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泗州戏皇后”李宝琴的艺术风格及教育特色

时间:2024-05-20

裴利娟

(江苏省淮北中学,江苏 淮北 223900)

李宝琴九岁登台演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技艺精深,解放后正式加入安徽泗州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华东区表演一等奖,1956年参加安徽省戏曲会演,获荣誉一等奖,1957年赴京汇演《打干棒》,出席了由周总理主持的文艺座谈会。次年主演《拾棉花》在沪拍摄电影,1959年在上海为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演出,1960年参加全国戏曲调演《杨八姐》一剧拍成新闻纪录片戏曲集锦,曾参加全国第三、四次文代会。她戏路较宽,技艺全面,即演花旦、青衣、老旦,还能反串小生小丑,无一不精,她扮相俊俏,嗓音甜润,吐字清晰,韵味十足,表演自如,做工细腻传神,在淮河两岸、苏鲁皖豫四界享有“泗州戏皇后”之美誉。

一、艺术风格

泗州戏曾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淮北人民的一朵鲜花”,不仅是和徽剧、黄梅戏、庐剧一起并称为安徽地方四大名剧,还是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剧种,它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具有浓郁的苏北皖北地方风味。泗州戏的唱词、道白基本上都是淮河两岸苏北皖北方言,直白诙谐、通俗易懂,演出的剧本故事情节也大多是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和民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有人说泗州戏是“张口就唱,随意就来,似说非说似唱非唱”。正是因为它视剧情表演需要,灵活多变,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基层民众的情感需求,因而不仅深受黄淮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国内戏剧界也有一定的影响,素有“梨园拉魂第一腔”的美誉。

李宝琴她嗓音娇亮,以柔为主,善于结合自己的嗓音设计唱腔,她的唱腔又融入了一些口语化,独具天真烂漫之致,如崭新花朵,节节高的大腔,重叠往上翻,显得特别大气,不厌不俗,得天独厚,设计了好多新的唱腔儿,且又不离泗州戏风格,虽起伏的幅度较大,但甜润流畅,唱腔明快中见含蓄,简捷中见委婉,清新的特色让人回味儿无穷。她的亮相,目光和摄魂夺魄翻高的尾音,让人脑海里闪现四个字“明艳野辣”。

(一)“明”——李宝琴嗓音高低自如、明亮畅快

李宝琴的演唱音色优美,吐字清晰,真假声结合非常自然,腔柔声润,收放婉转自如,略带鼻音的唱法与浓淡有致的伴奏有机结合,颇能引人入胜。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在唱腔设计中,她汲取了京剧、豫剧、坠子、小铙子以及江淮地区的民歌,乃至群众歌曲中有特色的音调与唱法,并融入泗州戏唱腔中,增强其表现力,对泗州戏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艳”——李宝琴的扮相俊俏,唱做俱佳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蚌埠泗州剧院演出海报上一出现李宝琴的名字,肯定是观众爆满,一票难求。她的手、眼、腿、腰、步等各部和谐匀称配合,把观众一步一步带进戏里。她所塑造的人物不仅透着北方人的豪放、粗犷、冷峻,也含着南方人的柔媚、细腻、温情,她越唱越有劲,唱到最高潮,观众鼓掌叫好近乎癫狂。“生动鲜活,眉目传情,顾盼生辉,看了直叫人神魂颠倒!”这是戏迷们看戏之后的一致评说。

(三)“野”——李宝琴的戏路较宽,技艺全面

她不仅花旦、刀马旦俱见工力,还能演青衣、老旦、反串小生小丑。早期的“拉魂腔”主要流行于苏北、鲁南和皖北接壤的黄淮地区。这一带历史上自黄河夺淮入海后,一直是水旱蝗灾频仍、兵匪战乱连年、多灾多难的穷困地区。农民为了谋生便运用当地民间的一些说唱艺术,或是即兴唱一段小曲小调,或是表演一段民间歌舞,供人欣赏娱乐,取得一点微薄的报酬,那时的唱戏就是为了生计。李宝琴就是出生于这样“四代”唱拉魂腔的家庭里。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无疑对艺人的应变能力多了一份考验。所以,泗州戏的表演会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没有太多的戏曲程式规范,给艺人们留下了许多发挥的空间,同时,对艺人的硬功夫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艺人们十八般武艺要通,唱念做打样样要行。就是在风里、雨里、田间旷野,李宝琴练活了身段,练亮了嗓子,在颠沛流离中,她知道了什么是“拉魂腔”,也注定了她在表演中能将那浓郁的乡野气息泼洒得淋漓尽致。

(四)“辣”——李宝琴的表演刚劲泼辣,热情奔放

在随母亲四处颠簸的演艺生涯中长大的李宝琴,生就了刚毅泼辣的性格。有一次面对热情的观众,疲惫不堪的母亲实在唱不动了,当时只有七八岁的小李宝琴亮起脆生清亮的嗓子,一段《小艾铺床》赢得满堂喝彩,就这样,李宝琴开始了自己的“拉魂腔”生涯。1954年,以泗州戏剧团创作的小戏《拾棉花》参加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戏曲会演,李宝琴把刚获得婚姻自主、追求恋爱自由的皖北农村少女那热情奔放、敢爱敢恨、争强好胜、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态演绎得细腻逼真,生动感人,当时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后来又被拍成舞台戏曲片。

二、教育特色

(一)“严”——李宝琴的教育严格,严谨

王艺峰说,她吃穿都不讲究,生活上也不拘小节,但在艺术上非常严谨认真。他能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就是希望泗州戏后继有人。父母给他取名为“艺峰”, 是期盼他能攀登艺术高峰,不过他感叹自己做得远不够。他从小也跟随父母学习泗州戏,如果母亲发现他一个动作或唱腔不到位,立刻就会指出来,甚至还拿鞭子抽打他,“ 我身上都留下一道道血印,但是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你要规规矩矩地演,哪怕一个简单动作练习几十遍。”

(二)“识”——李宝琴的教育注重学生选择

千里马要有伯乐来赏识。李宝琴弟子马继英说:“她很注重培养泗州戏人才,一直关心泗州戏的发展。”1979年,她跟随一个民间剧团在蚌埠演出泗州戏,当时李宝琴偶然观看了这场演出,对她非常肯定。她说:“你嗓子好,扮相好,是一个好苗子,要有人栽培。”马继英告诉记者,后来李宝琴经常指导她泗州戏的唱腔、动作,还带着她到处演出。1996年,她正式拜李宝琴为师,“我的唱腔就是她一字一句,一板一眼教出来的。如果练得不好,她就让你练习一早晨,非常严格。”她经常教导我们“不管学了几出戏,有艺还得有德。”师傅一辈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泗州戏已经融入了她的生命。

(三)“恒”——李宝琴的教育注重持之以恒

退休后李宝琴坚持时常参与下乡慰问演出,还参与录制了抢救泗州戏传统剧目的电视拍摄。每年她用一定的时间在泗州戏剧院给演员们上唱腔课,上表演课,或整理剧本唱腔。李宝琴说她心里最高兴的事是能把泗州戏发扬光大。75岁高龄时,她说戏么,就是多排点,多演点。神情淡定,话语简单。真是“老戏骨”。只要排戏、演戏,她就能浸润其中,将她的生活甚至是生命。

三、结语

李宝琴的戏,普通老百姓很是着迷,民间曾有“听了李宝琴的拉魂腔,三天不知饿慌”的顺口溜。那优美动人腔声,听了让人意驰神遥,触魂动魄而不能自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李宝琴的泗州戏就给淮河两岸的老百姓带来过无限的快乐和美丽浪漫的梦幻。今后李宝琴的艺术风格和教育特色一定会在淮河两岸,乃至拉魂腔流传范围内继续发扬光大,让“泗州戏皇后”的艺术人生流传千古。

丰子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通过一地方剧-评剧,道出了地方剧种吸引人,深入人心的魔力。确如其所言,山农野老和竖子村童,大字都不识一个,书画更不懂,却能通过戏曲懂得曹操的奸诈,关公的忠勇,三娘的忠贞,窦娥的冤屈……,出神地欣赏,热诚地评论,甚至沉湎于所钟爱的戏曲。李宝琴也是如此,她视泗州戏为生命,被这家乡戏剧包裹着,牵引着,像是着了魔,一辈子浸润其中,一辈子不愿与之分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