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本文选取了“谭卞之争”这一内容中关于“多媒体与音乐的关系,噪音与乐音,音乐中的好与不好”这三处争论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对音乐发展中的创新、音乐评论中的主客观因素做出解读,并总结了这一场辩论给笔者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谭卞之争;多媒体;噪音;主客观;辩论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卞祖善,1936年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其后一直从事指挥工作。他先后指挥了《红色娘子军》《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鱼美人》《林黛玉》《杨贵妃》等著名芭蕾舞剧。他先后赴美、英、俄罗斯(前苏联)、瑞士等国家指挥演出,他的指挥被予以高度评价。
谭盾,195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曲家、指挥家。1978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攻读指挥和作曲双专业。1979年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离骚》;1983年,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国际作曲大奖;1986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音乐艺术博士学位。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两人的个人简介我们大致可看出,他们都是从小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并潜心从事音乐表演艺术的杰出艺术家,在国内与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从个人经历和时代来看,谭盾先生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接受教育时已经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期与建国初期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社会大环境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并且在他的受教育过程中有过留学经历,在国外的学习与生活对他的创作一定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而卞祖善先生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中国还处于战争时期,即使在他毕业的60年代,我国正处于建国初期,政治刚刚稳定,经济极为落后,文化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环境中,加上他的教育经历中没有留过学。这些可能都是导致谭盾与卞祖善在创作与音乐审美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并在后期可能产生矛盾的重要客观因素。
二、谭卞之争
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国际双行线”在2001年10月做了一期音乐访谈节目,邀请了在音乐观点上持不同意见的卞祖善和谭盾录制,但据后期报道,谭盾似乎不知道卞祖善也会出席这一期的节目。在节目中,卞祖善对谭盾音乐作品提出不同意见,大多是反对的,认为谭盾的创作不是好听的音乐。10分钟后,谭盾起身做了简要阐述,并表示不愿意就此话题发表意见,随后便离开了现场。“谭卞之争”由此而来。
整个视频看下来,笔者认为,这是一场“没有争论的争论”,因为谭盾先生的退场,使得这次谈话变成了一个单向的音乐批评。但之所以会被大家称之为“争”,是因为在节目中,虽然谭盾先生没有为自己辩护,也没有评论卞祖善的音乐,但是从他的退场和他的创作,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和卞祖善先生在音乐创作和欣赏方面大相径庭,并且在谭盾先生退场后,现场观众所发表的评论几乎导向性地偏向谭盾先生。所以,这次谈话虽然最后只有一位嘉宾(卞祖善),但实际上也是一场争论,是一场关于古典音乐与当代音乐发展的争论。
围绕“谭卞之争”所展开的关于传统意义的音乐和当代音乐的讨论有如下几个方面:多媒体与音乐的关系,噪音与乐音,音乐中的好与不好,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理解。
三、多媒体音乐
在“国际双行线”这期节目中,卞祖善先生通过例举谭盾先生的创作《水乐》《鬼戏》说明这些是多媒体,并明确表示,多媒体和音乐没有丝毫关系。
在论证多媒体到底跟音乐是否有关系或者是什么样的关系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西方近代音乐史的发展过程(因为中国音乐史经历数千年,历时太久并且没有西方音乐史那样明确的阶段划分,故以西方音乐史的发展来举例):1750-1820具有严谨、规整结构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1790-1910强调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打破传统、多元化发展的20世纪音乐。音乐学家们在划分历时时期时,往往以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音乐特征和代表性的音乐家为依据。规范-自由-多元化,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期的音乐家们都在进行着一些探索与尝试,这些探索也并非无端,而是符合当时社会文化大背景的。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经典作品和代表作曲家。
从这个维度来看,多媒体未尝不是对当代音乐的一种新的探索。多媒体指的是多种媒体的综合,一般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21世纪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高科技社会,教学变成了多媒体教学,音乐会中的灯光与舞台也成了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对“音乐”也不能狭义的理解。设想一场没有灯光,没有舞台,演员没有化妆的音乐会,您会去欣赏吗? 那么,多媒体自然也就成了音乐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和音乐这个听觉艺术的关系在当下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
在节目中,几乎所有的发言观众在这一方面都赞成多媒体在音乐中的运用,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欣然接受了当代音乐的这种尝试。
四、乐音与噪音
关于噪音音乐,在20世纪出就已存在,這种音乐被称作未来主义音乐。但并未流传,在1918年消失而被其他音乐流派取代。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不被大众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不悦耳的音乐不能长久流传下去。当时的噪音音乐单纯地使用各种噪音,是一种纯听觉的形式,这并不能组成一段能被人们传唱的经典,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20世纪初,噪音音乐的存在,并且进行的尝试。
笔者认为,噪音与乐音是一个相对的且较为主观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个人在需要安静的时候,美妙的乐音都可以被他认为是噪音,但是,若将噪音加以合理利用,就可以转化为乐音。正如在节目中,卞祖善先生也说:“我不是一概的反对噪音,但这个运用,它应该是艺术化了的。”那么,谭盾先生的创作就可以看作是将一些噪音加以艺术化的运用。例如《纸乐》里撕纸的声音,加入了观念、配乐、动作、乐队等,就变成了乐音。故笔者认为,卞先生在噪音这方面的理论理解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卞先生与谭先生关于噪音的认识,在理论的高度上是可以达成一致的,只不过在现实中,他对谭盾先生的创作持否定态度。
五、音乐中的好于不好
在节目中,卞祖善先生阐述,他在听音乐时,不考虑诸如音乐获什么奖或是采取了什么方式等一些外在的因素,只考虑他在听时的感受,好就是好,不好听就是不好听。后面观众也就此提问,那么在音乐中,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评价音乐的好与不好,有很多因素,主要分成两大类:主观和客观。主观与客观也可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卞先生的评价体系里,主观因素占了绝对主导地位,他以他个人的审美去评价音乐,而不考虑这个音乐创作时的一个客观环境,这一点笔者认为有些片面。从哲学的角度讲,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内因和外因,内因虽然是主要原因,但是外因也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卞先生个人审美的产生与形成,同他的出身、成長、教育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的评价也必然是主观的。但是,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指挥艺术家,他的评论在艺术界自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而他的观点将会变成大众评价一个作品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公众影响力。因此,笔者认为,卞先生本着对普通大众负责的态度,不应该完全主观地判断一个作品的好于坏。
例如,卞先生在节目中说《卧虎藏龙》,并没有打动他,他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的一个过于简单的判断,很可能会影响到很多人对这个作品甚至是对这部电影的判断。当今社会,艺术作品如泉涌,我们在选择是否欣赏一个作品前,会先看一下诸如卞老师这样在乐界有着重要声望人士的评论。此时,他的一个完全主观的判断很可能就会成为我们抛弃这部作品的一个客观条件。
所以,笔者认为,在评论一部作品的好于坏时,不能只是单一的作主观评论,而应该把作品放到时代中去,结合历史、创作情感、作者经历等一系列因素去做出一个较为中正的评价。我们可以说,一部作品在某些方面如曲式结构、旋律等一些方面的不完善,但同时要肯定它的优点,我相信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有它独特的原因。正如约翰凯奇的《433”》,形式上很乏味,但是经过作曲家的解读,观众加以回味,可能就会有一些新的领悟,这可能也正是凯奇本人的创作灵感所在。同样,谭盾先生在演绎他的作品《水乐》前会做一番讲解,将作品的观念分享给观众,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这时,“坏”就会转变成“好”。
六、由“谭卞之争”所引发的启示
通过上文的分析,音乐中的大部分形式都具有历史性,大部分概念都是相对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笔者观看“谭卞之争”有两点启示:
(一)因为音乐中的主观词汇较多,所以,在作乐评的时候尽量避免将主观词汇说的过于极端化,例如,我觉得这个就是“好”,那个就是“不好”。应该在评论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思考,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分别给予客观的评价,引导大众去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
(二)在音乐的发展中,尽量不要产生思维定势,应该提倡音乐的百家争鸣和辩论,但是辩论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辩论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促进多元化音乐形式共同发展,鼓励音乐家们的创新与尝试去辩论,而不是为了把个人的好恶强加给别人或者是观众,为自己“拉票”而辩论。只有这样,更多的音乐评论和辩论才能搭建起一个包罗万象的音乐环境,让更多的音乐形式有展现自己的舞台,为大众所知。
至于,一个音乐是否应该宣扬或者淘汰,能否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代表作,这还是交由人民和历史去进行选择吧,时间会给出一个公正的答案。但无论怎样,正如20世纪的噪音音乐,约翰凯奇的《433》等创新的音乐形式,都应该被作为21世纪的一个音乐特征被记录下来,作为日后研究考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九华.西方音乐史[M].湖南文艺,2015(9).
[2]李西安,瞿小松,叶小钢,谭盾.现代音乐思潮对话录[J].人民音乐,1986(6).
[3]孙大尉.多元语境下的争鸣[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4]明言.有序纷争,各美其美——2002年度中国(大陆)音乐批评考察报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4).
作者简介:李晶(1989-),女,江苏南京人,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