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向未来的“时尚美学”价值判断新趋势——“着色未来”国际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大会综述

时间:2024-05-20

朱 琳 谢 琳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着色未来”国际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大会于2019年12月1—2日在厦门成功召开,该大会由福州大学主办,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承办。大会以论坛的形式举办,以“时尚、设计、科技”为主题,从工业生产、生态价值、文化传承、设计教育等多方面围绕时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热烈讨论。

一、生态价值与时尚美学研究新视角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追求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以尊重维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方式,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的生态理念便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时代共识。

如何认知生态理念,合理发掘并利用生态价值,追求美好生活?时尚美学研究在社会、经济、生态、美学等综合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态价值因素和时尚美学的内涵因素让人们对“美好”的定义达成一种广泛共识。如今在全球深化生态意识且对生态价值具有普遍共识之下,低碳降耗、循环再生成为一种审美追求。因此,在贯彻生态理念,探究和发掘生态价值的目标、过程与开展时尚美学的研究之间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对指导当前时尚产业生产变革,推动时尚产业循环体系建设,丰富时尚美学的价值内涵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张星 副校长/福州大学

把握生态价值联系,指明产业绿色发展新视角。金顶奖获得者李小燕女士在题为《唤醒—“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的思考与探索》演讲中指出:当下时尚产业的相关链条中,从材料种植到纺染、化工,各个环节都对生态环境或多或少产生破坏。自然生态是一个宏大的有机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铸就了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内在价值。李小燕女士提出今后印染行业必定将朝着绿色、降耗、增效方向发展的展望。只有更好地正确把握生态价值内在关联,才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或其他生物群体的生态价值的破坏,保证产业自身稳固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产业谋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产业主体对行业领域、国家社会以及大众的责任体现。

时尚产业既是时尚美学诞生、发展的起点,也是实践呈现的终点。在发展时尚产业过程中把握好设计元素、设计方法、设计流程等各要素之间的生态价值关联,推动时尚产业的绿色发展,就是在发展时尚美学。

提炼生态审美价值,开辟时尚产品设计生产新视角。生态审美价值体现在自然生态元素的感官体验运用上,也体现在其内在生态审美评价标准上。传统的审美评价标准以人的实践需求为评判美丑的唯一标准,这个实践需求可能会奢侈浪费,也可能破坏物种生态,如过度奢华的服饰造型或珍稀物种的皮草时装对生态带来的威胁。而在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审美评价则认为:以回归大自然为根本导向,把是否符合自然生态良性发展作为评判美丑的标准,这既是当前时尚产业寻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审美超越,也是人类审美本源意识的回归。这既推动时尚审美观念的优质化迭代转变同时也升华、丰富了时尚美学的层次和内涵。

传统时尚审美以“人”作为唯一评判标准,不考虑环境、不考虑成本,造成时尚产业制造业每年大约有50万吨(T)塑料微纤维流入海洋,约85%的纺织品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被焚烧。与之相较,以生态审美意识为指引,在时尚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合理运用一些天然、可再生材料,如木、竹、石、植物纤维等,提炼其自然天成的审美价值,发挥其环保、绿色的优良特性,借此生产的时尚产品易生产、易降解、无污染更与当下和未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生存环境、时尚需求高度吻合。

李吉淳 教授 /韩国大邱大学造型艺术学院

韩国大邱大学李吉淳教授在题为《关于可持续眼镜设计的考察:在传统工艺技法和先锋设计之间》演讲中就分别以瑞士Gautschi Optik和北美AYA Optical眼镜品牌为例:利用牛角、竹、矿石等材料的天然肌理和自然属性进行时尚产品生产,其合理融合生态资源和现代实用主义的创新设计思维给予时尚产业一个全新的时尚实用主义美学范例,拓宽了时尚美学在现实时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实践新视角。四川美术学院苏永刚教授在题为《时尚概念与设计可持续》演讲中讲天然橡胶在设计中的变化应用、苎麻线的织物再造,阐述了“天然可持续,创意可再生”的观点。法国设计总监Anne Clotilde OBENICHE女士在题为《时尚与创意》演讲中提出将时尚设计整个过程与“生物设计”相结合的理念。其不光在时尚产品设计材料上提炼出生态审美价值,更在时尚产品生产方式上创新性地构思出贯彻了生态审美理念的实践方法。

与会专家进一步认为,时尚是一种对“美好”的向往,生态则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生态就是一种永久的时尚。以生态审美意识为指导设计生产的时尚产品往往会具有较好的生态审美价值,其产品寿命周期较长,循环利用价值提高,这赋予时尚产品更丰富的生态经济价值,为整个时尚产业循环经济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发掘生态经济价值,构建时尚产业循环经济新视角。英国皇家染色协会主席Susan Bolton女士在题为《纺织品的可持续性是否可行—来自一位欧洲人的观点》演讲中列举了德国“绿纽扣”计划、英国学校的校服回收及H&M品牌在时装租赁方面做出的探索努力。她指出,目前在欧洲国家,时尚产业正着力打造一个可循环的闭环经济圈。

在探讨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与会专家将生态理念贯穿全程,具体可概括为:降耗、再生与循环。降耗、再生通过产业绿色发展变革和优化产品设计生产可有效实现。其循环理念则更多地体现在时尚产品的使用过后的处理环节中,例如对时尚产品废弃物以回收代掩埋,以循环交易流动代替销毁,以再设计赋予新价值等系列处理方式,不光时尚产品二次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还带动了时尚产业下游周边产业的发展,促成了时尚产业结构实现纵向闭合、上下衔接、协同共生。

正如李超德教授所言:当下的时尚美学必须融入新时代的生态价值理念,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势必会影响并丰富时尚美学的内涵建设。生态价值的时尚产品以更加鲜活、持久的生命力和突出的时代印记在促进人们时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同时也丰富了人们对时尚美学的体验和理解。

二、科学信仰与时尚美学研究新理念

Susan Bolton 主席/英国皇家染色协会

李超德 院长/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发展的经验告诉人们,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生产更新迭代的重要推力,创新能力和科学信仰作为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内核,在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中拥有难以被取代的地位与意义。崇尚科学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创新、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永恒时尚,时尚美学的探究发展必然有着科学的烙印。

应用智能创新科技,发掘时尚产业发展新理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袁蓉副教授在题为《智能 · 定制 ·未来—服装科技与时尚》演讲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时尚产业是需要以科技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以其团队研发打造的东方云智能定制平台为例,智能化的终端设备可根据用户个性化喜好、在线设计、虚拟展示时装穿着效果,实时扫描采集用户体态信息,并线上实现下单、订料、车间生产、储运对接等全流程操作。

袁蓉 书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智能创新科技可以在时尚产业各元素间搭建直联互通的桥梁,促进创意与生产向集约精准化转变。通过消费者、设计者、生产者在时尚产业中的互动共融,加速了时尚理念的碰撞生发与实践,为“时尚美学”创造了养分极高的发展沃土。同时,物料商、品牌商、工厂等在科技创新引领下进行无缝、集约、快速、大规模的互动交流,提升了时尚产业的对时尚美学反馈的回应效率,更使时尚美学的发展趋势变得有据可循。

创新科技的复合运用,培育时尚体验新理念。科技创造生活,改善生活。伴随“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科技的影响不再局限地体现在对工业产能、生产效率的提高上,它还直接改变了人们时尚消费的行为流程和方式,丰富了时尚体验的种类、延长了时尚行为的体验过程、提升了人们对时尚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期待。袁蓉副教授演讲中提到的智能虚拟试衣镜,减少了以往时装消费流程,在时装产品之外更多拓展了时尚行为体验环节。这让用户的时尚体验不再仅是被动的时装选择、固定试衣场所、试穿改矫,而借助虚拟成像的展示、测量功能,根据个性需求,让消费用户主动参与到时装的风格定义、面料选择、版式裁剪的设计环节中去,在产品和心理体验上都充分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样化、重体验、重价值的需求。

科技铸就的时尚产品已然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行业、各个场所,它缩短了人们的时尚体验的时间周期,也摆脱了空间的束缚,使得体验更高效化、精准化。同时拓展了人们主观感受上的体验空间,加快了时尚行为流速与产品迭代,促进了时尚美学不断演进发展。

人们期待高效、便捷、绿色、多彩的美好品质生活都有赖于科技的支撑,崇尚科技就是崇尚美好的生活,崇尚美好的生活就是全民时尚,因此科技推动时尚美学发展,时尚美学赋予科技情感化的外在形式,且升华科技的人文精神内涵。

三、文化坚守与时尚美学研究新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面对全球化设计思潮,中国设计的现在和未来一向是颇受争议的话题。设计产品如何通过外在形式表达自身的文化立场,形成文化影响力,是设计师追求的最高境界”[2]。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坚守是悠久传统,是一代代人匠心相传的时尚,且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的时尚亦是对文化传统的坚守。

唤醒文化记忆,赋予民族设计新内涵。时尚具有嬗变性、短暂性,其内涵却具有永恒性,看似矛盾的背后文化功不可没。金顶奖获得者曾凤飞设计师在题为《曾凤飞品牌在当代时尚设计与色彩运用中的可持续发展》演讲中讲述了品牌价值是一种文化信仰,以非物质形式构架品牌灵魂高于一切。相比于产品中物质外形的表现,文化的内涵更为重要。文化记载着人类发展的历程,通过言语、文字、图像、建筑、音乐等方式激活人们记忆,时间重叠,引发情感共鸣和延续。七匹狼企业设计总监严炯在题为《七匹狼关于民族色彩的运用》演讲中简述品牌发展历程,运用民族象征图案赋予时尚深刻记忆并铸就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有深厚意蕴。同时文化记忆释放和重构的过程正是文化传承演进的机制,亦是时尚生命力体现。

复兴传统工艺,创新文化融合新内涵。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教授在《工艺美术和生活价值的回归》中认为传统工艺在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化急剧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冲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并提出“是存续、复兴,还是走向边缘化甚至被取代淹没”[3]这样的疑问。对于如何融合传统设计和现代审美,新加坡设计师Raymond Wong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题为《传统服饰与时并进融入时尚产业发展》演讲中,介绍“娘惹”服饰文化中蕴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新加坡南洋文化碰撞出的设计灵感,铸就了地域间“美”的融合、文化融合。

多元文化思维和民族内在创造力的培育发展对传统工艺的传承、进步,促进时尚产业发展举足轻重。金顶奖获得者王玉涛在题为《色彩的傲慢与偏见》的演讲中对于流行色思维变迁作出阐述:流行色彩的演变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故事和历史选择。其中对于色彩挑选和流行色制定的新思维新想法给在场设计界人士以新角度和新方向研究时尚文化演变。苏州大学李正教授在题为《多元思维助力时尚产业良性发展》演讲中分别从四个方面讲述了时尚产业中多元化思维的必要性和启示性,认为多元化思维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理念是绾合、包容且具鲜明性和创新性,能够给时尚产业带来一剂强心针,助力时尚产业高质量、高融合发展。浙江理工大学胡迅教授在题为《趣看“国风”潮》演讲中从李宁品牌切入,阐述了传统运动品牌向潮流品牌的转变,赋予设计年轻化、多样化、国际化表达,增加消费者对传统特色文化的亲近感与接受度,从而精准、深入、创新展现时尚产品内在文化价值。

李正 教授/苏州大学

胡迅 教授/浙江理工大学

民族文脉的发扬与传承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软实力发展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依据,也是文化自信与话语权的具体表现。传统复兴,多元思维、多元文化融合是现代社会体系中传统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方式方法,势在必行,需稳扎稳打。

四、教育导向与时尚美学研究新观念

时尚产业是多终端、多环节、多学科、多渠道、多群体集聚联动的产业体系,需要培养多技能、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时响应教育供给侧改革所提出的教育内在人才创新发展需求标准。忽视设计教育将带来设计者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缺失,导致时尚产业产能下降。因此,在时代、社会、经济背景下设计教育对时尚美学推动与发展扮演重要角色。

赋能教育,拓宽教育获得路径新观念。英国皇家染色协会技术总监Andrze jozef Filarowski在题为《学习如何运用色彩》演讲中提出应普及并加深染织业从业者的相关化工知识,主动并及时规避不健康原料材质,构建纺织行业的未来生态可持续化运作体系,并提出新兴的“彩色教育”理念,打破了以往传统点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育更具公平性、普及性。基于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5G技术的开发普及,未来的教育参与、推广方式将日益多样化,线上教学、虚拟现实、平台培训、互联论坛等,不仅破除了时间、地域、社会层级、教育年龄、专业领域的壁垒,更重要的是未来教育以自主、便捷、高性价比的模式将时尚产业的多元知识、技能、理念融合发酵,给予大量时尚爱好者和设计参与者前沿行业信息、审美资讯提高自我更新学习的机会,同时让行业信息更加透明化,有助于时尚设计行业造就大量复合型时尚人才。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行业的限制,鼓励全民时尚参与感与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民时尚审美能力,以此达到为全新教育模式赋能的总体目标。

Andrze jozef Filarowski 技术总监/英国皇家染色协会

吴海燕 教授/中国美术学院

加强“术学并重”,转变师生角色定位新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教授在题为《危机与潜能—探究可持续发展与学科设计地位》演讲中通过研究当前时尚设计学科建设提出以学科发展角度、高度、深度审视教育设计的结构,并对设计学科的定位与发展潜能作出全面、精准的学术研判,从而有力验证设计教育是时尚产业生产之基。李超德教授从学术角度出发提出时尚产业实践背后学术培养探索的重要性,提出应为时尚产业培养高度融合了“时尚美学”理念的设计人才,丰富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前瞻性、试验性和“术学并重”的培养理念,并就此对应设计教育“一体两翼”[4]理念,即基于古代传统理论、现代理论研究之上还应突出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这个中心。

当下,国内外一些艺术院校与时尚企业产业已建立广泛交流学习机制,一方面,设定“开放日”,供师生参观、交流、学习,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设计思维,致力将设计落实到产品生产过程,赋予产品理性、意义价值。另一方面,意大利一些著名的设计学院赋予教师双重身份。这一举措有效避免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知识输出和从文本到文本问题,力求师生真实情境互动、沟通、解答以遵循术学并重教学理念,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的生发。鉴于此,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定位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向性输出与接受的关系,而转变为学习探讨互助性双向学习模式,充实丰富了时尚设计教育内涵,促进未来美学教育多向立体化发展。

中国是时尚产业的进出口大国,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以服装行业为代表的时尚产业发展逐步进入成熟期,同时伴随着教育资源的优化普及、扶贫脱贫工程的即将完成、进出口贸易形式的波动变化,中国时尚产业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贯彻、把握、实践好“时尚美学”的生态、科技、文化、教育理念,对推进我国时尚产业迈向“工业4.0”时代,实现产业深度转型,促进文化传承融合,构建科学合理、多元丰富的学科体系,培养实用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参加“着色未来”国际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就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当下时尚审美迭代快、产能过剩、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市场淤滞诸多问题达成共识,并就审美变化、市场流行与科学发展等理念的公共催化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同时与会嘉宾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背景下,研判我国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生态意识在设计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与价值延展、民族文化智慧产业市场经济洪流中的传承与发展、未来设计专业学科建设的变革发展等论题所进行的演讲为参会人员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方法论指导,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