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高希稳
【摘要】近年来随着音乐剧歌曲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高校的声乐演唱专业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不少经典音乐剧歌唱进行教学,许多音乐剧歌曲在演唱中使用了美声唱法或加入了美声技巧,本文对美声唱法在音乐剧歌曲演唱中技巧的结合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美声唱法;音乐剧;演唱应用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内优秀原创音乐剧的不断积累以及电视节目的助推,音乐剧及相关歌曲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从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状况来看,从国外引入中国的音乐剧如,《音乐之声》《歌剧魅影》《猫》等作品,其剧中唱段在国内的知名度和传唱度普遍较高,许多优秀唱段被收录于声乐作品集并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得以应用。目前音乐剧演唱在唱法上主要以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或介于二者之间的美通唱法为主,那么对于美声唱法的技巧在音乐剧演唱中又该如何应用,音乐剧的演唱我们应该怎样去演绎更为合适,笔者对音乐剧唱法进行了历史追溯,并将美声唱法技巧应用于音乐剧演唱教学实践中,将部分体会和个人见解提出,与同行共同探讨和商榷。
一、音乐剧唱法的起源和发展
音乐剧是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要素于其中。早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英国民谣歌剧,取材多数来自英国底层的社会生活,在民间普通百姓中颇受欢迎,并与当时的意大利歌剧、法国喜歌剧等有着遥相呼应之势。由于当时欧洲大陆歌剧盛行,早期的音乐剧也可谓在欧洲歌剧艺术的大环境中孕育而生,艺术特征与当时的维也纳轻歌剧颇为相近,从早期音乐剧的唱段中就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特征。
音乐剧发展的早期几乎都以美声唱法来演唱。一方面因为歌剧在欧洲很强的影响力,歌剧中使用美声唱法演唱歌曲的方式也同样对早期的音乐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早期音乐剧演出并没有音响、话筒等扩音设备,演唱者需要让自己的歌声穿透乐队并传递到剧场的每一个角落,而美声唱法要求发声与腔体形成共振而形成共鸣腔,这种运用了共鸣腔体的演唱发声恰恰能在不具备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将声音运用共鸣腔传递出去。此后随着扩音技术的发展,人声开始可以通过扩音设备传递出去,人们就开始探索用一种自然的声音来对作品进行演唱并尝试将各种不同的元素融入音乐剧中,音乐剧发展到现在像美国百老汇流行的音乐剧中可以看到,剧中角色的演唱唱法是多种多样的。
歌剧中会根据人物角色、年龄、性格的不同,用高音、中音、低音声部的方式来进行演唱的区分,音乐剧在这一点上也有着类似之处。在音乐剧中通常不同的人物会使用不同的唱法来诠释,例如《歌剧魅影》中的女主角克里斯丁为了贴合剧中的人物和剧情往往都是由美声女高音来扮演;在创作于1997年的中国香港音乐剧《雪狼湖》,剧中人物“老狼仙”为了贴合其年龄和老者的角色特点,使用美声唱法男中音演唱就成了最佳选择。
二、美声技巧在音乐剧唱法中的应用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类舞台艺术,舞台表达与歌剧中以声音表达为主的方式虽不同,但在歌曲演唱时同样需要有系统的发声技巧。而美声唱法随着歌剧的发展有着一套完整科学的发声体系,二者在演唱技巧的要求上有着相通之处。
(一)气息的连贯运用
音乐剧中许多人物的唱段常常被称作“Ballad”,即叙事歌曲、节奏缓慢的抒情歌曲。在演唱这类型唱段时,除了需要将歌词中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听众以外,还需要结合歌唱气息将乐句的演唱连贯起来,使得音乐表达更为婉转、优美。
在美声唱法中对于连贯的表达其术语称之为“legato”,具体要求是在歌唱时根据歌曲的需要(例如乐句的长短、音调旋律的高低、音量的强弱)将气息均匀地、有控制地呼出。对于呼吸的练习在美声唱法教学中通常会用两种方式来让学生体会,第一是打嘟的练习,双唇放松闭拢略微向前,通过气息的送出使得双唇产生震动从而形成打嘟的状态,运用打嘟的发声来进行音阶发声和气息保持的训练。在美声教学中常常要求女生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混声进行发声,而混声发声需要良好的气息作为支持基础,因此这个练习被广泛的运用在女声教学中;第二是气声发音方法,通常训练方式为保持上身自然放松,深吸一口气,体会两肋打开扩张的感觉,发声点放在上下齿之间并发出“嘶”的气声,肋部会随着气息的使用从吸气的打开状慢慢回到自然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持续送气的连贯感,将此感觉带入到练声曲或歌唱中。
在中国原创音乐剧《蝶》当中,梁山伯的唱段《诗人的旅途》中有大量的音乐连线,在演唱时就需要我们将歌声建立在有控制的气息上,将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字,都如同大小形状相同的珠子一样串联起来,运用自然、连贯的呼吸来进行“有歌唱线条”的歌唱。
(二)共鸣腔体的运用
在美声唱法的声音训练中要求声音要有共鸣,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与其他腔体相共振的声音即为有共鸣的声音。通常提到的有头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等。根据音高的不同,腔体共鸣的运用情况也不同,通常高音声部在演唱高音音区时头腔共鸣和音色特征的体现较为明显,而同樣中低音声部在演唱低音音区时胸腔共鸣和其低声部的音色特点也同样体现明显。因此在音乐剧的演唱应用中,通常歌曲进行到高潮部分往往会有高音需要演唱表达,这时则需要调整共鸣腔体的运用,增加头腔共鸣强调和突出高音的音色特征。在演唱低音区的音时,则需要更好地运用好胸腔的共鸣来突出低音音色特点。
歌唱中想要有良好的胸腔共鸣,需要我们将上身保持自然放松,不能外加力量压迫,发声过程中声带的震动要能充分地舒展伸张与胸腔形成共振。生活中咳嗽和仰头漱口的发声状态常常会伴随着胸腔共鸣,可以通过体会以上两种状态来体会、寻找歌唱时胸腔共鸣的发声状态。歌唱中的头腔共鸣指的是我们在发声过程中,声音与头部腔体形成了共振,头腔共鸣的发声往往伴随着“高位置”的声音,比如我们在惊讶或者疑惑会不自觉的讲说话语调变高,这种语调较高的发声与头腔共鸣的发声方式较为类似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可以从中加以体会。
虽然在高音区演唱时头腔共鸣的比例偏多,但不代表演唱高音时不使用胸腔共鸣,通常音乐的旋律是随着音高起伏不定的,在歌曲中会出现音高高低跨度较大的情况,为了使演唱过程中的发声不受音高跨度的影响而导致发声状态“脱节”,高音音区保持胸腔共鸣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反之低音音区虽然胸腔共鸣使用较多,但同样需要在发生中保持头腔共鸣的使用。这样会使歌唱的音色能够保持统一。演唱音色的统一音乐剧演唱时同样需要注意。
无论是早期或是现代的音乐剧,美声唱法及其技巧都在音乐剧的演唱中被广泛应用。但音乐剧的演唱并不应局限于美声唱法或是某一种唱法、派别,音乐剧的唱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个音乐、舞蹈、戏剧相结合的舞台表演艺术,通过唱法的调整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使演唱能够更加贴合音乐剧的舞台表达。
参考文献
[1]黄定宇.音乐剧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吕丹.音乐剧演唱中的美声元素[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
[3]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4]胡晓娟.当代音乐剧的演唱方法与风格[J].人民音乐,2007(12).
[5]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