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场舞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4-05-20

【摘要】我国广场舞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其内容、形式的推陈出新,反映出我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状态,是对小康社会不断发展的高度浓缩和概括,体现出小康体育时代的文化精神和群体意识。然而,也要关注广场舞传承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广场舞传承与发展的实现路径,引导广场舞向规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健康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广场舞;传承;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在大众体育、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广场舞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大众體育和全民健身进程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要分析广场舞流行的原因,探讨广场舞的社会影响和效应,探索广场舞传承发展的实现路径,更好地增强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推动我国体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一、广场舞流行原因的透视分析

(一)广场舞流行的时代背景

广场舞的流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联,在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生活的品质,注重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由此萌发出对广场舞的热爱和推崇之心,使之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体育文化。

(二)人们生活交往方式转型的独特产物

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人们也获得了多样化的谋生手段,并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就业方式愈加灵活和多样,这就使传统的“一家三口”的小家庭模式得以转变,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式”家庭,这些中老年群体在退休之后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他们追求新的生活交往方式,广场舞正与这些中老年群体的生活交往方式转型需求相契合,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广场舞所特有的集体行为传递出集体主义的传统讯息,这些中老年群体历经时代沧桑变化,怀念集体主义环境下的价值取向和人际关系,体现出集体主义精神另类的延续。同时,广场舞的门槛极低,符合中老年群体的勤俭节约的生活传统和习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广场舞中得以体现,这种健康而低成本的公共体育自娱方式符合中老年群体的传统文化精神,这是其得以流行的原因之一。

(四)映射出国民精神状态的积极向上特性

广场舞的参与者大多是中老年妇女群体,展示出现代女性独立自信的崭新风貌,流露出人们对丰富精神生活的迫切渴望,使越来越多的女性注重个人生活品质、个人价值的提升,她们由家庭走向邻里、社区和社会,获得更为宽泛的社会交际圈,也使这些中老年妇女的休闲娱乐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展示中华民族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时代风貌。

二、广场舞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广场舞大众体育文化发展的无序性

在广场舞流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广场舞扰民的事件,显露出广场舞大众体育文化的无序发展现象,表现在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污染公共环境、扰乱社会秩序等方面。其原因在于城市化发展中民众休闲时间和空间过度集中、群众体育项目过于单一、管理失位等因素而导致的,不利于广场舞体育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广场舞整体水平不高

当前的广场舞是一种独特的中国特色文化现象,是全民参与的全民性体育运动,然而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专业的编导人才,难以实现对广场舞参与人群的分层次、科学化指导,使广场舞的传承发展遭遇瓶颈,不利于扩大广场舞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噪音扰民的深层原因

在媒体曝光的广场舞噪音扰民现象中,其深层原因主要表现为:广场舞的体育公共空间供需矛盾;体育公共空间的治理缺失;缺乏对广场舞基础设施的配置;缺乏相关部门的积极介入和治理;暴露出广场舞传承发展中的经费投入、体育公共空间供给、体育公共空间治理等方面的短板。不利于广场舞的健康、规范发展。

三、广场舞传承与发展的实现路径探索

广场舞传承发展涉及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三大主体,要正确对待广场舞这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大众文化形式,积极探索广场舞传承发展的治理和实现路径。

(一)正确对待广场舞这一独特文化现象

要从思想认识上,坦然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独特文化现象,意识到人们对于精神文艺生活的迫切渴望之情,要辩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广场舞流行的原因,客观、公正地看待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需要形成全体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对广场舞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文化认同感,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要针对广场舞体育文化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群体隔膜,凝聚人们对广场舞的价值共识,缓解相关矛盾,构建和谐、文明的舞场环境,提升广场舞的文化品位,更好地消除隔阂、弥合分歧,更好地推动广场舞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政府治理,促进广场舞传承发展

1.加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投入

政府要为广场舞传承和发展提供足够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将广场舞公共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化建设规划之中,结合实际情况添加健身器材及相关设施,使民众有足够的广场舞锻炼的公共体育空间,避免出现噪音扰民、抢占地盘等不良现象。

2.加强广场舞的组织管理

各级基层政府部门要立足于实际,注重对广场舞的组织和管理,在法律规范的范畴之内履行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尽量为广场舞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资源支持。例如,可以组建社区广场舞社团、广场舞自律协会等,加强对广场舞的组织和管理,降低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加强对广场舞的宣传和推广,将广场舞的优秀典型、编舞经验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分享。

3.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

要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弥补公共体育服务不足的缺陷,满足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高效的多层次要求,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并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的力量加强对广场舞的规范化管理,共同协商处理广场舞活动中的纠纷。

4.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平台

政府要为广场舞的传承发展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平台,考虑广场舞的大众化水平和需求,提供具体的广场舞比赛平台,结合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民族特色,呈现和展示不同舞蹈风格的广场舞比赛,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更好地打造广场舞的品牌知名度。

(三)强化广场舞的社会组织和管理

1.完善和提升社会组织对广场舞的治理职能

要吸纳社会体育指导员、团队负责人、群众代表,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机构,链接社会组织与民众之间的联系,要提高社会组织对广场舞的服务意识,通过民主管理的创新方法和策略,较好地提升社会组织对广场舞的治理效能。

2.加强协同合作与信息反馈

社会组织要加强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成立合作伙伴关系,建构广场舞体育文化的信息沟通、民主协商和反馈机制,更好地促进广场舞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可以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广场舞组织进行调查、分类、备案和归档,形成持续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社会组织对广场舞的治理能力。可以采用量化评估、公开招标等方式,为广场舞群体提供技术、人才、场地、设施的扶持和帮助,使之获得相应的机会和权益,并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落实,较好地增强广场舞自我管理、自我运行的能力。

(四)强化广场舞的市场化治理

广场舞作为一种流行的大众体育文化,也推动了生产力文化的建设,在各种大规模的广场舞赛事活动之中,对广场舞比赛所需的服装、小配饰、化妆品、道具器械也产生了极大的需求,一些广场舞团队还形成了固定服装、小配饰定做、道具器械生产链,促进了广场舞生产力文化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市场与其他主体的协同合作,实现对社会资源高效配置,树立良好的广场舞品牌形象。

(五)营造快乐和谐的氛围

广场舞大众体育文化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增进民众的人际交往,为其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参与者可以在广场舞空间和线上虚拟空间,聚集在一起讨论身边、社区、国家的各种事情,增强集体感和归属感,形成由广场舞带动而成的空间互动网络,使参与者感受到城市居民的一种“社区感”,成为由广场舞而链接在一起的兴趣群体纽带。他们是实体空间中的舞者同盟,也是虚拟空间中的活跃分子,共同分享健康心得、心态感悟、个人收获等,避免使自己处于退休后的游离状态之中,可以借由广场舞减轻孤独,找寻到新的集体,融入到一个团队的氛围和圈子之中,成为“有组织”的一员。

同时,广场舞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使中老年群体远离“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生活习惯,较好地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弥补国家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功能的欠缺,增强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

(六)提升广场舞参与者个人的素养

广场舞参与者个体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依循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进行自我规范、自我管理的社会化训练,并形成公共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协调和规划好广场舞活动的时间、场地、舞曲音量等,避免与周边居民的冲突和矛盾,规避广场舞噪音扰民现象的发生。同时,广场舞参与者个体还要注重自我保护,不要将个人的信息轻易透露给他人。

综上所述,广场舞传承和发展有其产生的必然性,要关注广场舞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和思考广场舞传承发展的实现路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凸显广场舞的体育文化、大众文化精神和意旨,从政府、社会组織、市场、个体等方面入手,加强广场舞的治理能力,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配置社会资源,为广场舞的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渠道。

参考文献

[1]李亨利.谈广场舞蹈的审美特点及其发展[J].大众文艺,2014(10).

[2]张宏力.白城市区广场健身舞的开展状况及趋势[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3]冯明丽,冯艳丽.全民健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推器[J].湘南学院学报,2012(05).

[4]王芳.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9).

[5]赵琼霞,李佳川,覃玉琴,岳丽丽,潘莉君.湖南省城市健身广场舞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3).

[6]布特,高宇飞,白晓蓉,肖文胜.公共体育“多中心治理”结构优化发展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01).

作者简介:叶玲(1981—),女,汉族,湖南岳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舞蹈文化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