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活动创新设计策略之我见

时间:2024-05-20

谢宏卫 曹杨波

【摘要】音乐欣赏课活动设计与执行,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实践中的主体化、行动化、个性化、活动化四种策略进行了研究成果的阐述,供同行们交流分享。

【关键词】欣赏课;活动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据此,聆听音乐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首要任务。这一领域,《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大家对学生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正如吴斌教授所认为的:“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如何让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课型中学得主动、有效、快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就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条条大道通罗马,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经过几番思索与讨论后,决定从本课型中的活动设计创新方面进行研究,着力探索让中小学音乐欣赏课高效的实施策略。

活动教学,简言之,就是将“活动”纳入教学过程,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拉伯雷(Rabelais)和蒙田(Montaigne)等反对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教学,反对纯书本学习,提出应尊重儿童的个性,要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主张让儿童通过观察、考察、游戏和劳动等活动来理解事物,获取经验。所以,有学者指出“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基于以上对音乐欣赏课活动的理解,历经一年的研究实践后,现具体分享实施策略如下:

一、以学生为主体化的设计策略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实现人的成长发展。而人的成长发展又是以本人为主体的,没有什么人可以代替。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关心的是人的发展状态——人是不是自主的、自由的、被激励的,因为只有在自主和自由的前提下,学生的全部生命活力才能迸发出来,从而得到最大的发展。据此,要时时关注学生有没有真正“走”进教室,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实现有效性,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这样,在欣赏教学中,如何进行实践、如何才能达到发展学生的目标就成为我们研究实践的方向。穆塞尔曾指出,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做的是“鼓励学生对他所听过的音乐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而不应该是“允许,而且鼓励,甚至要求学生产生主要关于智力分析和知识的口头反应”。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整个学习过程全部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明晰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生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据此,我们在欣赏课活动设计中应该是这样实践的:

如,在八年级实践课《我和你》的风格对比设计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对比欣赏1988年汉城奥运会《手拉手》、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圣火》的主题曲,让学生畅谈奥运会音乐通常有什么特点,然后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的主题曲《我和你》进行欣赏畅谈,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体验到课堂活动主体位置感,不由自主地投入课堂实践活动中。

二、认识转化为行动的设计策略

哈罗德·费斯科认为:“音乐认识是一个构建过程,而不是一个复制过程。”音乐体验模式体验是“认识活动的成果,而不单单是声音对象中存在的物质的听觉上的‘复印。”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表达出这样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这充分描述了音乐认识转化为行动这一过程的重要性。达尔克罗兹也曾论述,“动作这种行为方式是人类最为本能的表达”。将自己感受到的信息通过动作予以表达可谓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了。

据此,学生的音乐认识是可以转化为行为来表现或体验的,是可以不断内化提升的。正如奥尔夫讲的:“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所以,在音乐欣赏课活动设计实践中,是可以这样达成此目的的:

在小学二年级《海鸟的家园》一课的音高感受环节的实践时,我们设计了三部曲,分别是熟悉乐曲音高、表现乐曲音高和内化乐曲音高。在熟悉音高这一环节,完全就是一种认识,比较抽象,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旋律。到第二、第三环节时,重点就是把认识转为自己的一种行为,首先是跟老师描画旋律音高线条图,接着找出组成旋律的乐音,通过手势音符的动态表现,具体行为化地表现了音乐音高的认识。同样是这一课中力度表现环节的欣赏实践时,同样通过体验感受、表现创编、巩固内化三个环节,特别是在表现创编环节,通过自由地用心中的动作表现音乐中的强弱后,接着组织描画心中的图形来表示,更加具象化,最后我们继续组织学生用桌面上的打击乐器进行表演体验,从具体的声音、各自的听觉功能进行表现,到课堂最后的升华表演环节时,再次进行巩固,通过各种行为活动强有力地参与音乐的欣赏,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通过对学生主体经验的挖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欣赏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强弱特点,效果是最佳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设计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选择的空间,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著名教育家卢梭也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原则——正确看待儿童,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这一领域,奥尔夫也一直提倡: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创作和表现自己的音乐。所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就成为我们实践研究的重点,因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音符,更是一种情感释放和自我表现的创造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体验,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创造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表现、创新,无论他们的创造或表现是多么幼稚和离奇。

据此,在音乐欣赏课活动设计实践中可以这样进行。

在四年级《狮王进行曲》一课中的欣赏第二乐段音乐狮王吼叫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模仿狮子的吼叫声,并在纸上画出狮子吼叫的图谱线条。学生的描画五花八门,有的画声波渐强的图式,有的画小圆圈逐渐变大的图式,有的画三角形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主体经验,个性非常突出地描画出狮王吼叫的图式。

四、以音乐活动为主的设计策略

程红兵老师在论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怎样才算恰当时,明确强调:学生已经懂的内容我们采取的是检查的课堂实施手段;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让学生概括与提炼即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来完成;老师必须讲的,我们要讲授与说明;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懂的,要通过活动设计与示范来达成目的。可见,活动设计与实施是最高层次的课堂活动,是最高效、解决最难问题的课堂手段之一。

陈蓓蕾说过:“欣赏必须由感而动,‘动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创造,所以每次‘听都要给孩子‘动的机会,这‘动包含了动口、动脑、动手、动脚、动体态,而最重要的是动情。”奥尔夫也曾论述:“从意识层来讲,音乐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人的音乐活动直接与人的想象、联想、情绪感受等诸种审美情感心理体验以及审美意识活动相连。”据此,课堂教学须以活动为手段,以情感为线索,以践行美育为目的。关于这一点,杜威也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和一系列贯穿这一主张的美育思想:美育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通过实用的艺术设计活动来实施美育,艺术欣赏的培养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美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等。根据以上分析,在音乐欣赏课活动设计中是这样实践的:

在八年级实践课《我和你》的创编3拍子乐曲时,通过三拍子固定节拍的伴奏来进行歌词朗诵后再进行歌词旋律的演唱,效果非常明显。在四年级实践课《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的狮王威风凛凛的环节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角色表演活动进行实际表演,让学生把心中的威风展现出来。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則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这是最佳的教育境界和效果,也是我们教育者一生的追求。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活动设计实践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要严格要求学生,但要努力做到有规则、有办法,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养成思考和探索问题的习惯,决不能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决不能挫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对于任何事情,参与就已是成功的一半。”

参考文献

[1]吴锐淼.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姜丽萍,李俊芬.课堂活动设计指南[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