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庭教育中注重子女器乐学习的价值探析

时间:2024-05-20

徐伟 夏茜

【摘要】本文从器乐学习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探索展开,综合分析了其人文价值、教育价值和感染价值三个维度的重要性,并且就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子女器乐学习的价值探析等三个层次:激发兴趣,培养审美情趣——保持兴趣,形成审美格调——增进兴趣,树立审美理想进行了立体剖析,把如何在家庭中注重并落实子女器乐学习的问题进行了举例和阐述。

【关键词】器乐学习;家庭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文价值

器乐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审美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中明确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首先是“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5]。人对音乐所产生的感悟与创造表现能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不受民族、不受国界的阻隔,是一种具有传承性、历史性、世界性的独特文化。

国际上著名的“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 诞生于委内瑞拉,创立于1975年,由阿布莱乌博士发起,后作为一项政府项目在持续推行,设立之初是以接收当地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主,今天已经发展为覆盖学龄前儿童、待就业青少年等更大范圍的群体,为他们提供全面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器乐教学,针对贫民阶层的儿童,不仅为需要救助的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保障,还提供以乐器为载体的音乐教育,让每个救助体系中的孩子都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可以同其他孩子在广义的家庭教育中一起在乐队里训练。

这个被毒品、贫困、暴政等社会问题常年困扰的拉美小国的“文化产品”,40年来,正以不可思议的能量向世界传递着革命性的音乐器乐教育与推广模式。而从实践层面把音乐从美育教育层面和家庭层面提升到国家社会福利与救助层面,正是“体系”价值观被欧美主流国家接受并推崇的原因。[4]

由此可见,音乐对这个国家所做的,是一个民族品质的塑造。

二、教育价值

器乐学习对于开发子女智力、培养合作精神、陶冶情操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历史上很多大师都有学习器乐的经历,在德国有超过三成的人都曾经学习过某种乐器,有人曾形象概括爱因斯坦的一生经历是“欣赏音乐-学小提琴-学物理-研究相对论”。通过乐器的学习,可以有效调动人发散思维,增强多向性思维与协调性能力。

与声乐的单独性不同,乐器演奏更注重于“整体性”,乐器演奏通常以乐队、乐团的形式来呈现。这种团队性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有效交流,提升表演水平,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团队感。

在陶冶情操方面,通过器乐的学习可以增进人对于乐曲的理解与认识,能够更为深刻地感受音乐作品所具有的魅力。

在器乐学习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练习枯燥的时候,往往有些学生会中途放弃。曾有人介绍某位钢琴琴童,由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及时没有疏导他学琴的负面情绪,因厌恶学琴,居然拿菜刀把自己的手指给剁掉了。这是一个悲剧,责任在于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学琴的价值教育和兴趣的保持。可那些在家庭教育的正确疏导下,克服困难并坚持下来的孩子,除了收获一门技能,一门特长,更重要的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坚毅的性格。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将是孩子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三、感染价值

器乐教育可以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以浓厚的感染力使人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很多学习过乐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听到一段旋律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用手指跟着敲动,下意识地思考自己应该如何用乐器表达,是器乐学习所带给人的改变: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者”向一个主动的“思考者”转变,使人能够更充分、更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着巨大感人力量,而乐器为人与音乐作品建立了沟通的渠道,可以通过手中的乐器演绎和诠释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汲取音乐带来的精神养分。

在家庭教育里,亲子之间可以通过乐器的相互协作与配合,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共同演绎作品,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例如父母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在家里自制简易打击乐器如:沙锤、碰铃、响板等。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共同为某一首音乐作品进行伴奏。在伴奏的过程中,培养亲子间的默契。亲子间通过相互配合最终完成演奏,拉近亲子距离,培养共同语言,相互感染。

如果说器乐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以上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落实这些重要的价值,是值得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的。

国务院在2015年颁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家庭教育虽然贯穿于子女培养的一生,但对于器乐教育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最为关键,要充分把握这个阶段的培养重点,与学校教育做到相得益彰。具体教育的实施措施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激发子女器乐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作为大教育的基点,家庭教育对儿童幼年时期的器乐学习启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家庭教育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从激发兴趣开始,使儿童产生对于器乐学习的自觉意愿。兴趣的支点在于内心的驱动,有些家长觉得学西洋乐器更好,有些受“升学”“考试”影响而替子女选择,这些都违背了以内心为驱动的原则。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要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培养观,在激发兴趣阶段,父母切记不可有“揠苗助长”的心态,以目标导向要求儿童在规定时间内必须达到某个目标阶段,当儿童对于器乐学习刚刚接触时,过于的干涉会使其产生抵触或厌倦情绪,从而放弃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当儿童接触器乐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培养审美情趣,在这个阶段,家长所承担的最重要的作用时,排除一切功利得观念,遵从孩子的内心,把他带入音乐的殿堂,让他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比如家长在家和子女用简单的打击乐器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在充分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即北京是我们的首都,1976年当粉碎 “四人帮”的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寨时,作曲家用这首作品表达了那里的人民狂欢喜悦的场景。为了烘托这样的氛围,家庭成员可以每人选一个打击乐器加入。比如,鼓(1件)、镲(1件)、木制乐器合奏如下:

镲:X O O O∣O O O O ∣ O O O O ∣O O O O ∣

鼓:X O O O∣X X X X ∣ X X X X ∣X - - - ∣

木制樂器:O O O O∣X X X X∣ X X X X∣O O O O ∣

经过这种简单的合奏训练,既能够培养子女学习乐器的兴趣,又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对培养子女的音乐审美情趣具有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保持子女器乐学习兴趣,提升审美格调

当儿童对器乐学习已经产生了兴趣,表现出有主动学习器乐的意愿,这就进入了器乐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对于已经产生的器乐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儿童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对于乐器学习也同样如此。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成长的客观规律,引导孩子将一时的兴趣变成持续性的兴趣,细心呵护在孩子心中产生的对于乐器学习的萌芽。注重科学的学习方式,不强迫孩子长时间进行机械式训练,而是与孩子一同建立更为有效的学习规范。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少量多次的学习方式,还可以与家庭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家庭才艺表演,带孩子多走出去参观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与乐器历史,在室内或车内放一些适合儿童欣赏的乐曲等,逐步巩固子女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格调。

(三)增进子女器乐学习兴趣,树立审美理想

当儿童已经顺利度过了前两个阶段,对于器乐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那么家长就要引导子女进入第三个阶段,以培养审美理想为目标,加深子女对于器乐学习内涵的理解。

很多年龄小的儿童最初学习乐器的兴趣就是好玩,进而是为了获得他人认可的满足感和自信心,而到了第三阶段的培养,家长要注意从人格培养出发,培养子女内在品质的完善。家长可以有意识的结合孩子练习的曲目多给孩子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一些音乐作品的故事,鼓励孩子多表达,增进孩子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让乐器成为孩子生活、思想中的一个伙伴,伴随他们一同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感悟乐器所带给他们的改变,建立属于自己的审美理想。作为审美素养中最高层次的审美理想,紧抓住“母语音乐文化”的根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用竖笛吹奏歌曲主旋律并且进行编创,如请用竖笛吹奏旋律用不同的力度表现从远处走过来的小蚂蚁。子女就会试着从改变音乐的力度来表现场景,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应和着进行体态的表演,跟随子女的力度强弱进行表现,这样,子女的表现欲望和成就感就逐步得到肯定,比起单纯的家长权威式教学效果更好。

这样的器乐学习既围绕了音乐本体丰富了家庭教育内容,又把母语音乐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体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器乐学习中承担着重要作用,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要坚持把握兴趣发展的“三阶段”,把握每个阶段子女不同的特点和培养方式,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同,引导子女通过器乐学习不断完善审美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反过来,健康向上的家庭器乐学习,对提高子女的专业素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教育价值和感染价值。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文献参考

[1]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许洪帅.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05).

[3]石凯定,廖应文.中小学器乐演奏的教育价值[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