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木板大鼓、河西大鼓、京韵大鼓看运河流域文化血脉传承

时间:2024-05-20

【摘要】木板大鼓、河西大鼓、京韵大鼓是运河流域传统音乐传承研究的一部分,在京津冀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运河文化中,音乐占重要地位。随着历史的演变,木板大鼓、河西大鼓、京韵大鼓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并发展成为带有地区色彩的曲种。翻看历史传承,研究发展现状与发展内在嬗变,探讨运河流域音乐传承实施与保护,为我国曲艺有效发展与血脉传承提供宝贵意见。

【关键词】运河流域;血脉传承;鼓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

鼓曲艺术作品是我们中国民间独一无二的有说有唱的艺术形式,是说唱艺术中的闻名史,鼓曲种类繁多,形式丰富多彩,形象各异,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鼓曲艺术与古诗词、古曲、诗赋、以及其他文学艺术一脉相承。表现出了真挚的感情和较高的文学修饰,篇幅以短小精悍为主,具有雅俗共赏等特质。我国北方鼓曲艺术中,木板大鼓、河西大鼓、京韵大鼓即是早期发展的曲艺形式,历史渊源,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看历史发展,究内在嬗变,探血脉传承,打造文化名牌。

一、木板大鼓、河西大鼓、京韵大鼓的追溯与其发展

北方的大鼓艺术中,木板大鼓算比较早期的传统曲艺之一。木板大鼓也叫“小口大鼓”“鼓子快书”,是流传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鼓书形式。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在当时当地较流行的曲种。木板大鼓的内容简单,体裁大多借鉴了当地和周边的民歌。形式多样,部分曲调中常见叫卖吆喝调,反映了街巷文化特点,在广大农村发展迅速。慢慢扩展到了城市,甚至在京津冀大部分城市。木板大鼓的选材简单而朴实,内容贴近生活,表达简明通俗。唱段风格具体,唱腔结实而有力,充分体现大众的积极向上,健康,有生命力,有活力故事,文化和地域多样性。演唱形式主要有单口、对口两种时。伴奏形式简单,乐器是 一个木板和一面小鼓,基本不会用到其它敲打乐器 ,也很少用拉弦乐器等。所以演奏形式通俗易学。平易近人的演唱方式和简单的演奏结合,受到人民的喜爱,奠定了群众基础,推广普及容易。

木板大鼓的蓬勃发展发展与演进,逐步形成了与之相似的鼓曲艺术,即河西大鼓和京韵大鼓。

西河大鼓是我国华北,华东地区的鼓书表现方式,典型的传统文化曲艺之一。广泛奉行于我国河北省,传播在周边地区,北京、天津境内,山东以及东北大部分地区。在传承发展的过程里,还使用过其他的名称,如“河间大鼓”“弦子鼓”“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等等,最后定名河西大鼓是在上个世纪初。西河大鼓的创始者是表演艺术人马三峰,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咸丰年间。最初,西河大鼓以唱书形式,其中多选择长篇作品。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发展迅速,涌现了众多的名家和民间。较有盛名的四大门派朱派、王派,李派、赵派,还有后来的马派创始人马连登、马增芬父子,发展壮大了西河大鼓派别,使该艺术更丰富,充实了多种艺术风格。

京韵大鼓,我国著名曲种。前身是木板大鼓,发源于河北境内,逐步在北京、天津发展起来。早期的河北木板大鼓从河北传入北京、天津后,刘宝全将语调改成北京腔北京调,按照京腔京韵,修改了吐字,念字,声调行腔。当然也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将石韵书、京剧、马头调等的一些唱法,融入到京韵大鼓的技法中,形成了新的曲艺曲种。与木板大鼓不同的是,京韵大鼓期初唱的内容短小精悍,主要以短篇曲目为主。后来,京韵大鼓主要传唱于北京地区,天津地区,后来扩展到了华北及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北方说唱艺术中价值较高,成就较大的艺术,在全国的说唱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木板大鼓、河西大鼓、京韵大鼓的内在基因嬗变

木板大鼓、河西大鼓、京韵大鼓发源地都是在我国河北省,在我国鼓曲中具有代表性。木板大鼓是河西大鼓和京韵大鼓的前身,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内在的基因连系,有各自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特征。

西河大鼓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鼓曲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还有大量的通俗小说。其中中长篇小说就有150余部,小段的传统作品370余篇。演奏形式简单,歌唱者左右手分别持不同乐器,用以配合节奏,所以选用的打击乐器,伴奏乐手用三弦,后来为了音效,加入了扬琴、琵琶等乐器。河西大鼓的表演形式也是说中有唱,唱中带说。是典型的鼓书鼓曲形式。西河大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危机,创演凋零,传人断档,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鉴于此,2006年西河大鼓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和保护。各地区紧跟着也从政策等方面,加大了西河大鼓这种传统艺术的重点保护。保护继承人、曲种、作品、相关文化等。使之良性发展。

京韵大鼓是木板大鼓,河西大鼓的发展和继承。早在清朝年间,从河北省河间县大批艺人涌入天津,他们将木板大鼓艺术带到了天津、北京等地区。主要演出场所集中在人口密集,人流量大的庙会、码头、集市等地,还有的在河沿或者城墙外边宽敞的地方搭场子演出。他们惯用的河北河间方音,边说边唱。强调旋律多以舒缓,延绵见长。配合敲打的鼓,使表演形式受人民娱乐的喜欢。表演形式有站,有坐 。产生了众多有名气的艺人和经典的曲目作品。盛极一时。京韵大鼓的艺术风格比木板大鼓和西河大鼓较风雅,艺术风格较讲究和细致,唱腔上多以嘹亮,修辞严格,内容即通俗又高尚,适合当时大众审美要求。发展速度较快,较广,流派纷呈,征服了无数欣赏者,至今仍保持着独特艺术魅力。

三、运河流域文化传承的实施

(一)重视文化传承保护

大鼓曲艺的传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协助。政府充分扶持并引导,各级地市级单位积极配合,推出各种举措和实施方案。演出单位、教学单位、文化馆厅的推动,全面重视大鼓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政府政策支持。我國政府财政部门对文化传承给予了积极政策支持,财政支出扩大,各部分工作人员队伍壮大,调配岗位职能合理。政策导向明确,引导精准,多方面发展,充分深挖鼓曲文化并与时俱进的创新新作品,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从而,使鼓曲文化的爱好者队伍增加,大鼓曲艺的听众也日剧增多。

其次,社会组织,社会项目积极推动鼓曲艺术的发展。国家艺术基金、社会团体、艺术项目的发展,使更大的人参与到鼓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资金、人员、资源。为文化的传承提供社会保障。

各级单位的大力推广与参与。学校作为教学单位,推行着曲艺文化进校园。曲艺学校是曲艺人才的培养输出地和曲艺作品的产出地。对曲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演出团体,文化馆等单位的公众演艺成为鼓曲艺术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主要途径。

全面重视鼓曲艺术的发展,文化传承保护的实施还包括加大曲目作品的挖掘与创新;大力组建相关社、团、馆等组织,联合其他文化管理单位,非物质文化保护部门加强对大鼓项目的普查;留存艺人和传承人文化,对他们进行相关专访,举办论坛,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使用笔录、音录,像录等方法,用视频,音频进行存档记录;通过采风,进民间听民俗等方式,搜集鼓曲文化的原始手抄本,曲谱、唱本、唱词等等内容,对鼓曲文化进行资源整合。并进行大力宣传,将系统曲谱资料制作成书籍、教材、音像制品等。积极组织艺人交流,专家论坛,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大鼓的宣传,积极促进艺人对外艺术交流,举行对外演出,讲座,票友会,说唱会等。

(二)新传承人才培养

鼓曲艺术既是京杭大运河著名的艺术形式,也是京津冀地区的地方名片,曾经在过去的时光中盛极一时,辉煌一时。但是文化的多元化,青年一代很少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鼓曲文化,在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上,出现断层和失传的现象。如何继续继承,需要培养新一代的人才,壮大新生力量队伍。

首先,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建设是鼓曲新生代的人才基地。制定科学培养方案,规划教学大纲,寻找人才输出渠道。在培育专才,培训优秀人才方面,应该看清现状,认清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

其次,社会团体的建设是鼓曲人才必不可少的部分。从社会曲艺社团,曲艺专业演出团体中,培养和挖掘具有艺术天赋的人才。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加强培养,将其发展为鼓曲艺术的继承人和鼓曲文化发展的领军人,渐渐壮大团队,促进鼓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从社会中,挖掘年轻力量,从事于鼓曲艺术的发展和学习,有计划有目的,从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加强学生培训。广开青少年兴趣班,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开设成人速成班,在社会各个群体中推广。实施行之有效的培养大鼓继承人。

第三,项目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为传统文化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从项目建设中,为人才培养提高了资金、人力、资源的配给。在艺术团以及社会团体中挖掘有天分的学员,保证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另外,对艺术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队伍可以由鼓曲艺人,传承人和研究专家组成,鼓曲艺术既要能讲还要会唱会演。教学既要有科学性、合理性理论基础,又要有艺术性,审美性。保证教学符合鼓曲艺术的专业特点。

(三)打造文化品牌

天津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发展渊源悠长,享有曲艺之乡的美称。天津的本土曲艺就有几十种,我们熟悉的相声、评书、京韵大鼓、天津快板、天津时调、京东大鼓、快板书等等,丰富而独特。也反映了文化底蕴丰厚,本土曲种繁荣。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常宝堃等艺术发展在天津,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的艺术之路始于天津,还有著名的京韵大鼓宗师骆玉笙等也立足于天津,纵观历史,曲艺界风云人物比较多的产生于北方“曲艺之乡”,在我国文化影响力很强,代表了北方曲艺的发展水平。天津曲艺成为天津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曲苑赏鼓曲,入茶馆听相声,去大院看戏曲,成为旅游行程中的重要内容。另外天津市旅游局主办“天津曲艺文化旅游节”成为曲艺文化旅游的品牌,天津曲艺社,“名流茶馆”等单位联合举办,影响效果大,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积极新颖,持续时间长,受众广。其价值意义深远,丰富的曲艺文化旅游品牌。挖掘天津旅游事业,再造天津曲艺文化形象,让天津旅游和特殊曲艺文化结合,体现出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打造文化品牌,天津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做为重要交通枢纽,连接着东西部和南北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今天,天津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更显的重要。欧陆风情的历史建筑和古文化街、鼓楼的中式老城区建设,更吸引着国内外的人来体会着别样风情和独特风格。南来北往的人,都是要进茶馆,感受艺术的魅力,欣赏曲艺文化。认识天津这座既保留古老,又经历沧桑巨变的现代化城市,给人们的最纯粹的艺术继承。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曲艺文化将会随着这个文化旅游品牌的日臻成熟和完善,更加蕴藉和美好。

從木板大鼓、河西大鼓、京韵大鼓看运河流域文化血脉传承,求同存异的发展,适应当下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尤其是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化的趋同化,要求国人弘扬经典,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成萌.木板大鼓[J].曲艺,2012(3).

[2]王童.关于山东木板大鼓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8(13).

[3]杜燕.浅析京韵大鼓的三大唱腔流派——刘派、白派和骆派[J].黄河之声,2011(2).

[4]于林青.曲艺音乐的“说”与“唱”——对曲艺音乐艺术特征的再认识[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

[5]蔡源莉.曲艺音乐漫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2(4).

作者简介:乔雯(1981—),女,副教授,音乐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京杭大运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研究——以京津冀地域为例”,课题级别: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8021302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