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北山之歌》浅议校歌的艺术价值与意义

时间:2024-05-20

岳运

【摘要】每个国家、每支军队都有自己国家的国歌和军歌……大部分的学校也有校歌,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是对全体学生的号召和激励,对外是对本校形象的展示和宣言,不仅反映了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而且表达了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校歌是一代代办学者对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犹如学校的精神图腾,与校徽、校训等相得益彰。

【关键词】校歌;艺术价值与意义;成长心声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我所执教的铜陵市第一中学是我的母校,它是一所安徽省重点中学、示范高中,创办于1938年年春,校址在重庆市永川区,原名“国立第十六中学”。经历了四次搬迁,四易校名,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中。很幸运的是,它是我的母校,所以对于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除了对于学校有感情外,对于校歌也有不一样的情感,它就是——《北山之歌》。

好的校歌一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记,是那个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兼具个性与共性,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北山之歌》 是一首G大调的歌曲,全曲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级进和跳进的旋律交替出现,顺着语势的旋律进行,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力求整体的统一和平衡。明亮的大调性表现了全校师生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斗争性!音乐具有号召性、宣誓性,4/4拍的节奏铿锵有力,坚定雄壮进行曲的风格,适合于合唱和齐唱。

进行曲源于16世纪西方的战乐,17世纪以后,慢慢演变成规范步伐节奏的歌曲,往往用于队伍行进的过程中,进行曲最早产生于军队的战斗生活中,用来激发战士的战斗热情、鼓舞士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裁慢慢地用于社会生活中,常常用来表达集体的共同决心、智慧与力量!进行曲的基本特点以刚劲果敢的旋律、有规律的节奏而著称,非常适合集体演唱。

《北山之歌》的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意义深远、非常押韵,是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地域、办学特色、办学思想与时代特色的集中体现。歌词如下:

北山之歌

(原国立十六中代校歌)

1=G 4/4 进行曲速度

北山何苍苍,花木何芬芳。

黉(hóng)舍嵯(cuó)峨接大荒。

弦歌永不辍,蔚为邦国光。生聚教训忆越王。

出中序,入大庠(xiáng)。此何时,君莫忘。

山河半壁,家沦亡。大地豕(shǐ)蛇正跳梁。

北山何苍苍,花木何芬芳。步趋我国父,收复我国疆。

大仇未报寇未灭,志士无颜归故乡。

看完歌词基本可以了解《北山之歌》产生的年代了。

处于旧社会中学生们不仅衣食无着,也无书可读。国民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救助流亡学生。 国立中学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基本都选址在很偏远的地方,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很苦。学生们全部住在学校里,校舍只能借用破旧的祠堂、庙宇等地方,再临时加盖一些茅草屋。

简陋的教学设备,聊胜于无的图书、实验器材、标本。功课繁重加上生活的困苦,并没有把他们打垮,全体师生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的斗志,在学习之余举办各种课余文化活动,有抗战歌咏队、文学社、戏曲社,高唱抗日救亡歌曲,排练话剧,练习国粹艺术,大大丰富了文化生活。

在这最困难的时期,到处都可看到衣着破旧但斗志昂扬的青年们,他们努力锻炼身体,到处是琅琅的读书声,这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后方的特色之一,为日后抗战夺取胜利,民族的复兴打下了深厚而有力的基础。

自此,“救亡”与“抗战”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千万首救亡与抗战歌曲响彻大江南北,将中华儿女的澎湃热血汇聚在了一起,成为一座心的长城,激发民众们强烈的爱国热情,鼓舞前方将士奋勇杀敌。

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聂耳、冼星海等一批优秀的音乐家,抗战歌曲也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标签,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永远的留在了人们心中,《北山之歌》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一届一届传了下来。

校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保持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豐富了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从2015年开始,新生进校培训和军训中,加入了教唱校歌的环节,让每一位师生都学唱校歌,了解它的背景来历,让它成为大家共同的一首歌。

在我看来,来自历史积淀中的校歌,才能传递给每一位校友,也许比不上一些完美的经典作品,但是却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歌声中成长毕业,自然就建立起了对于母校那份难忘的记忆链条和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甚至让人一生都铭记在心。

它会像一个烙印,深深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陪伴我们一路前行,当新老校友再相聚,一首无法磨灭的《北山之歌》,会让天南海北的你,拥有一种直接打动内心和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因为我们拥有一首共同的歌——《北山之歌》,我们都是骄傲的北山之子!

参考文献

[1]颜悦.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架构论[D].上海音乐学院,2017.

[2]毕红艳.20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思想变迁之述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