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在演唱中如何发掘歌词的审美作用

时间:2024-05-20

【摘要】演唱过程当中,除了发声以外,歌唱者对于所演唱的内容的研究和探讨也属于创作的一部分。歌词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由此起到审美功用。歌唱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其美感也是歌唱者通过深度感悟歌词所彰显的美,进而将其传送到一种境界的缔造的审美创造,这是在人类之于艺术的追求和憧憬以及对于思考和体悟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本文分析并探讨中国和外国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中的歌词,以此来认识歌词所具有的审美功用。在演唱中,激发主动性,深度体悟歌词所体现出来的美感,进而使得主体和客体达到融合,缔造出完美的意识境界,达到艺术审美,继而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绎。

【关键词】声乐演唱;歌词;审美功用;审美属性;意境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最为根本的功能和特征就是审美。美能够推动事物的和谐前进,也是主体的感受状态,是主客体融合的一个概念。

所谓审美,就是在理性和感性、主观和客观这两对关系中实现统一,并追逐进一步的真理以及发展。所谓审美功用,就是凭借与艺术的形式来展现人世间的真实、善良和美好,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进而获取一种审美体验。

人类一直在研究该怎样将声乐作品演绎得更加完整,怎样将感情融入其中。大多数人在此论题的研究方面都是从技巧的角度入手。其实,一首歌能够长时间受到人们的喜爱,其最大的原因在于歌词所表现的内涵以及蕴含的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快乐愉悦的,还是消极颓靡、痛苦悲伤的,关键是其自身本来就是一种美。这样的美是从听觉再到視觉进而延伸到心灵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歌词和曲调综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美,是创作者出于自身的审美认知,遵循美的规律进而创造的一种美,相比于现实中的美更加高级。

歌唱者在学习与演唱之时不能够单纯注重演唱的声音以及采用的技巧,还应充分了解其背后深藏的美感以及深层的蕴含。

一、歌词的审美属性

(一)歌词的文学性

歌词和剧本,都是音乐文学的门类,构成音乐文学的一部分,音乐文学其实也是属于文学的一种[5]。所以,歌词的根本特性就是文学性。歌词还没有配上曲调的时候,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即音乐文学,具有一定的独立属性。一个质量上乘的声乐作品,歌词理应具备一定的审美特性,讲求形象、情感、意境以及语言方面的美感。

1.形象美

歌词的深层意义主要是由打造的艺术形象所传达的。其中的艺术形象,首先,对于歌唱的感情基调、思想蕴藉以及风格特性都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之于其形象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相较于别的样式的音乐作品更加具有通俗性和流行性。歌词使得原本难以感知的情感得以寄托在有形的形象身上。例如,张藜创作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词当中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一个是将我和祖国之间的关系比喻成母子和母女,第二是将祖国比喻成大海和浪花。第一个是情感的原因,表达出母子之间深切的真情,第二个是情感的依据,是大海和浪花之间相互依存的依据。两者都是一种永远的关系,是无法改变的连接。

2.情感美

歌词具有情感才是真正获得了生命。歌词要具备感染的属性,这样才能更加感染人,从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歌词当中所表达的情感要真实动人,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样人们才能在其中找到情感的依托。[2]1998年,一曲《英雄》主要歌颂抗击洪水的战士们,创作这首歌的作者是王虹,他通过这样的主题,并且歌词写的真切感人,许多人都受到了感染,听了以后不自觉流下泪来。其中有一句写的是“有泪之时不轻易流下,有愁之时绝不发愁”,多么真切而又朴实无华的言语,却道尽了战士们的辛酸。

3.意境美

王国维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元剧之文章》,其中提到什么事意境,指出抒发感情要做到引人共鸣,描写景色要注意如临其境,叙述事情要做到仿从口出。还写了一本书叫做《人间词话》,其中也谈到,意境其实就是境界,境界不单单指称景物,人的情感,忧愁喜悦,痛苦欢乐,这也是人类心灵之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够描写出真实的景象与真实情感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有境界。

因此,意境,首要就在于情感和景物两者实现统一。创作者往往将情寓于景中,进而达到主客体融合,实现寄情于物。除此之外,意境还是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审美理念与客观的景象所达到的一种融合之境。[3]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当中就有独创性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华民族抒发情感,创作文学,特别是在诗歌当中作者所赋予以及作品所塑造的审美理想的一种体现。[4]

从内涵的界定上来看,意境就是抒情一类的作品当中情感和景物达到融合,虚构与真实实现统一的一种形象体系与其营造的审美想象,属于文学形象的一种形态,不过与更加高级歌词和诗歌没有什么差别,都企图能够实现一种意境上的美感。意境并不是具体可感的,能够通过人的感官感受到的,但是也不是说完全抽象的,人也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感知和把控的。意境能够给人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特别是歌词和曲调结合起来以后,塑造的氛围、所彰显出来的意境,就像是一场梦,人们身处其中仿佛深入到了歌词中的画面。[5]

4.语言美

歌声就是歌唱这一行为和发生所产生的。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在实际生活当中,不可能脱离语言实现歌唱,当然,也没有能够不需要声音而存在的语言。亦即,语言、音韵和歌唱者三者是不可分离的。[1]歌词需要凭借于语言才能得以传达。作为歌词的语言就有独特的要求,不用于一般的语言,因为它不但属于听觉艺术,还属于时间艺术,所以,需要做到自然而顺畅、简单而通俗、明确而真切,念起来能够连贯顺畅,不会晦涩难懂,听起来也能够悦耳动人。但是,在注重简单的过程中还应该赋予深刻的内涵,这样才能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确定无误地表达,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需要传达的情感和理念得以抒发。

(二)歌词的音乐性

创作歌曲主要涵盖的过程有创作歌词、创作音乐,最后是演唱。创作歌词是最基础的环节,但是这一环节还不完整,这是由于歌词要和旋律融合之后才能够成为完整的歌曲,由此决定歌词的一大属性就天然决定了,即音乐性。歌词的这一属性主要体现为声韵、结构以及节奏方面的美感。

1.声韵美

声韵方面的美感主要体现为声调以及音乐。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语言自身具备高低、强弱、快慢、抑扬等特性,歌词则更要讲求韵脚、平仄等,这样在添加音乐的时候才会更加便利,并且连贯顺畅,悦耳动听。

2.结构美

结构方面的美感在于要和作品本身抒发的情感以及主旨相适应,体裁和形式等方面如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其歌词的结构也会有所差别。但是,歌词的格式是确定的,要注意规范,但同时又要避免模式化,否则就会显得死板,当前主要是两段式和三段式这样的结构,这类结构被广泛采用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反复地进行演唱,更加整體和对称,在形式上具有一种美感,并能够达到一种和谐,方便演唱者和受众进行记忆。

3.节奏美

歌曲的节奏相当于是脉搏,如果没有节奏,歌曲将难以获得生命,歌词的节奏是形成歌曲节奏的必要前提。音乐所具有的节奏通常和歌词的节奏是相互适应的。所谓歌词的节奏,指的就是词、段、篇之间的关系。不但体现于外部层次,还体现在内部层次当中,也就是情感。情感所具有的节奏尽管和外在的节奏存在很大的差别,虽然没有那么容易感知得到,但同样是能够感受和体悟的。

二、通过挖掘歌词的审美功与打造歌词的审美意境处理作品的方法

《水调歌头》与《你好像一朵鲜花》这两首歌的歌词都是中国和外国文学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诗歌作品。前者是有名的描写中秋的作品,其作者是苏轼,创作于中秋佳节,在饮酒乐甚之后放声歌唱,进而抒发内心的情感,即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后者的创作者是德国著名的诗人海涅,由舒曼负责创作的曲调。本文通过对这两首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歌词的审美功用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中的艺术处理方面的技巧和经验。

(一)《水调歌头》

歌词刚开始就唱到“明月几时有”,这是引用李白的诗歌,李白有诗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正好和后面一句“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相应和,苏轼通过疑问的表达对苍天发起疑问,总体来看与其较为缓和,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广阔的宇宙当中去,描绘出一幅作者把酒问苍天的艺术形象,打造出清淡秀雅、奇特飘逸的意境。接下来的几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歌词,陡然曲折,赋予变换。音色也转而更加暗淡,表达出作者在出世和隐退之间难以抉择的犹豫和彷徨。后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描画出一幅作者在月光下跳起舞来,清丽秀雅的情境,就好像身处上天上的宫阙之中一般。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当中要怀着留恋人间的思想感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短短九个字,在描写实际景物的过程中,描绘的是一幅已经将景物化为情感,通过描写月光照耀人世的这样一副景象,从而由景及人,表达出内心的愁绪和迷茫。突然又开始将语气进一步的升华,衬托出此时的情感变化。所以,演唱者在歌唱的时候要将这几句和前面的歌词分离开来,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转折之处。后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紧承上句,从浅层次来看好像是在懊恼月亮圆满但是人却不得圆满的现实境况,但其实是从内心底里有所思人,歌唱者在演唱的时候也要演唱出其中所蕴含的丝丝惆怅之情,体现出作者对于亲人的思念,内心难以排解的感伤。从第二十九小节起,语速就要开始加快,音量也要开始加大,从而一步步将整个歌曲推向高潮阶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恰恰就是作者对于人世间的悲伤与欢乐,分离与重合的观点,认为人世间的怨愤和月亮的缺漏都是自然发生的,没有什么能够引起人的伤感和愁绪的。最终通过理性排解忧伤的情绪,体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将得失和荣辱放在一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按照歌词的内涵以及曲调的发展,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将这三句作为高潮来加以演唱。做到气息足、线条宽,进而将歌曲抬到一个高点,继而打造出一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末尾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到这里的时候要注意将音量进一步强化,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像是向人们表达祝福之情。末尾最后要渐渐将声音变弱,营造出一种 渐行渐远之感,传到夜空之中,让人在这样的体验当中留下无限回味的空间。

(二)《你好像一朵鲜花》

这首歌一开始就描绘的是一位主人公有一名心上人,那位姑娘好似一朵美丽的花。歌词中写道:“你好像一朵鲜花, 温柔、美丽、纯洁”,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在唱到这一句的时候可以将语气放缓,温柔地演唱。后面“当我凝视你,那忧愁就会暗暗潜入我心头。”仿佛这位主人公觉得自己难以配上心中的这位姑娘,于是心中升起满满的愁绪,语气可以有所加强。“我愿将我的双手放在你头之上”这一句要将音调加长,伴奏也要注意更加具有动感,这是整首歌的转折处,演唱者伴随着节奏的变化,内心的情感也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之后,主人公的情感仿佛开始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和升华,开始对这位心上人表示由衷的祝愿。在歌词的内涵和曲调达到最大的张力之处,也就是高潮以后,这就是整首歌的最后一句,其情感最为委婉,也最具有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即“祝福你永远地保持纯洁,美丽,温柔。”饱含了这位主人公对于心上人的祝愿,在演唱的时候,语气要极尽细腻。歌唱者要根据歌词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人公的情感所发生的细微的变化,继而通过改变音量和语气来将这种情感加以传达。所以,这样才能增强整首歌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结语

本文将这一命题纳入研究范围的原因就在于笔者在之前的学习和歌唱过程中,因为对歌词有所忽视,单纯从字面上浅层了解歌曲内涵,没有对意境有所把握,进而难以在演唱过程当中投入真切的感情,也就难以传达出一种感人的力量。之后,笔者通过对歌词的审美功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之后,各方面的情感、声音的表达也都有所改进。

对中国和外国不同的作品中歌词的审美属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之后,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学生,如果单纯注重技巧是不行的,要进一步强化内涵的分析,对于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都要有所了解,这样在把握歌词内涵的时候才能更加准确,这些都要在演唱之前就做好。在演唱之时,如果没有对歌词的内涵有清晰的了解,歌曲演唱的意义也就失去了,也就算不上是一种艺术了。

此外,笔者期望通过这篇论文的分析能够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关注,在注重技巧的同时,还要注重内容分析,提升音乐素养,从作品当中体悟其所蕴含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张前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7.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夏昭炎.意境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5]刘以光.论歌词的审美特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01).

作者简介:张闽(1987—),男,汉族,浙江温州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教 ,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音乐表演 音乐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