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本文就古琴学习过程中对生活美学的培养进行阐述。先整体阐述了古琴学习与生活之美的关系,进一步由古琴本身所含纳的古琴指法、古琴琴曲意韵和古琴琴曲意境对生活之美的观照深入阐述古琴学习对生活之美的培养,进而从美学角度探讨生活美学在人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为了实现拥有审美的人生,古琴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和文化的载体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阐释。
【关键词】古琴学习;生活美学;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的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这样的一类群体,就是匠人。那么,我们经常讲到匠人精神,其实,除了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代表性作品以及能够打动我们的作品之外,我们可能从他们身上汲取更多的是他們的那种一身静气,这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所急缺且渴求得到的。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以及不断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以古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也在蓬勃发展。而古琴学习不仅体现于古琴琴曲以及技法的学习,对于生活美学的培养则体现的更为重要。
一、古琴学习观照生活之美
古琴又称七弦琴、瑶琴,琴作为一种乐器,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创制之后,历代圣人继承改进并将其发扬光大。相传伏羲琴有五弦、二十弦,神农氏琴有五弦,舜琴五弦,禹夏承舜制,周代则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此后,琴皆七弦,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弹奏、指法体系。在古琴学习过程中,不仅让我们体会到琴之作为乐器所体现的技艺之美,同时古琴更观照了我们生活日常之美。
(一)古琴学习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之美
从教学角度而言,在古琴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双眸中更增添了一份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音乐教育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进行弦歌不辍,礼乐教化的风气,并在此中形成了乐教。《论语·泰伯》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而《论语·八佾》中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从中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于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同时体现了音乐在艺术范畴所彰显的美以及道德范畴所彰显的善。而古琴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承担了音乐教育的使命。《史记·孔子世家》曾记“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孔子困于陈蔡之野而讲诵弦歌不衰”,由此可体现以古琴为代表的乐教对孔子及其学生都非常重要。而由古琴所传达的思想对生活美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论》“故乐者,中和之纪也”均体现了中与和是孔门对乐所要求的美的途径。在《论语·先进》中的曾点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洒脱自在的观点得到了“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高度评价。因为正是曾点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体现了古琴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正是孔老夫子在不断的弦歌教化中成就了曾点那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不关心的满足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美的形式浸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古琴学习,我们感知着为人生而艺术的境界,把生活日常以琴音传达,是对自己存在的觉知,同时挖掘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
(二)古琴学习成就生活中的美感
从美学角度而言,琴棋书画诗酒花之首即为琴,而古代君子讲究“左琴右书”,由琴而衍生出的雅致催发了人们对生活、对有情趣的人生的追求,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叶朗先生的《美学原理》曾言:”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是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氛围给人的美感。这种生活氛围,是精神的氛围,文化的氛围,审美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如玫瑰园中的芳香,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而且往往沁入你的心灵最深处......”而古琴在中国民族美学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被传为千古美谈,体现了琴声及心声,抚琴觅知音的大雅;竹林七贤阮籍《酒狂》一曲以抒己志,体现了阮籍借酒消愁、以琴寄怀的不得志之佯狂之态;嵇康临刑前的《广陵散》惊天地,泣鬼神,以一琴曲成就其风神气度和对人格完美的追求,成为千古绝响;陶渊明弹无弦琴乐以明志,志趣高雅,超凡脱俗;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成就了和卓文君的爱情佳话,流传至今。这些历史上的古琴轶事不胜枚举,琴在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经》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一语道破古琴在生活中的社交功能;“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出自大文豪苏东坡的《行香子·自述》,体现了琴亦成为古代文人向往的生活之美;白居易的“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体现了古琴成为文人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琴是中国文人生活的象征,它的存在增强了书斋的气氛。同时,琴又是一件别致的饰物。它那优雅、修长的形状令人赏心悦目;深色的漆面、迷人的光泽与它周围古朴的环境相映成趣。古琴悠远的历史,昭示着古代圣贤们的智慧。因此,古琴成就了生活的美感。
(三)古琴学习涵容生活之美
从哲学角度而言,古琴的思想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古琴从结构上仿天法地,弹奏指法也讲究天地人三类音色,古琴作为古人修身养性的乐器,不断地追求在音乐中抒发个人情感,调节过激情绪。通过音乐的力量,我们着圣人先哲的智慧,由技体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乐行而志清”即使如此。情绪的自相鼓荡是无止境的,而音乐所产生的作用便是人类以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人格,达到融合的状态。这即是古琴所孕育的哲学内涵,通过打通人的心灵与天地的沟通,实现在现世中与自己的和解,达到人格的完满和生活的融洽。因此,通过古琴教化可以涵容生活之美。
二、古琴与生活的交融
古琴与生活的交融成就了人们的审美体验。无论从古琴的技法,还是琴曲的意韵,以至琴曲的意境,都能从我们的生活日常中寻到它的影子。因此,琴并非远在庙堂之上以备瞻仰,而是集中展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之美。在古琴学习过程中,观察和热爱生活成为学琴的重要的元素。
(一)古琴指法之美取法自然,见诸于生活
从琴曲指法技艺角度而言,在古琴教学中,指法需要通过专心掌握从而实现正确触弦。为了实现正确的指法,手势之美是古人不断研习并师法自然而形成具有高度美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明代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在附录著有万峰阁指法图解,例如右手食指抹弦势,象征为“风惊鹤舞”,图解“食指抹弦势也。食指微曲中节,直其末节以入弦……五指高下玲珑,飘然若羽,宛如鹤翅之初张,有临风鼓舞之态,故其名自不谬”,进而有孤鹜惊秋势、螳螂捕蝉势等诸多手势,皆以天地自然之物法之。比如《流水》弹奏中大量的滚拂使得双手协作有如双鸾对舞之高妙飘逸的美感。弹奏者身上流动着的气息与琴曲浑然一体。由此可见,我们以琴为载体,进而在掌握弹琴技艺过程中需要对生活、自然有充足的观察和学习,取法于自然,见诸于生活。
(二)古琴意韻升华生活之美的境界
从琴曲意韵美感角度而言,琴曲的意韵使得我们在听琴过程中能够有直击心灵、养心之感,通过弹奏者对琴曲的阐释,将琴曲中所带有的气息流以苍古、深邃之音体现,能给人由雪回春之高逸之感。在《溪山琴况》中,“澹”况曾有语曰:“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清泉白石,皓月疏风,翛翛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祛邪而存正,黜俗而归雅,舍媚而还淳……” “澹”作为古琴的意韵之一,能让人有“吾爱此情,不絿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的同天地万物共美的情感。 古琴独有的音量和音色使人更有可能回归到一种日常交谈中的随意状态,或是和二三知己小聚,或者是独坐静对——一个人弹琴时,似乎也是通过琴曲和自己的内心交谈。换句话说,古琴更有可能接近“说话”“交谈”而非“唱歌”“表演”。从这一点来看,相比其他大多数乐器而言,古琴在表象个人气质方面更容易达到真切自然。同时,古琴自古就以“娱己不娱人”的特点作为文人雅士独特的情感载体,同一个琴曲有着不同琴家演绎诠释的版本,以表达个人心中的审美价值。因此,古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增添了一份让人“心远地自偏”的恬淡之美,升华了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
(三)古琴的意境之美扩充了生活的容量
从琴曲意境境界角度而言,弹奏的琴曲中是有气息流动的,古人认为,天地间的阴阳流转与音律相通,天地之气的流转变化也有其相对固定的时段,高明之士会很敏感地把握这种流转变化在时间上的微小征候,把握在乐曲气息的流动变化中自然显示出的节奏时值,这种节奏时值不同于固定的节拍,而是如同人的呼吸长度,会随着人内心情绪的变化而有细微自然的变化,因此既有定又无定。说到底,音乐是个人气质的外显,与其说我们在欣赏一首乐曲,不如说我们是在欣赏一个人。人的气质通过音乐而成为了审美对象,便有“听其音而知其人”之语。在《世说新语》中有一段对嵇康的描述,嵇康身长八尺七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嵇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男子,但是让我们真正能记住他的并非是史书上对他相貌的描述,而是嵇康临刑东市前神气不变,索琴弹之,一曲《广陵散》而名垂千古,展现了嵇康对世间邪恶与强暴的蔑视以及对人格的完美追求。嵇康的精神气质早已远远超越了那个琐碎而平庸的世俗世界,真正展示了他那爽朗清举的精神气质,其美学意味或许就在于这种旷远超绝的人生态度,使一切胆怯、凶残都显得苍白而卑俗。弹琴丰富了精神世界,也在现实生活中慰藉了人们的身、心、灵。由此,在琴声书卷中的人的精神气质也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有语谓“有一种安闲自如之景象,尽是潇洒不群之天趣”,倘若这种旷远的精神气质能够在指下弦上充分表现出来的话,那一定是非常美妙的。由此可以看出,古琴的意境之美扩充了生活的容量,拓展了生命的深度。
三、生活美学因古琴而丰盈
美育是熏陶、感发(中国古人所说的“兴”“兴发”“感兴”),使人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进到自由境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快、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因为审美是超越功利的。而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美育培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培育美好、善良、高尚灵魂最好的养料。
(一)古琴在生活中所起到的美育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当代生活的节奏和效率都日益提高,人们在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对事物需求更偏功利化、实用化、便捷化。生活中是急匆匆的脚步,不断的电话声,如温室一样的办公楼消磨了四季变化对人的感受,高速运转的生活俨然失去了生活中应有的美学元素。因此,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不断浮出水面,浮躁的人心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蔓延,吞噬着人们本该拥有的生活滋味。美感的一个特性是无功利性,也就是说,审美活动与实用功利是拉开距离的。事实上,实用的、功利的眼光往往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审美的眼光由于超越了实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这个无功利性相联系,美感的愉悦主要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二)自然美见诸于古琴,体现于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自然美在美学史上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任何美(审美意象)都是“呈于吾心”同时又“见于外物”。自然风景之所以能使人感兴,“有情有味,历久弥新”,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所谓“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溪山琴况》二十四况中以自然风景对古琴所作的比喻不胜枚举。“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和况);“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清况);“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古况);“清泉白石,皓月疏风……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澹况);“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沸,石涧流寒”(迟况)……由古琴音乐所引领而出的世界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这也是古琴弹奏中经常提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为人生而艺术
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仅需要认识美,更需要体验美,把美留住,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心目之所及”,这是体验的最原始的含义,就是当下的、直接的感兴,就是“现在”。美感就是如此,美感是“现在”。正是由于时间总是超出自身的,人才能超出自身而融身于世界。也正因为这样,人生才有了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不致成为过眼云烟。涨潮说:“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冬风如姜芥。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这些很平常的东西,有了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胸,都会给你一种乐趣,一种慰藉。所以,人作为人,不能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生活,不能只是辛勤地创造生活,还应该充分享有生活。有了审美的心胸和审美的眼光,那么你就能在很平常、很普通的生活中发现美。对于古琴而言,天地自然的磅礴元氣深深震撼着琴人的内心,观者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便在指下奔涌出了天地的万千气象。
综上所述,在古琴学习过程中,不断增进对生活美学的培养,同时在生活美学的培养过程中反哺滋养了琴人的身心。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器作为其本质,文化作为其载体,美学作为其内涵,我们不仅仅从中汲取了音乐的滋养,文化的熏陶,美感的体验,更应该把古琴当作一把进入大千世界的钥匙,由此开启审美生活的模式,积累手上的功夫,品味琴曲意韵,进而延展到生活中无处不有节奏,无处不有智慧的审美心灵。这才是古琴学习对生活美学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徐上瀛.溪山琴况[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边江红.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3.
[4宗白华,王古鲁,译.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朱长文.琴史[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7]R.H.Van Gulik,(2013),“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An Essay o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a.
作者简介:李阳(1991—),女,汉族,河北霸州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在读硕士,幽蘭琴室创办运营人,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古琴传承与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