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柳琴制作大师孟宪洪对柳琴改革的探索

时间:2024-05-20

【摘要】现今的柳琴乐器能够在艺术百花园中有一席之地,首先得归功于柳琴艺术创作的作曲家,表演家,但这一切都必须以有质量的柳琴乐器研制为前提。因此,柳琴乐器改进研制专家也功不可没。本文介绍柳琴制作大师孟宪洪在这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柳琴制作;孟宪洪;柳琴改革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柳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典型的弹拨类乐器。原始二弦柳琴是柳琴最早的形制,改革历经了三弦二十四品柳琴、四弦二十九品柳琴,根据演奏的需要,又产生了五弦柳琴、七弦柳琴与双共鸣箱柳琴。在这改革过程中,柳琴大师孟宪洪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8年到1980年间武汉军区歌舞团刘展同志写信给孟宪洪老师,想要五弦柳琴,增加四度,可做五音琶音,画草图并制作不是简单的加弦增大共鸣箱就可以,加弦后还要不断实践摸索体会更适合加弦的震动,还不影响其他弦的震动,做了非常多的实验才最终完成了五弦琴的制作。五弦中音柳琴的出发点是加宽音域,增加对乐曲的表达能力,充实民族乐队的弹拨乐组。于是,外形参考琵琶的某些特点,内膛向上挖空并装有音柱和音梁,厚度与纹理合理分布,香窗的形状亦做了皿新设计,剔除了那些影响面板均衡振动的装饰性塑雕附件。五弦中音柳琴的音品装在指板上,指板与面板分离。琴马借鉴了西洋乐器的经验,在上部实面部位合理开孔。五弦中音柳琴的背板用紫恤木(或者红木)制作,面板由三块桐木结合而成。1985年,高华信老师和孟宪洪老师一起,花了大量的精力来研究六弦柳琴的改革,让六弦柳琴比当时的四弦柳琴更加丰富和有特点。为此,高老师还专门在电台的专题中播放他创作的几首六弦柳琴的独奏曲。从此,六弦柳琴越来越受到柳琴演奏者的欢迎,音量更加震撼,音色共鸣也更好,音域也比以前扩宽了一个八度,可以演奏更多的乐曲。中央民族乐团张鑫华同志1986年4月出访美国就受到了美国音乐界朋友的好评,因为当时张老师使用的六弦柳琴,所以文章题目就是中国六弦柳琴的“音响魅力”。

2007年~2008年还推出过七弦琴,山东艺术学院的常立玉老师设计了一个七弦柳琴,定弦可按照需求定。六弦柳琴后背还有两个琴轴,看起来是四弦实则为六弦。七弦琴也是如此,但是设计出来的琴都未推广开来。下面就几个改革专题再做进一步介绍。

一、从7品到29品的改革

现在大家看到的柳琴是已经经过改良后的在各方面都相对之前较为成熟的柳琴,有4根琴弦,29个琴品,但在早期柳琴的构造却是十分简单的,早期的柳琴是只有2跟琴弦、7个琴品的,从7个品发展到29个品如此耗时又艰难的改革不得不提到两位对柳琴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王惠然先生与孟宪洪先生,是他们不断的挖掘柳琴,发展柳琴才让柳琴登上了舞台有了独奏的曲子,从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发展到用于独奏、协奏及乐队的高音声部中。

柳琴能有如今的成功广为人知,每个部件都非常重要。

随着柳琴这个乐器种类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柳琴演奏柳琴,研究柳琴,要求的技术水平也是不停的提高,琴品的问题也越来越提升到一个重要的角度。琴品是用来衡量划分音高的,品和品之间根据音高低的不同,从上至下逐步变窄,具体的音准距离根据十二平均律来科学排列,定制准确的应高,成为衡量柳琴的最最基础的标准,音准不好,音色,手感等其他问题,就不用摆上桌面,这把柳琴就会被直接否定,而鉴定柳琴音准的方法,却必须是学过音乐的人才可以做到的,这也是孟宪洪老师可以从众多柳琴的制作者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他良好的音乐功底,为他准确地找到音高,铺垫了很好的基础,虽然现在有了校音器,但是过分精确的器械教音,又让盲目的木匠师傅们常常顾此失彼。

与柳琴相似的有阮和琵琶,都有琴品,但在數量上是不一样的。琵琶有6个相、25个品,与柳琴一样也是参照了十二平均律来排列的,虽琴品数量没差多少,但音高却相差很大,柳琴的音较高,柳琴的高、中、低音基本是在琵琶的高中音部分[2]。阮有12个琴品,也是根据十二平均律依半音排列,音色相对于柳琴比较“温”。

二、对柳琴品材料的改革

柳琴原有七品,无泛音,不方便转调,音域较窄,考虑将其按照十二平均率排列,扩展音域方便转调,这样就有了二十四品得两个八度,和琵琶中阮一样,后来24品不够用又扩展到了29品。品的音域解决好了,下面才是手感,品是收接触最多的一个柳琴部件,大部分的音,都是靠手和琴弦,和品的接触完成,接触部分的品的灵敏度,耐磨度,光滑度,都成为手感的重要指标,品的材料也成为手感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开始作品,考虑到成本,都是用的高粱杆子,就地取材,经济实惠,但是,高粱杆子的耐磨度和接触琴弦的音色非常不好,所以后来参考琵琶的品,做成了竹品。月琴、中阮、琵琶等很多乐器都是红木品,但反应灵敏度不如竹子做的竹品,竹子密度高,成本低。琴码上的竹子也比木头的效果好很多,从竹子到红木,再到百木、以及全骨头有很多种分类,原始琴码是用粗高粱杆做的,后改用竹子的,三、四根弦阶梯码,曾经用过全骨头码,但是骨头结构太密,传导作用差一些,所以改用竹子的,竹子里面,老竹子是最好的,自己用处理过的竹子也可以达到和老竹子相当的效果,处理过的竹子明显比一般没处理过的竹子好很多,但处理方法是秘密,暂时不能对外公开。由于柳琴定弦高,弦的张力大,弦直径小,对品的磨损很大,比月琴、中阮都大,柳琴品的摩擦程度要大大高于琵琶品的摩擦程度,在琵琶上使用很好的竹品,也出现了,没用多久,个别常用的品就被磨的凹下去,导致了琴弦打到下个品上,出现了沙音,一开始的解决办法都是1-2年换一次品,但是由于换品又要考虑到号材料的争取,还有音准的校对,工作很繁琐,所消耗的成本也太大,于是借鉴吉他,开始在竹品上面开一个小凹槽,在上面镶上铜条,1972年,又做了镶铜桥的品,第一品较宽,在品上做铜桥让品宽一点,磨损就会慢一点,但宽了之后,音反应会慢很多,后又改革做的薄了很多。1.5毫米的不锈钢或铜条,铜条也分很多种,最早有黄铜条、硬度和耐磨度都要差一些,后改用不锈钢,但是音色不够美,有些不够严密吻合,现在改用韩国吉他所用的白铜品,T型在竹子上开槽插进去就可以了,而且音色非常匹配,虽然白铜比不锈钢耐磨度差,但是音色非常好,听起来很舒服。镶铜品柳琴的推广得到了广大柳琴使用者的支持和鼓励,由于柳琴的琴弦弹性大,张力大,震动幅度很小,对铜品的磨损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于是孟宪洪老师又考虑尝试硬度更高的钢条镶嵌在竹品上,用钢品代替铜品,同时加宽钢条的宽度,之后还分别尝试了不锈钢的品,进口的不锈钢的品。进口不锈钢的宽铜品装到柳琴上,这样增加了上下滑弦的连贯性,提高了柳琴的灵敏性,还加大了品的耐磨程度,基本3~5年内,品都不会出现变形。沙音,这一改革收到广大柳琴使用者的拥护。不难看出,柳琴在琴品上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从琴品的制作材料上看,由原先简陋是高粱杆演变成竹子,又因各种磨损问题改成了铜品、不锈钢品;从琴品的数量上看,由原先的7个琴品演变成24个琴品,又由24个琴品发展成29个琴品,不仅丰富了柳琴的音阶,使得能够任意转调更是丰富了柳琴的艺术表现力。

柳琴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以上仅就两个问题与历史做出阐释,其他改革事项将另文撰述。

附:柳琴、琵琶、月琴、中阮比较图

作者简介:孟醒,硕士,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论文项目号: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 2015SJB38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