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摘 要 本文从高职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入手,客观呈现了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运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高校合理配置各类资助资源、倡导社会各界参与、畅通家庭沟通、客观认识自我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社会支持网络 高校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资助立项课题,课题名称:社会工作理念下高职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王芳,沙洲职业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064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体成长发展有强大的保障功能。构建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维护校园正常秩序,实现教育公平公正有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源结构调整,高职贫困大学生群体规模日益扩大,由“贫困”带来的高职贫困大学生在诸如经济压力、学习困难、社交障碍等各类问题也日益显现。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政府、高校逐步建立起了“奖、助、贷、勤、补、减”六位一体的资助模式。企业、社会组织也纷纷通过慈善会、订单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来。
(一)政府、企业支持无法满足贫困学生生活所需
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财政部、教育部明确规定了高校要拿出事业收入的4%-6%用于助学。在2019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企业、社会组织也纷纷解囊,捐资助学。尽管如此,但高职贫困大学生受教育难问题依然存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成本大大提高,而他们能获得的资助金额却因覆盖面扩大而有所降低。以苏州某高职院校为例,近两年,贵州贫困地区生源较多,建档立卡户占到班级人数的50%。而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基本要每月1500元左右。加上学费、住宿费,一年的费用大概需要22000元左右。按国家助学金的最高等级4000元来计算,其资助金额也很难满足生活所需。如何让这一批学生在总量金额固定的前提下获得政策资助,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
(二)高职贫困大学生对获得社会支持的观点看法不一
国家为实现教育公平公正,通过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对于这种社会支持,贫困大学生看法不一。有人把獲得资助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有人甚至把“贫困”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肆意挥霍助学金,完全没有用于正常的学习生活。有人则觉得获得无偿资助,是一件特别丢面子的事。不但不敢向他人、老师提及自己的家庭贫困情况,还会故意掩饰,封闭自己,从而影响与同学的正常交往。但也有人敢于正视当下的“贫困”,把战胜贫困作为一种财富,看成是人生成长路上的阶梯。如实地反映家庭困难情况,不怨天尤人,接纳当下,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获得政府、企业经济资助,得到同学、老师的关心支持,表现出的是感恩、友好、和善、奋进;展现的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精神风貌。观点不同,其呈现出来的状态、行为表现也就天差地别。
(三)社会支持网络中物质支持为主,精神支持缺乏
从提供支持的具体内容上来看,可将社会支持分为经济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交往支持等。在现有的资助形式中,基本上都是以考虑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而设。有90%都是采取了经济支持——物质资助的方式。一方面,物质支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作为高职贫困大学生在心理、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容忽视。目前,高校管理部分对于诸如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发展、专业学习等方面有关注,大部分采取讲座、视频学习、榜样事迹宣传等形式从面上铺开,缺少对于高职贫困大学生个体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年因自卑导致的交往障碍,因信息缺乏误入的求职陷阱,因交往障碍而自我封闭的贫困大学生不在少数。
(四)不同贫困大学生的主观行为影响其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
这种差异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主动亦或被动的行为意愿。出于主动构建的个体,会主动向他人或组织表达合理诉求,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并维系、扩展这些网络信息。当在遭遇学费紧张或家庭突发变故时,懂得通过社会支持网络获得支持。其构建的社会支持网络质量要高。出于被动构建的个体,最初只是迫于形势暂时构建了社会支持网络,后期则很少关注。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采取逃避、消极应对模式。二是个性特征。一般来讲,个性特征偏内倾的贫困大学生倾向于对贫困的压力选择自我承担,向外界或陌生群体求助的欲望低,希望通过时间或独立来获得境况的改变,因此,其构建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单一和固定;个性特征偏外倾的贫困大学生则会运用自己的社交优势,不断扩展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网络功能,为个体成长、发展提供帮助,从而形成个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强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即当事人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自我获得成长。运用到高职贫困大学生的角色中,社会工作强调尊重每一位高职贫困大学生,接纳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帮助高职贫困大学生接纳自身角色的客观存在,合理认知贫困大学生与高职非贫困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工作中,既要尊重高职贫困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多面性,又要充分挖掘内在潜力;既要发展高职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又要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统筹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资源,帮助高职贫困大学生构建高效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规范和引导资助工作
维护教育公平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一个方面。加大资助力度,健全资助体系,优化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秩序,传承社会文明。结合高校资助工作具体情况,政府支持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为高校教育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加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力倡导建立学生个人信用体系的同时,增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知晓度和申请办理的便利度;从政策和制度层面通过减税、奖励等倡导社会企事业单位参与大学生资助;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专业能力提升、岗位技能训练等学习机会,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条件。
(二)高校合理配置各类资助资源,不断完善资助内容
通常情况下,企事业、政府会通过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的方式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高校承担着如何将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事务工作中,高校需加大人力投入,多走入贫困学生家庭,通过实地调查,多方了解,掌握真实、有效家庭信息,做到资助工作合理到位;可针对不同年级的高职贫困生的特点,提供不同方式的支持,如生活补贴、勤工助学岗位、企业实习机会等,将单一的经济支持转化为多样化的融经济、专业、社会等一体的能力提升;在关注其家庭经济情况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社会能力等方面;既要关注资助中过程中的申请、评议、审核、发放,也要强调资助后的心理建设、个体价值观引导等,逐步将资助工作做实、做稳。
(三)进一步倡导社会各界参与资助,激发社会合力
有学者认为,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弱者的社会支持度。社會力量参与支持主要体现在:尽可能降低对“贫困”的歧视。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顿,就抹杀努力与抗争;努力提升社会企业作为存在的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资助活动;在活动中,既要宣传好人好事,也要避免对贫困大学生的过度曝光;要运用社会工作同感、尊重、平等的原则,在开展助人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保护其人格;借助社区力量,一方面将国家助学政策传达至城镇乡村,另一方面,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社会助学活动中来,共创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畅通家庭沟通,增强支持合力
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高职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要为高职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提供精神助力。家长需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与成长道路上的挫折;需要给孩子营造温暖开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在家长面前敢于表达,敢于承担;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既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要积极努力,尝试改变现状;既要有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也要以身作则,用行动激励、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客观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助能力
社会支持网络的主体是人,获得社会支持是建立在对个体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个体对“资助”的看法决定了其社会支持网络是否能够正常建立。在实际工作中,有个别学生害怕别人知道自己“贫困”,而会特意地回避某些信息的提供;也有一些为了获得更大力度的支持,会夸大或虚报自己的个人信息。而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正常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与维系。贫困不是错,获得资助,也不意味着就低人一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贫困,更好地解决问题。如实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并接纳家庭困难,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困境,是高职贫困大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第一步。
作为高职贫困大学生需逐步建立自信、乐观的自我。社会工作强调要挖掘人的潜力,看到个人存在的价值。贫困大学生需要走出自我的舒适区,在行动中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一方面,需主动将自身困难告知学校,细致深入了解国家各项资助政策,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申请。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在活动中既体验到了工作的不易,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学习仍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在专业学习、技能培训,在自我管理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积极乐观的自我反馈于家庭,整个家庭也会因之变化。
高职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高校和个人多个主体参与,且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他们相互联系,互有分工,共同为高职贫困大学生成长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冰.基于社会工作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J].山东青年,2016(2):29-30.
[2]王岚.精准扶贫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7(5).
[3]王芳.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3):45-46.
[4]李霞.基于社会工作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山东大学,201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