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4-05-20

【摘要】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肖邦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整首作品是以华沙起义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肖邦对祖国命运的悲痛哀思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本文从作者肖邦的简介、创作时期、作品的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本作品进行浅析。整首练习曲激昂悲愤,表达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及其强烈的民族情感,催人奋进。

【关键词】肖邦;钢琴练习曲;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肖邦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是19世纪上半叶波兰的作曲家、钢琴家,毕业华沙国立音乐学院。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12-19岁在华沙国家高等音乐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知识,15岁开始发表音乐作品。1829年(19岁时),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音乐创作。在此期间染上肺病,1948年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肖邦是西方和世界最有影响力、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舞曲为基础,并受到巴赫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钢琴诗人”。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叙事曲》《夜曲》《练习曲》《圆舞曲》等。

二、肖邦《革命练习曲》的艺术特色

(一)肖邦《革命练习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一生创作了27部练习曲,其中最著名的是《革命练习曲》,是钢琴演奏家在音乐会上的表演曲目之一。1830年11月,肖邦去巴黎学习了不到一个月,然后爆发了华沙革命。当邪恶降临的时候,肖邦几乎到了疯狂和绝望的地步,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到音乐中,写下了这首流行的练习曲。它主要表现了华沙革命失败给作者带来的内心悲伤,后世称之为“革命”练习曲。

(二)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特点

肖邦《革命练习曲》是一首艺术性非常强的作品。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c小调,4/4,热烈的快板。作品一开始,运用很强的演奏方式通过属七和弦弹出来,接着是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突如其来,非常有爆发性,拥有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达着肖邦对祖国华沙起义失败消息的沉痛哀伤。

接着是全曲的主题部分,也是全曲的关键和最强烈的音乐,一种让人内心振奋的旋律,右手表现的是一种号角式的歌唱,战士非常勇猛作战。在这一段的前几个小节中和弦的旋律强弱规律为由弱到强,要加强手的控制能力,好像是鼓励战士们前进的号角。左手的弹奏要扎实、清楚,否则会出现错乱的现象,右手则在掌控全局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全曲旋律基本都在右手。最后的旋律需要左右手一起配合,将曲目推向高潮,似在描绘敌人的进攻的情景愈演愈烈,形势危在旦夕,但是我们的战士仍然在勇猛的抗敌。全曲旋律在激烈中慢慢被镇压,不免会产生悲愤的心情。

最后是主题的再现,巧妙地运用了开头中引子,再加上一些经过音,使整首乐曲的调式调性回归,更加鲜明,表达了肖邦此时还在为革命抒发强烈的情感。这一句在演奏时需要从强到弱,像一个婴儿在哭泣,又仿佛在诉说着自己内心的苦衷,异常悲痛。结尾的地方再次出现引子,用左右手八度快速下行的演奏方式旋律和四个和弦的特强演奏结束本曲,使听众回味无穷,更加表达了肖邦内心的痛恨和离愁,寄托了对祖国华沙的深切怀念和哀思。

(三)肖邦《革命练习曲》的艺术特色

1.音乐旋律的强弱及音乐色彩的变化

经过对作品的反复研究及多次演奏,作品《革命练习曲》自始至终都能听到左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所形成的分解和弦,弹奏时要注意踏板的运用,避免曲目产生浑浊的效果,因此要求弹奏时音符颗粒饱满,音乐色彩要根据本曲的特点不断变化,从而描绘出号角式和轻声低吟的旋律。演奏时要把全身和胳膊的力量传到手指尖上,指尖要抓实,将音符弹奏得具有颗粒性,手腕在曲目中发挥着线条流动的用处,有起伏但有规律,特别是在连奏这一部分中,每一个音符都要演奏得非常有线条性,整首曲目才会表现出每一个音符都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因此,这样的音乐色彩才能显出饱满、有激情。在弹奏时,会因为自身的紧张而出现一些多余的演奏动作,因此,在演奏过程中最佳的技术办法就是将力量横向转移,左手从mp的音量到f、甚至fff的演奏技巧。练习十六分音符时手的动作要平稳,感受每个手指将力量转移另一个手指的感觉,可以在练习时运用贴键演奏的弹奏技巧。在整首乐曲中,整体的情况为旋律上行渐强,下行减弱的弹奏方式,从而更加表达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更加激烈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弹奏出线条式的起伏,产生明亮的音乐色彩。

2.音乐艺术化的演奏方式

在整首作品的演奏中,演奏者要对本首曲目背景进行了解,对作者写本首曲目的想法做一定的了解。在表达情景的过程,演奏者要将本曲的情景故事通过钢琴的方式讲给听众,在听众的感受中将当时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因此,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应该首先弄清楚曲目当时的背景,将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之中,才能够将曲目的原貌更加清晰、更加明确地表现出来,这样演奏出来的作品才会生动、形象;反之,让听众们感受到仿佛就如一杯白开水,没有任何味道,在他们听完之后没有任何感触颇深的地方。

3.音乐旋律中的情感表达

《革命练习曲》是肖邦较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因其恢弘的旋律一直为人们喜爱。这首辉煌的乐曲正是在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时期,由于肖邦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他将当时的民族情结与当时较为先进的音乐思想相结合,创作出了他最初的完全成熟的一批作品,而《革命练习曲》就是其中之一。肖邦是一个专心致志于钢琴的音乐家。他把自己的音乐天赋和强烈的个人感情注入钢琴之中,使他成为钢琴创作领域中最受欢迎的人,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此外,他成功地将练习曲与音乐艺术相结合,赋予了练习曲新的内涵,使音乐流派不再单一、乏味,充满叙事性。肖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无论是他对传统音乐的独创性,还是他深厚的爱国情操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的分析,以及在作品中的体验,希望能为演奏者和欣赏者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结语

肖邦《革命练习曲》是肖邦的钢琴练习曲代表之一,这首练习曲既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又突破了之前结构模式的机械化,把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想法融入到了作品之中,使练习曲的结构模式更加艺术化。肖邦的钢琴创作在全世界音乐创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因此,要仔细学习和探究肖邦创作的钢琴作品。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金顺福.肖邦练习曲的音乐与演奏风格研究——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例[J].音乐创作,2017(6):162-164.

[3]謝贝妮.版本与演奏问题研究——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的不同版本为例[D].上海音乐学院,2006.

[4]王梦瑶.肖邦练习曲OP.10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5]黄莹.悲愤与抗争显示生命的强韧——肖邦《“革命”练习曲》中的“炫技”研究[J].戏剧之家,2016(9):105-106.

作者简介:刘蕴浩,男,汉族,济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钢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