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青龙还愿影戏的风俗仪式研究

时间:2024-05-20

王玥 张竹岩

【摘要】青龙满族自治县简称“青龙县”,位于我国冀东地区北部,隶属于秦皇岛市,所信仰的宗教为萨满教,这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之一,所尊奉的信仰为万物皆有灵,所以在当地多有祭祀酬神的风俗仪式。还愿影戏作为酬神还愿的媒介之一,在当地颇为流行。文章主要从还愿影戏的历史渊源、青龙还愿影戏的仪式过程以及“亮影”中的音乐形态三部分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冀东皮影戏;还愿影戏;风俗仪式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一、还愿影戏的历史渊源

“还愿影戏”又称“酬神戏”“愿戏”,顾名思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遇到某些困难的事情,像神灵或者祖先求助,如若达到目的之后都会请影匠唱几天影戏,以表诚意,以此还愿,由此得名。可以看出,还愿影戏的形成跟民间信仰密切相关。

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分为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两种。天地信仰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求雨、驱蝗、祭祀土地神等。祖先信仰的祭祀活动主要用于家庭中的各种人生礼仪。两种信仰的目的都是为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降福免灾。在长期历史过程中,这种民间信仰仪式已经慢慢成为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每当遇到天灾人祸、生疮患病等事,人们总会祈求神灵保佑。在祈祷时,担心神灵不肯施恩,往往会将酬谢一并报上,这就形成了许、还愿的风俗。这种风俗起于何时,目前笔者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还未找到答案,就《南史》记载:“吾启神,若负誓,还神十牛,今不得违誓,即杀十牛解神。”由此可知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有比较成熟的许、还愿形式。

皮影戏于宋代开始发展至成熟,明清时期逐步达到鼎盛,皮影戏本来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娱乐欣赏节目,流传至民间后, 被发扬光大。[1]据乾隆三十九年刻本《永平府志》“风俗”条,记载河北滦州正月民俗,“通街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由此可知,清代民俗活动中非常盛行演出皮影戏。因皮影方便携带,这种娱乐形式又最为老百姓喜爱,每逢岁时节令,或其他喜庆事情,为酬神还愿、祈福祭祀,都会演出皮影戏,还愿影戏也由此发展。据1937年铅印本《滦县志》云,影戏“于人家还愿或喜庆时用之,亦有岁时,乡村醵资开演,以资娱乐者。”可知,冀东地区的还愿影戏在解放前就已经发展成熟,并延续至今。

二、青龙还愿影戏的仪式过程

青龙还愿影戏讲究唱三天,第一天为“安神”,也叫“请神”。第二天为“正日子”,第三天为“送神”。还愿影戏一般都在晚上演出,因为人们认为神灵都会在晚上显灵,只有在正日子演出時,晌午会加演一段送福戏,称为“亮影”,在整个还愿影戏中最具有特色。青龙还愿影戏的演出形式主要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愿戏,整个还愿的仪式过程都是由表演艺人们来主导完成。笔者于2019年4月,曾到青龙县响水沟村杨某家进行了一次愿影演出的实地考察,杨某因不幸患上了风湿病,卧床不起,他家人便去附近庙中向神灵许愿,若实现,会以愿影酬谢。于是,达成心愿后便邀请影社来家中演出影戏。笔者将以此为例,来阐述整个还愿影戏的仪式过程。

(一)仪式程序安排

笔者以青龙县响水沟村杨某家还愿影戏为例,整理出还愿影戏演出的一般过程。

第一天“请神”。13:00—13:30搭神棚;13:30—13:40摆贡;14:00—15:10请神;18:30—21:00演出正本戏。

第二天“正日子”:11:10—11:25唱“亮影”;11:40—13:00午饭;18:30—21:00演出正本戏。第三天“送神”:18:30—21:00正本戏;21:00—21:10送神。

(二)过程阐释

1.请神

还愿的第一天东家会在戏台对面搭席棚,称为“神棚”,主要用来供奉神灵。神棚的位置一般位北朝南,与影戏台相对应。在桌上摆有盛有粮食的容器用来摆放神位和香火,同时还会摆放一些水果、肉、白酒等贡品。在晚上演出之前,艺人们到附近的庙里请神。青龙地区的百姓信仰万物之灵,一般庙里都供奉好多神,所以请神时没有固定的庙,都就近选择。请神之前,先写好需要请的神灵牌位,一般有诸佛总圣、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身位、南海圣佛、井泉之龙神。艺人们拿着这些牌位到庙里烧香供奉,之后敲锣打鼓的把供奉神灵的牌位和烧过的香带回东家中,插在神棚里,这样就算是把神灵请到了家中。傍晚六点半开始演出正本戏,演出剧目题材一般为忠孝节烈、儿女情长等。演出不需要把选定剧目的整个影卷都唱完,往往唱到晚上九点就会结束,避免影响紧邻休息。

2.正日子

还愿的第二天为“正日子”,即正式还愿的日子,东家会宴请亲戚好友前来坐席,到场的亲戚好友需给予礼金以表祝贺。在正晌午时,影匠们对着神棚内的牌位唱“亮影”。在唱之前艺人们先演奏一段器乐曲牌,也叫“打通”,主要以唢呐的音乐旋律为主。伴随着曲牌音乐操纵者把四值功曹、招财童子、利市仙官、天官大帝等代表神灵的人物景片依次摆放在影窗上赐福,分别代表吉祥、财富、福禄等。演出剧目为《天官赐福》,内容多为一些吉祥话。演唱完毕后,燃放炮竹,东家向供奉的神位磕头,赐福结束。“亮影”结束后,大家开始入席吃饭,饭后宾客们可自行安排。到了晚上,艺人们接着演出正本戏。

3.送神

第三天也是愿影演出最后一天,白天依旧不唱影,到了晚上开始演出正本戏。在晚上唱完正本戏之后,再加演一个“了愿”小段,操纵艺人在影窗上摆放观音菩萨影像,演员念道:“观音大士南海来,脚踩莲花朵朵开,今日了罢心头愿,永世千年不生灾”。演出结束,东家把供奉的牌位烧掉(民间称为“发掉”),以表把神灵送走,如此,“愿影”即为结束。

三、“亮影”中的音乐形态研究

在冀东地区的还愿影戏中,“亮影”最具有特色。“亮影”一般在正日子中午时演唱,因是在白天演出,所以被称为“亮影”。演出时间不长,演出剧目多为“天官赐福”等短篇戏。《天官赐福》又分大《天官赐福》和小《天官赐福》。大《天官赐福》演出时有唱有念白,小《天官赐福》演出只有念白没有唱。在青龙地区亮影通常演唱小《天官赐福》。艺人们在演出时,主要以念白的方式进行演唱,腔调跟平时的影戏腔调不同,类似于梆子腔,由一人主唱,众人帮腔的唱法。唱词内容多为一些吉祥话,例如“一门五福多吉庆,二意成祥乐满怀...”唱词为“七字赋”格式,即七言韵文,在影卷中比较常见,例如:“三阳开泰从今日,四季平安大发财”。句法整齐,容易上口,适用于各类行当角色和多种板眼的演唱。唱词上、下句呼应,如:“五福临门添吉庆,六合同春喜满怀”上句是仄韵,下句是平韵,其为正辙,演唱时可以放长韵,听起来流畅顺耳。

“亮影”演出所使用的乐器较简单,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鼓、小镲、小锣为伴奏乐器一起演奏。在正式演出前,艺人们往往先“打通”。演奏曲牌一般为流水调,又称“溜溜调”,其曲牌和谐婉转,轻快流美。随着时代变化,艺人们可根据一些民歌或时下一些流行歌曲,改编创新一些曲牌,运用到表演中,契合人们的审美(如下谱例)。

这个曲牌正是艺人们在流行歌曲“说句心里话”的基础上改编过来的。伴奏音乐为F大调,节奏4/4拍,旋律曲调柔和委婉,代表着美好寓意。之后旋律转为2/4拍(如下谱例)。

曲调类似于“运动员进行曲”改编,鼓跟小镲跟随主旋律即兴敲打,旋律欢快,烘托气氛,为之后亮影演出做铺垫。演出过程中的间奏,以及结束后的伴奏,都是运用同一曲牌演奏,较为统一。[2]

在整个“亮影”演出中,即兴因素较多,这也是皮影艺术的特色之处。艺人们在演出时可根据所演奏曲牌任意加花或创新,只要在相应的节奏里,就可以即兴发挥。在演唱时,也可根据还愿原由,唱一些符合语境的吉祥语。还愿影戏中的音乐元素较为“简单”,主要是对仪式过程以及表达内容存在强烈的功能依附。

四、结语

皮影戏是一个古老的影戏剧种,历史悠久,流布范围广。[3]青龙还愿影戏作为酬神还愿的媒介之一,在当地颇为流行,因其表演内容风趣幽默,具有当地民俗特色,所以这种酬神的娱乐形式很受人们欢迎。目前,青龙县还愿影戏的演出形式主要是以个人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愿戏。从青龙县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该县属于革命老区,由于腹地山区较多,交通不便,所以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少。就目前的发展来看,青龙地区有着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因此还愿影戏在当地尤其是农村会持续存在。但由于现代经济发展较快,这种民俗活动将会受到影响,作为后人,应该积极对此加以保护。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把获得的一手资料真实客观的记录下来,由于笔者精力、知识有限,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为這一优秀艺术形式的延续作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芳.灵宝道情皮影乐器艺术的传承与保护[J].当代音乐,2016(7).

[2]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武淑红.山西皮影戏的民俗功能[J].当代音乐,2017(11).

作者简介:王玥,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传统音乐理论方向;硕士生;张竹岩,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