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谢 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ff,1873-1943),作曲家、钢琴家,是19-20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中的最后一位,也是俄罗斯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
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领域的主要作品有:四部钢琴协奏曲、钢琴与管弦乐队《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和两套《音画练习曲》(op.33和op.39)。
音画练习曲的标题“Etude-Tableaux”是拉赫玛尼诺夫创造的,即“练习曲-音画”,表明这是一些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钢琴曲。虽然他不是这种类型练习曲的首创者——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及《音乐会练习曲》可以称得上是此类练习曲的前身。
分别作于1911年(op.33)和1916-1917年(op.39)创作的两套音画练习曲都是拉赫玛尼诺夫巅峰时期的作品。这两套音画练习曲沿用了李斯特标题性钢琴练习曲的手法。李斯特更看重钢琴上的炫技,而拉赫玛尼诺夫则更注重诗情画意的抒发,技术相对朴素。拉赫玛尼诺夫虽然未在每首练习曲上附标题,仅称它们为“音画”练习曲,实际上,这些音画练习曲都有标题性的内容。1931年,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把作品39的第二、四、六、七、九首练习曲改编为乐队作品时,拉赫玛尼诺夫把这5首反映的标题内容告诉了他:“第二首描写海洋和海鸥的故事;第四首描写市集景色;第六首描写红帽子与野狼的故事;第七首描写送葬的队列;第九首是一首东方进行曲”。
图1
这首音画练习曲表现了安徒生笔下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乐曲生动描绘了小红帽与大灰狼在丛林深处激烈奔跑与追逐的画面。此曲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主调在a小调上。
乐曲一开场以6小节的引子来表现狼的主题,低音区连续渐强的三连音半音阶上行,直到第二小节的柱式和弦才停止,由弱到强,用sf的柱式和弦来表现狼的咆哮声,突出狼的可怕。(见谱例1)
谱例1
呈示段由非方整性的三个乐句构成的平行乐段,第一句a句由6小节组成,前5小节通过高音区轻巧跳跃的十六分音符上行旋律表现出可爱的小红帽的主题,轻快的步伐,蹦蹦跳跳的旋律,和之前大灰狼的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见谱例2)
谱例2
呈示段中主题不断地在小红帽与大灰狼之间切换,就像电影镜头的切换。
中段(B段)与呈示段(A段)一样由三大句构成。第一句b句为6小节,调性在F大调的关系大小调之间交替。这里速度突慢,力度也从sf突然转变为pp,描绘了经过一段激烈的追逐之后,小红帽暂时摆脱了大灰狼,于是大灰狼放慢了脚步小心翼翼的继续追寻小红帽的踪迹。第二句是前一句的变化重复,调性在F大调同主音大小调之间交替,速度不断的加快,体现出大灰狼一步步向小红帽逼近。第59小节第三句开始,这一句调性不稳定,连续转至#c小调、e小调、#G大调,由18小节组成。此句速度标记是急板,情绪在这一句推向全曲的高潮,表现了小红帽被狼追赶着越跑越快。
77小节到94小节是再现段之前的连接过渡句,速度虽然不减,但是力度由强变为弱,而且由开始的跳奏方式转为连奏,有流畅性,以此来表达小红帽战胜大灰狼后心中的舒坦。
再现段A’分为两句,调性转回a小调。第一句是将呈示段A段前两句中小红帽的主题综合的变化再现。第二句是将第一句材料连续三次模进扩充而组成。整个再现段都没出现大灰狼的主题,小红帽最终摆脱了大灰狼。
最后尾声的7小节又以大灰狼的主题结束,虽然是同样的咆哮,但大灰狼多了一份郁闷和狼狈。
基于每个乐句乐段所展示的生动、鲜活的小红帽与大灰狼的音乐形象,在演奏过程中,应时刻专心于这些音乐形象,并通过对音区、力度变化的灵敏感知来达到对小红帽与大灰狼这两个音乐形象的表现。特别是在两个形象转换时,只有在理性的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演奏时不管心理还是生理上才会有充分的准备。
高潮是整首乐曲中情感内容发展最为深刻动人和紧张的时刻,它是旋律发展目的性和逻辑性的一个有力表现。在许多作品中,高潮表现为旋律线最有表现力的波浪顶峰,但整首乐曲不仅仅只有一个总高潮,发展的各个段落或乐句之间也有起伏和局部高潮。高潮本身内在的紧张度、情感上的升华通常要求明显的外在音响的力度表现。所以,下面将结合旋律线与力度的高低起伏,来分析拉赫这首音画练习曲的高潮形成。
首先,呈示段第一句小红帽的主题,旋律线与力度都形成明显的波浪起伏。旋律线一直以上行至此句的至高点高音c才开始下行,力度也从一开始的p渐强至高音c的mf之后才渐弱。所以,很明显在高音c上形成了这一句的小高潮。紧接着的后两句同第一句一样,旋律线都有完整的起伏发展并形成各自句的小高潮,但后两句在结构上有拉伸,三句间乐句长度上有逐渐超越的关系,所以在呈示段音乐情绪的把握上应一句比一句强烈。
展开段速度突慢,力度也从sf突然转变为pp,这正是为了向更高潮部分推进做的非常有效的反衬和缓冲。展开段同样也是由三句构成,前两句是变化重复的两句,两句间也有各自完整的旋律起伏,但与呈示段相比,整个展开段在音响效果及情绪发展上更色彩浓烈,更具戏剧张力。所以,在经过呈示段及展开段前两句长时间的准备和酝酿之后,全曲的总高潮在此段第三句第71小节处形成了。作曲家运用了离调色彩和弦、柱式和弦织体及ff的力度将全曲的情绪推向最高点。总高潮过后,全曲的起伏并未结束,在再现前的连接句中还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再现开始,音乐情绪才一步步平稳。
图2
图示如下:
从以上的分析及图示可看出:乐曲的总高潮是由一次次局部高潮的迂回推进而出的;不管是总高潮还是局部高潮都处于接近黄金分割点(0.618)的区域。
一首乐曲通常都会有高潮与低潮,有整体与细节之分。在演奏前对作品的高潮布局做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判断,在演奏过程中、在演奏处理上,能严格地将音乐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同时更好地体现出全曲音乐情绪上逐渐强烈的层次感。
拉赫玛尼诺夫是在20世纪现代派作曲技法兴起的环境下,仍保持着晚期浪漫主义创作技法,继承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创作风格的伟大作曲家。《音画练习曲》作为他音乐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具体反映了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音画练习曲OP.39之6》是音画练习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此曲中拉赫玛尼诺夫将钢琴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二者成功结合。这首作品不是纯技术性的练习曲,它在达到训练目的的同时,产生了丰富的音乐表情。在演奏时,充分表现其音乐形象以及对整体情绪的把握是和技巧的展示同等重要的。
注释:
①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48-149页。
②同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