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4-05-20

王晓江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一、创作背景

《嘉陵江上》的作曲者是贺绿汀(1903.7—1999.4.27)湖南人,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专跟随黄自先生学习作曲技法。其创作的作品结构严谨,特色鲜明,音乐的逻辑性和艺术性很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六首钢琴曲和近百首的歌曲等。贺绿汀一生为了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歌颂正义、光明,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作曲家,其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嘉陵江上》的词作者是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辽宁昌图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小说家,曾担任北京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嘉陵江上》是作者1939年在重庆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歌词内容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后经贺绿汀谱曲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嘉陵江上》。抗日战争时期,贺绿汀接受了前往抗战后方重庆宣传党的思想文化的任务。当时作者住的地方离长江很近,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他经常能见到从全国各地逃散过来的难民所乘坐的船只、江上漂浮的战士和人民的尸体等悲惨的景象。而这样满目疮痍的画面,深深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想通过音乐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这时,有朋友将端木蕻良的诗作《嘉陵江上》转交给了他,希望他能借此诗作创作出一首鼓舞人心,宣传抗日思想的歌曲。而当贺绿汀先生拿到首部诗作后,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深的触动了他,并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作者进行了多次谱曲,曾几次放弃,觉得不能完美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而在多次反复的研读诗句后,作者终于找到了灵感,思路清晰了起来。根据诗词的韵脚、语调、节奏的变化等创作出了动人优美的旋律,也将情感充分的融汇其中,《嘉陵江上》这首歌曲随着作者的不断研读、不断努力而诞生出来,并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

二、曲式结构

《嘉陵江上》这首作品采用的是二段体的曲式结构,歌曲内容段落的划分基本是跟随歌词内容来进行划分的。第一段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乐句的音符多运用了三连音的音型构成,也有着感叹型的长音、拖腔等,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山河破碎,祖国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和惋惜之情。而歌曲的第二段则是表达对于未来的憧憬希望和希望抗战胜利的决心,较多的运用了弱拍上的八分音符来进行旋律的进行,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整首作品的调性以b小调为主,乐曲经过钢琴伴奏的引子牵出了音乐的情绪。歌词第一句就简单直接的表达出了悲伤和愤慨的情绪,“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这一句中,在结构上没有体现出结束性,而在随后一句歌词结束后,音乐才出现了一个b小调上的完全终止式。从“田”字开始,歌曲旋律走向了下行,而唱到了“羊”字时,旋律线又开始上行。之后的“徘徊在嘉陵江上,闻到泥土的芳香”两句歌词,第一句结束在了#f音上,第二句结束在#c音上,并使用了属和弦在高音区上持续地进行演奏,音乐柔美动人。接下来的歌词中提到流水和月亮,这时歌曲的调性发生了改变,从b小调转变成了G大调,这里将流水和月色的美景展示了出来,是带有感叹型的抒情乐句。紧随其后的一句“我已经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调性回归b小调,再一次将悲伤的情绪牵引了出来,音乐的旋律线开始下行,这一乐句到这里还没有正式的结束,随后又出现了结构上的扩充,歌词“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伴随着旋律的上行,就此结束了歌曲的第一段。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分的情感基调主要是以悲伤为主的,其中很多处运用了感叹的语气,为歌曲的后半部分内容也做出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引导作用。

歌曲的第二段展现出来的旋律特点和情感基调与第一段有了很大的对比,旋律的部分主要持续在中高音区,其音乐的情绪也变得激昂澎湃了起来。作品的第二段在音符上多运用了八分音符的反复和弦,开始时的调性也发生了改变,从b小调转变为e小调。第一句弱起,通过歌词中比喻的手法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拯救家国,拯救人民的深切愿望,随后一句的旋律突然变强,在“饿瘦了的羔羊”一句转入了G大调,情绪激动了起来。接下里的旋律音符下行到了低音区,这里体现出了作者强烈坚定的决心,要从敌人的枪口下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随后重复的一句“我必须回去”旋律回到高音区,再一次强调了作者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景。这里也是整首歌曲最高潮的部分,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想要借歌曲抒发出来的情感。最后两句歌词,调性回归为b小调,点明了全曲的核心,也与开头相呼应,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渴望和美好未来的憧憬,全曲也就此落下帷幕。

三、旋律风格

这首作品的旋律基调非常沉稳,总体风格上,作者运用了类似介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音调风格,音乐的旋律线是顺着歌词内容的特点和韵脚变化等进行的。音乐的前奏进来时,运用了一个八度的跳进,随后是大小增二度和四度的一个下行,这一豪迈的曲调直接点明了全曲悲壮的主题。接下来是一个六度的跳进,在乐句的结尾处使用了一个二度下行的长音,表达出了深沉悲伤和无奈的情绪。作品中多运用了有规律的长短音和拖腔以及装饰音和连音,将悲伤愤慨的情绪进一步的渲染了出来,使音乐的完整性、歌唱性和逻辑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二段的旋律音调和结构相比第一段有着很大不同,旋律起伏相对不大,基本保持了一个上行的旋律线,曲调尤为激昂。而这一段中调式的变化运用也很突出,从思念,悲伤的情绪过渡到愤怒,再到最后高潮部分将这种愤怒最大化地表现出来,把抒情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表达得非常完美。

这首作品的调式风格采用的是吉普赛音阶调式,最明显的特质是自身存在两个增二度的音程。作品采用b小调来配合诗词内容中悲伤情绪的宣泄,前奏部分的八度跳进也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当旋律进行到属音时,情绪愈发的悲伤凄凉,将观众的情绪很好的带入了进来。而其中e小调和G大调的运用相当出彩,完全符合歌词内容中情绪的递进,从悲伤中醒悟,化愤怒为力量,把抗战的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表达了出来。

四、钢琴伴奏特点

《嘉陵江上》的伴奏织体也有着自身很鲜明的特色,其短音、长音和柱式和弦的运用相当丰富多采。这首作品的伴奏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一些,在演奏时,需要配合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变化、演唱速度和音色风格的变化等来进行。而演奏时也应该注意到保持音乐的歌唱性和连续性,将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表现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在这首作品的钢琴伴奏中,没有特别复杂的织体,作者更多在意的是演唱者和伴奏之间的契合度,更注重两者配合间情感的传达。前奏部分的八度跳进下行到属音,之后运用了线性织体进行属音的回归,从低音区向高音区的转换,将歌曲的中心思想感情完美的呈现出来。紧随其后的是三个小节柱式和弦进行,而歌曲第一段中也主要使用了柱式和弦进行伴奏。第二段中由于情绪的变化,伴奏的织体也发生了相对应的改变,相对于第一段也比较丰富和复杂。例如乐曲后半段的第44小节处琶音的运用,将马上进入高潮的情绪烘托得非常到位。在结尾处作者运用了震音的处理手法,将作品结束在了这激昂有力量的情绪之中。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旋律风格和钢琴伴奏等特点进行分析,让笔者更加了解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征,对于作者贺绿汀先生的崇敬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希望艺术歌曲能够在我国的音乐发展中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播和推广,同时也希望当代的作曲家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作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