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沈慧瑛
杨守敬(1839—1915),出身于湖北省宜都一个商人家庭,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字鹏云,号惺吾、星吾、心物,晚年自号邻苏老人。作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藏书家、书法家,杨守敬著作宏富,被称之“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宜都在当时属于边远之地,在此生活的杨守敬似乎不会与苏州产生交集,然而太平天国运动让杨守敬与苏州人顾文彬相遇相识。过云楼友朋手札中的三通杨守敬写给顾麟士的书信,多少让我们了解顾杨两家的交谊。
咸丰十年(1860),顾文彬因为父亲、妻儿先后离世,便不顾上级领导官文的极力挽留,毅然辞职,然因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断他的回家之路,只得滞留湖北。在顾文彬自订年谱中,记录他与儿子顾承于次年“由荆州而至宜都县,署县令者即魁荫庭之子,登岸觅寓,适郑谱香(兰)亦挈家避居于此,朝夕过从,尚不十分岑寂。在宜都过夏”。顾文彬所租房屋正是杨守敬家的,因此年轻的杨守敬得以结识顾氏父子。在这里,顾文彬为过世的祖父母、父母亲、妻儿撰写了七篇行略,叙述他们的生平、经历及其为人处事风格,其行略落款均为“顾文彬记于陆城寓馆”。陆城杨宅是成为顾文彬避难途中回忆往事、思念亲人、记录家史的地方。同样杨守敬在自编《邻苏老人年谱》中也对结识孙璧文、郑兰、顾文彬的经过作了描述:“是年(指咸丰十一年),有太平孙君玉堂(璧文)避乱宜都,在太平会馆授徒,其人勤学不倦,因与之交。适余杭郑谱香(兰)亦避乱至宜都,租余屋居之,因其晒书,见六严《舆地图》,假之而与孙君各影绘,无闲昕夕,余成二部,孙君亦成一部。谱香知之,乃大激赏。会谱香以吾屋差小不通容,移居于向家巷,而以吾屋转租元和顾子山(文彬),顾本吴中文豪,见余好古,亦大加青眼。”杨守敬因见到郑氏收藏的《舆地图》而爱上了历史地理学,其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因结识顾文彬、顾承父子而与苏州结缘,并在半个世纪后与顾麟士相交往,短短的几个月内杨氏与顾氏结下友情,从杨氏的话中看出顾文彬对他的欣赏。第二年杨守敬离开家乡进京赶考,得中举人,只是之后屡试不售,于是专注学问,从而成为一代大学问家。
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上世纪初,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个皇帝,因辛亥革命爆发,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五十年的岁月,早已物是人非,顾文彬、顾承父子精心打造的书画王国过云楼也传到第三代顾麟士的手上,杨守敬辗转离开老家湖北来到上海。1913年,他从上海来到苏州,想在苏州租房。他顺道拜访顾麟士,恰巧顾氏不在府上,杨守敬遗憾地留下字条回沪,顾麟士见到便函立即复书致歉。杨守敬事后写信向顾麟士回忆与顾文彬相识情形:“咸丰末年尊祖子山先后及令叔敬叔先生避粤匪之乱,僦居鄙舍,其时守敬方弱冠,屈指今已五十余年。前日匆遽,言三十余年者误也。及光绪辛卯守敬由日本归,迂道过苏,谒子山先生,康健如昔,而敬叔已不及见。曾蒙示以珍藏书画,又赐以怡园集帖,惜未与足下接洽为恨。”由于时间久远,杨守敬的记忆有误,在这通书信里有两个小差错,一是“令叔敬叔”,其时陪伴顾文彬居住陆城杨宅的是顾麟士之父顾承(原名顾廷烈,后改名顾承,字承之,号骏叔,又号乐泉),故非“令叔敬叔”,应是“令尊骏叔”;二是光绪辛卯年为光绪十七年(1891),其时顾文彬已于光绪十五年过世,而顾承则逝于光绪八年,杨守敬则于光绪十年归国,于此推断他拜访顾文彬的时间当在光绪十年。杨守敬在日本时期所刻的书受到网师园主人李鸿裔的夸奖,“惊叹欲绝,谓宋以来所未有,国朝诸家仿刻不足言也。”回国后不久,时任湖北巡抚的苏州人彭祖贤正在组织人力编写《湖北通志》,其中沿革章节无人撰写,遂请杨守敬承担编写任务,不巧的是时隔不久彭氏过世,而修志之事也停止。
杨守敬在信中向顾麟士诉说近几年遭遇:“前年八月武昌事起,守敬仓黄(皇)出城……至上海,以卖字为活,家产荡尽,所剩书数千百箧,书版数千块而已。无处庋阁,卖之亦不能骤尽。”当他听说苏州空屋颇多,可租可购,特地到苏州一探虚实,在介绍人的引荐下察看潘季儒的房屋,可是屋子实在太大,吓得杨守敬不敢“问价”,介绍人说至少三万元。而房东潘季儒得知杨守敬有意在苏州置产的想法,立即寄上房屋图纸,开价四万五千元。杨守敬本意花费数千元而已,如今这个价格吓退了杨守敬,以致他“望洋而叹”,而且潘家房屋过大,并非他所想要的。杨守敬告诉顾麟士,他原计划寻找的房屋只要“能容书架,不过数千元,惟必有空地以置书板,或有废园尤为合宜,又必有水道可通,缘书板笨重之物”。面对潘氏的热情,杨守敬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请顾麟士转达,他在信末附言:“潘君处未别作答,缘连日受暑,眼昏不能多作字,容当报命,祈转敬意。”
顾麟士收到杨守敬的信后,为他寻找合适的房屋,但杨守敬对其提供的卜宅信息并不满意,认为不合用,故也没有再到苏州实地勘查。因时局尚未稳定,杨守敬考虑还要等些时候再决定是否搬家,是否到苏州生活。虽然杨守敬没能在苏州租屋定居,但他与顾麟士的交往还在继续,既有交流书籍,又有求画之事。杨守敬夸奖顾麟士“六法冠绝海内,敝友甘君翰臣尤所倾倒,欲嘱守敬介绍求一小帧,以偿夙慕”,表示对方决不吝啬润笔之资。甘翰臣(1859—1941),字屏宗,晚号非园主人,广东富商,上海愚园主人,上海怡和洋行总办、公和祥码头买办,喜爱收藏古玩、金石书画,与康有为、陈三立、吴昌硕名流雅士相交往。同时,杨守敬自己趁机“求一小帧以为纪念”。过了半个月,没有得到顾麟士的回音,杨守敬再次写信,表示甘翰臣急切等待顾麟士的画作,“祈为速藻”。在这通书信中,杨守敬还谈到一些珍贵古籍,“兹因唐君寄上碑帖二十一种,又法华经解品一册,北齐人所书《左氏传》一册,王宏范碑一册,丰考功字一册,祈检收。又旧书折扇一柄,老眼昏花,颓唐之状可掬也。又拙撰《水经注要删》并补遗共十二册,《隋书地理志》一部均呈览。”杨守敬著作甚丰,但此时所余不多,故他表示等将来续印后再送给顾麟士。顾文彬、顾承父子以收藏书画为主,到顾麟士手上时开始大量收藏古籍善本,故当时藏书家之间经常交流书讯。杨守敬继续在上海卖字度日,然而由于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大,而北洋政府“国基新造,礼乐未兴,端赖硕彦名儒润色鸿业”,故1914年袁世凯聘请他为政府顾问和清史馆纂修,杨守敬以“年老无意出山”为由婉拒,然对方再三邀请,力辞不获,不得不北上就职。据《邻苏老人年谱》记载:“大总统优礼有加,复以参政相属,先生谓政治学非所长,力辞不获,每会议因时制宜者,先生莫不赞成,尝提议编辑《正气集》,发明忠孝节义,使国人有所观感,识者叹为扼要之论。”然还未等到杨守敬把理想付诸实践,于第二年一月谢世,而他也没有再到苏州生活。
战争改变人类活动与个人的命运,因太平天国运动,少年杨守敬结识中年顾文彬;因武昌起义,老年杨守敬又到苏州拜访中年顾麟士,无法说清楚的人生机缘巧合让杨守敬与顾氏父子祖孙三代人相遇,又得到彭祖贤的青睐。杨守敬留下的三通书信记录了他与顾氏的情谊与缘分,以及他们那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热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