建筑,却很早就进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一个奇迹。除了造园者的设计匠心,靠的是保护和修复;二、退思园最早的保护和修复,是1981年。当时同里经济落后,财政匮乏,1985年乡镇合并时,全部财政收入只有八万元;三、印象中,蒋鉴清有着天然而强烈的古建筑文化概念,他的难能可贵在于坚持原则,尊重专家意见,严格施工,确保质量。不粗制滥造,不急功近利。陈从周、阮仪三都给予指导,这点非常重要;四、退思园修复保护的重要性在于一园救活一镇;五、从1996年开始,同里古镇与大旅游挂上钩,各种问题和困难难以想象,经济落后是其软肋,更大挑战是人们的思维问题,没有发展观念,处处是纠纷和矛盾。白天黑夜连轴开会,讨论、争吵,不是两种声音,是多达五种甚至七种声音,统一思想是最难办的事;六、当年九月份到上海,在解放日报社举办同里旅游新闻发布会。江南古镇旅游,怎么可能缺少大上海?这次发布会方式方法和效果,前所未有。这是同里大旅游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上海回来,党委确定在1997春天举办首届旅游文化节;七、1996年7月到1997年5月,不到一年时间,同里大旅游整体硬件格局形成,古镇景区建设全面启动:明清街建设完成,开始招商;开挖丁字河,构成三桥水系;建设三堂,恢复嘉荫堂;重建罗星洲;复活同里湖度假村……此时决定同里古镇的品牌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是同里首创,后来成为全国评选项目。大旅游软件建设,最重要标志就是确立起一个整体性文化项目:每年4月18日,举办“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八、所有一切的转变,由衰及盛,由籍籍无名到名满天下,最重要的是观念转变。文化是整体性的,整体之上的突破,才能称之为大手笔。

致敬,江南古镇守望者:周庄庄春地,西塘韩金梅,同里蒋鉴清,凤凰姚明公,甪直严焕文,木渎殷建平,东山金惠华,盛泽沈莹宝,芦墟郑一冰,黎里李海珉,南浔沈嘉允,锦溪陆宜泰,朱角家吴玉泉。这些守望者各有自己独特身份和精彩故事,庄春地引领并率先举起江南古镇旅游大旗;韩金梅从“玉成奏”堂名班子着手,挖掘民间非遗文化;蒋鉴清是同里古镇“一园三堂三桥”修复主要责任人;严焕文四十多年来,收藏清末民初甪直水乡妇女服饰100多套(件);殷建平从“非遗”入手,投身古镇保护开发,唤起四月初八吃乌米饭习俗,让濒临消失的木渎堂名走上舞台;金惠华2001年担任东山旅游公司总经理,开发古镇古村,整修惠和堂及会元、解元、探花牌楼,修复怀古堂、怀德堂、宝鉴堂、惠老堂、邃高堂、墩裕堂,整修施巷河、响水涧及沿街立面;沈莹宝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盛泽历史文化和丝绸文化研究,先后发表作品千余篇,结集、出版著作20余部,研究、介绍盛泽历史文化专著10部……

目及皆是你。30多位守望者身上有着类似特点,一本地人,二曾经有一官半职,三会写会讲,最重要的是第四点热爱,执念,迷恋,心向往之,事必躬亲,舍我其谁?!

写完守望者故事,看到一段话觉得蛮应景:最近,我总是想着明天的你入睡,想着今天的你醒来。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和你站在一起,成为你的力量。

成为你的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