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革新途程砥砺行——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答主持人问

时间:2024-05-20

革新途程砥砺行
——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答主持人问

董小明

董小明,1948年生于香港,黑龙江宁安人。现为深圳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东省文联荣誉委员、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关山月美术馆名誉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艺委会委员,全国美展总评审委员,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双年展艺术委员和策划委员,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总策展人,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香港美术家协会顾问。

主持人:中国的画院是世界美术体系结构中的特例,这样的状态对于全球美术界具有何等意义?中国的画院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美术作出了何种贡献?如果没有中国的画院体制,中国美术和世界美术将会失去什么?

董小明:我对世界美术体系结构没有专门研究,但从熟悉的世界各国的美术生态来看,没有类似中国画院的机构。通观古今中外,画院堪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机构。追溯历史,中国的画院体制(与当今的画院不尽相同)缘起五代,盛于两宋。之后时兴时衰,惨淡经营,延续至近现代。新中国建立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上海、江苏等画院成立,各省、市也陆续建立画院,作为政府主办的美术专业机构,成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画院汇聚美术人才,从事专业创作研究,产生了丰硕的美术成果。十年浩劫中,全国画院均受冲击,几尽夭折。改革开放带来了画院的复苏和发展机遇,1981年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成立,同期,得益于各地政府推动文化建设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支持,老画院重整旗鼓,新画院相继建立,呈现了全国画院发展的新局面。看新中国画院六十多年的历史,她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和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自然也对中国美术自立于世界美术之林做出了贡献。

主持人:中国的画院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时候,它的作用和功能是不是应该有所修正?如果“是”的话,它将向何方修正?如何修正?

董小明:然而,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形成了文化转型的必然趋势,新时期的画院生存发展亦面对转型革新的严峻课题。当今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精神指引下,要抓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关键,审时度势,清醒认识画院机构的性质定位和功能职责,致力于画院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构建与时俱进的富有创造活力的美术创作研究机构,正是我们的任务与责任。

主持人:当下中国的画院的整体状态是否对上述的发展形势已经作好必要战略对应?为什么?

董小明:我的感觉是:对发展形势有所认识,战略应对明显不足,整体状态不平衡而亟待加强。

主持人:新形势下的中国的画院“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发展势态与前景?

董小明:从“举国体制”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消极因素,也可以启发我们对画院发展态势与前景的思考。我认为政府对艺术发展最好的作用就是制定好的政策和规划,营造有利于艺术发展的生态环境。作为政府主办的画院,就应该改革现行体制,创新运作机制,以努力营造当地专业美术创作研究的良好环境为己任,打造一个优秀美术人才成长、优秀美术成果涌现的平台。在全社会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而永葆青春。

主持人:深圳画院在当下地域文化建构中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董小明:深圳画院成立于1986年,在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深圳特区处于当代中国变革的前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产生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正是新时期画院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历史积淀薄弱,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的年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一个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深圳画院自觉承担了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和新兴城市文化建设的特殊使命。

得益于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政府对画院建设的重视,深圳画院在九十年代规划、设计、建设了新院址。2012年,深圳市政府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工程,完善提升了各项专业功能。这一现代化、专业化、多功能的设施,为画院开展创作、研究、展览、收藏和国内外美术交流,提供了优越的硬件条件。

在特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观指引下,深圳画院形成了一支年轻的、多元的美术创作和理论队伍。我们率先提出和试行了“客座画家”制度,历年来,已有包括美国、法国、德国、东欧、亚洲和非洲30余个国家的几十位优秀艺术家参加了客座计划,做出了艺术成果,也为画院输送了丰富的专业资源,促进了画院的国际交流。在客座画家制度下,画院选聘了全市不同体制下的近30位创作成果出色,在国家级专业平台上有一定影响的画家为“签约艺术家”,长期参加画院创作学术活动,组成了深圳美术的“国家队”。画院开展的众多创作、研究活动和重要的课题,都是由体制内外的艺术家共同完成的。驻院的画家和理论家,除了自身的创作研究工作,更多地承担了项目和课题的策划、组织工作。努力形成一种以养项目、养事业取代养人头的运作机制,一种开放的、多元兼容的学术环境和一支能进能出,长期保持活力的专业队伍。

作为政府主办的专业美术机构,使用纳税人的钱,深圳画院始终明确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我们的创作为城市提供了优质的文化产品;我们的艺术活动为城市打造了文化品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品格;我们举办了几百个公益性艺术展览,接待了海内外观众数万人次,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我们收藏的数千件当代水墨画和版画精品,为城市积累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积极承担政府有关美术专业的各项工作任务;画家下基层、下工厂、下部队、进学校、进社区为群众提供直接的文化服务,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送了专业力量的支持。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格局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画院发挥了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持人:深圳画院是如何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自己创新发展资源的?

董小明:年轻的深圳文化缺少历史资源的积淀,然而时代的巨变,催生了全新的文化观念。开放、兼容、先导成为深圳文化的特性,创新的土壤和空间就是深圳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

深圳画院审时度势,努力把握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脉搏,明确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学术定位,提出了当代中国画革新的课题,持续不断地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活动。

90年代初,这支年轻的画家队伍开展了以“深圳画家画深圳”为题的深入生活和创作活动,产生了一批表现正在发生的改革开放时代风貌的作品。《人民日报》《美术》杂志发表了这批新作,为当时的画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画和当代生活的关系的理论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城市山水画”这一中国画与时代同步的革新课题。全国30余位著名山水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参与了我们主办的城市山水画研讨活动,参与了这一课题的创作,并与深圳画家的作品一起举办了首次“城市山水画展”。“城市山水画”成为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众多画家们共同求索的课题。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深圳双年展期间举办的“全国城市山水画展”,近千位画家的作品参选,展示了中国画创新的一项可喜成果。我们进而提出了“都市水墨”的概念,以期在用水墨画表现都市景观的同时,也表现都市人、都市的形态、情感和观念。 为水墨画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创作母题,而且正创造着新的水墨语言,构筑着水墨画的当代形态。中国国家画院和深圳画院正在共同筹建的都市水墨研究所,将研究都市水墨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通过推动创作,及时进行理论阐释,有利于这一新兴画种的自觉完善,日臻成熟,以丰富中国画革新和当代转型的内涵和成果。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和“深圳水墨论坛”是深圳画院开展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的重要载体。九届展览和相应的学术活动,有近千位中国和世界几十个国家、地区的策展人、画家、艺术史家和批评家参与。明确以推进传统水墨画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为宗旨,以创作和学术共同探求水墨画在当今文化语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空间,力求赋予这一传统艺术以新的观念,丰富其精神内涵,拓展其表现形式。历届展览和论坛设立了一系列创作主题和学术主题。今天,深圳双年展和论坛已经成长为国内外最重要的水墨艺术展事和学术活动。她始终把握了水墨画发展的脉搏,为推动水墨画的当代进程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深圳画院还积极关注当代多种艺术融合发展的趋势,研究水墨绘画与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关系。在双年展的课题中引进了设计、影像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还策划举办了运用新媒体进行的创作和展示活动。在艺术领域中努力实践了这个年轻的创新型城市“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精神。

画院把版画艺术作为第二专业重点,承担了在九十年代停刊的《中国版画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每年甄选收藏优秀版画新作,举办“版画100”(版画年鉴精品展)。画院的版画专业人员还积极参与了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

主持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地域流派(风格)是否仍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什么?

董小明:是的,因为多样性正是文化全球化的必要内容。身处深圳这一当代移民城市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对此自有独特的体悟。对不同地域文化、中西文化的兼收并蓄,而致力于与时代同步的文化创新,是我们的文化态度。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形态是我们努力实践的课题。

主持人:深圳画院对自己在中国画院当下整体发展势态中的位置如何自我评估?

董小明:深圳画院初创时期,市委领导指示“深圳是全国的特区,深圳画院应该面向全国、服务全国”。和深圳特区的各项事业一样,30年来,深圳画院始终把自身建设和发展作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一块试验田。深圳画院的成长得益于全国美术界的关爱和扶持,作为全国画院中的后来者,当下我们更应不忘初心,奋楫争先,创新不止,勇于担当,为中国画院的改革发展先行先试而砥砺前行。

主持人:深圳画院以何种策略来应对中国画院“和而不同”的大美术文化战略格局?

董小明:60年前,周总理对画院的殷切希望:“今后能团结中国的画家,继承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吸收外国绘画的长处,努力创作,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培养后代,让百花齐放,众美争妍,为创造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美术而斗争。”其中就蕴涵着“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发表,画院建设又欣逢这一繁荣文艺的大好机遇。唯有创新,赋予这一理念时代的内涵,认真探索认识新时期画院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才是画院的根本出路。扎根于这片改革开放沃土的深圳画院, 要以体制创新、艺术创新的实践成果,为今天深圳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提供文化支撑,努力实现画院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研究机构的价值和自我超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