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民族声乐中戏歌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4-05-20

胡洋洋

【摘要】戏歌,中国民族声乐别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卜算子·咏梅》,到八十年代的《故乡是北京》,再到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大奖的作品《梅兰芳》,无不闪烁出民族声乐的绚丽色彩。本文以演唱者的角度,阐述戏歌的音乐特色和演唱风格,从而达到了解和学习中国民族声乐多样化的目的。

【关键词】戏歌;梅兰芳;音乐特色;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近代戏歌的发展

中国戏歌的发展,应该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戏曲学院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玄龄,为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用京剧曲调谱曲,揭开了戏歌创作的首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故乡是北京》掀起了戏歌演唱的热潮。后来的《说唱脸谱》也是一首“京味儿、戏味儿”都很浓的歌曲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曲调鲜活上口,歌词也体现了时代的气息。还有《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以曲艺“京韵大鼓”的基本曲调为基础谱写的歌曲。演唱者清晰的吐字、柔美的行腔、朴素的演唱风格将京韵大鼓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半说半唱也与唱腔自然衔接。伴奏乐器既有传统的鼓板、大三弦、琵琶等,又有现代旋律伴奏。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歌曲《粉墨人生》;越剧风格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风格的《天女散花》等。这些戏歌在爱好音乐的人们中传开,把中国传统的艺术用新时代新形式的创作手法重新展示,好多作品成为经典,百听不厌。

二、音乐特色与韵味

京剧风格的戏歌,人们也称之为“京歌”,这类风格的作品在戏歌中占多数。音乐大都取材于京剧“旦”角的音乐。作曲家根据歌词的格式和声韵,选择京剧“旦角”的音乐素材。从多首戏歌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音乐的旋律即有浓郁的京剧味,也有明显的歌曲特点。戏歌创作不同于完全的京剧唱腔,但又不能脱离京剧的韵味。

传统京剧往往是一个牌子曲多个唱段用,有的大段唱腔达十分钟以上,这样的音乐发展对于当代青年人的接受能力而言是有限的,这也是传统京剧没有完全普及的根本原因。青年人对京剧的剧情和表演形式也了解不多,用通俗话讲,有些“看不懂”。但是戏歌不同,戏歌音乐的采用是把京剧中最美的唱腔音乐提炼到歌曲中,并以歌曲的创作手法结合歌词创作而谱曲。它的唱腔美没有丢失,而时代感显而易见。所以,当代戏歌成为老少皆宜、专业业余共同喜欢的一种民族声乐特色。

戏歌的音乐本身有浓郁的戏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装饰音

戏歌许多作品的旋律中都运用各种装饰音,这也是戏歌的基本特点之一。戏歌的装饰音不同于一般歌曲的运用,戏歌装饰音的使用,往往是为了中国民间唱法所提倡的“按字行腔”的要求运用。中国的语言发声分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演唱时往往需要注意这方面要求。需要说明的是,有好多字的表达,在曲谱中是没有标记的,需要演唱者自身的文学功底去表现这些字的发音,比如“前”字,演唱时要注意往上扬一下;再如“伟”字,需要往下转一下处理;“住”字在演唱时要有下滑音的感觉唱。诸如此类都应该注意歌词发音的声调。当然这个过程一定要自然流畅。注意了这几个方面,唱出的旋律就显得富有韵味。

(二)下颤音

戏曲中的颤音往往与歌曲不同。在戏歌中有好多拖腔,这些拖腔的自然颤音大都是下颤音。在演唱上,歌曲的颤音如果唱“唻”,往往是“唻咪”之间颤;戏歌的演唱往往是“唻哆”之间颤。这种下颤音是京味戏歌的主要特征,然而在曲谱上是没有标记的。

(三)咬字

除了装饰音和下颤音以外,咬字吐字是十分讲究的。戏歌的咬字吐字虽然不能像戏曲那样实那样死,但许多拖腔的咬字中字头、字腹、字尾交待得很清楚。如“前”字,它必然是q-i-an把过程咬出来,这樣才能表现出它的韵味和与其他声乐作品风格的不同。

(四)音色

戏歌中京剧旦角音乐采用较多,京剧旦角从歌唱方法表现上是“小嗓”(假声)演唱。然而,作为戏歌,声音不能完全模仿京剧旦角的“小嗓”音色,因为戏歌主要是声乐演唱,完全“小嗓”是不准确的。所以必须调整口腔状态,并控制住歌曲演唱的颤音,贴近戏曲的韵味就可以了。

三、歌曲《梅兰芳》音乐分析

歌曲《梅兰芳》的音乐创作,是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国家一级作曲吴小平的作品。吴小平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功底,创作领域涉及京剧、扬剧、锡剧、淮剧等多个剧种的戏曲音乐,以及艺术歌曲、管弦乐等。歌曲《梅兰芳》更是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最佳创作奖。

从《梅兰芳》的演唱音乐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该曲从前奏开始就运用了深沉而富于感情的旋律,乐队配器把西洋乐器的最佳效果结合于具有中国京剧特色的音乐中。把京剧伴奏乐器“京胡”非常融合地揉入西洋器乐中,优美而富于韵味,表现了深沉的情感。

前两段的慢板,吸取了京剧“青衣”音乐的精华,并加一必要的改编,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描写和内心的刻化。音乐时而柔美,时而起伏,时而扬起,时而坚定。就连每一句唱腔的尾音都巧妙地顺入歌曲的间奏中。特别是“泣泪泣血”的甩腔,由低沉转为奋起,成为音乐与情感变化的绝妙之句。前后两段不同音乐的连接形成一个必然发展,无论是京剧韵味的连续,以及后半段的延深,形成了令人激昂的音乐走向。《梅兰芳》的后半段音乐采用了歌颂赞美的音乐特点,在曲调上采用了京剧快板的节奏,紧拉慢唱,强弱力度与歌词紧密扣在一起,把“梅也是雪,兰也是雪”,“梅也是铁,兰也是铁”进行了充分地渲染和歌颂。在结尾突慢稍自由的节奏转变中,把歌唱音域充分提高,既保持了京剧音乐的连贯性,又加上时代的气息,增加了力度的辽阔,把梅大师的精神推向了高潮,呈现了“留与江山看城蝶”的英雄气概。

美的音乐造就了艺术的高峰,词曲的有机配合成就了艺术的完美,这就是歌曲《梅兰芳》之所以能获得国家级大奖的根本魅力。

四、歌曲《梅兰芳》歌词分析

一首歌曲是否成功,歌词的水准与否是关键一环。《梅兰芳》的词作者刘鹏春用最清楚深邃的词语,把梅兰芳大师在艺术上的造诣,在民族气节上的表现给予了浓重的一笔。第一段,他以柔美的女儿之情用明月一样的情景娓娓道来:

“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

千种风情集于一身,柔美娇艳皆是心血劫。”

这四句歌词,把梅先生对艺术的追求和付出描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一个大艺术家对艺术的用心和苦心,因此才有“柔美娇艳皆是心血劫”的词句。

新中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唱京剧的被称为“戏子、下九流”。然而,梅先生以自己对京剧艺术热烈追求和高超演技,不得不使人们对他另眼相看。在人们的心中,梅兰芳就是艺术大师。他引领着中国京剧走向世界,被世界称为四大表演体系之一。试想,如果不是感人至深,中国的京剧怎会在那个时期就走向了世界,而受到热烈的赞誉。但是又有谁知道在那个年代那种社会,梅兰芳大师在艺术的追求上“迢迢求索路自押自解”,是何等的艰辛与付出。词作者刘鹏春用诗一样的歌词,深深地揭示了梅大师的艺术求索之路。

第二段歌词描写的是,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后,听闻梅兰芳大名,想通过拉拢梅先生为他们唱京剧,而向世界宣称建立“大东亚共荣”的骗人把戏,以掩盖侵略者本来面目。然而,梅先生以超人的民族气节,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留须铭志,甚至故意弄坏嗓子,不给日本人唱戏。词中写道:

“收拾起女儿的柔枝芳叶,坚守住男儿的劲竹气节.,

飘飘须髯心的牵挂,柔美娇艳何妨古道别。”

为了民族气节他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中,甚至做好了死的准备,这样“泣泪泣血”的行为怎不令后人敬仰感叹啊!歌曲的后半段词作家以极大的崇敬和歌颂赞美道:

“梅也似雪,兰也似雪,一段芬芳倚绝壁,颠峰飘作大旗猎,梅也是铁,兰也是铁,一颗丹心然烽火,留与江山看城堞。”

何等大气的词句,何等动人的语言。词作者用心在刻化着一个艺术大师的精神世界,大师的艺术,大师的气节,堪称国人的典范。梅兰芳先生留给后人,不仅仅是京剧艺术,而是中华民族艺术和至高无上的思想修为。

五、戏歌与当代

作为戏歌,它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它的创作原则,既要采用戏曲音乐的特点,又要遵循歌曲的创作规律,两者应当是辩证的关系,否则就成了戲曲唱段了。所以说,戏歌发展到现在,并没有与之前的创作有特别明显的不同,不同的是对于戏曲元素运用的深浅方面,这主要由作者的出发点决定。

戏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曲风,主要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但戏歌中展现的只是戏曲片段零碎的美,不是戏曲的全部。戏歌的创作一定要顾及青年人的审美观,加入时尚元素和流行元素是必要的。

有些戏曲的地域性特别强,与当地方言联系密切,有许多方言是我们无法轻易听懂的,生僻的音调也只能在小范围内流传。所以,戏歌的创作要选择有知名度的、经典的、大众都熟悉的戏曲元素,这样才能让人们产生亲切感,并迅速流传开来。现代音乐之所以流行,肯定有其特点或优势, 这是传统戏曲艺术所不具备的。当我们把两者取其长处结合在一起时,通过融合两者的优势来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艺术形式,它的结合应当是可喜的。传统戏曲通过借助于现代音乐这一快速通道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可以赢得大批听众的喜爱,尤其可以得到青年听众的青睐。

戏歌是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虽然它的发展路程并不是很久,但有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欢和爱好,必然是前途光明的。作为一名歌者,通过对戏歌的音乐分析和演唱技术的研究,必将对自身掌握这一音乐风格奠定扎实的基础。任何音乐艺术的成功,都是创作与实践的最佳组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