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铭
【摘要】协奏曲从字面意思来看是由诸多乐器一同演奏的曲子,最早是指意大利的一种声乐体裁。大约1750年开始指一个或多个乐器与管弦乐队共同演奏的器乐套曲,协奏曲逐渐流行开来,交响乐紧跟其后,这不但没有阻止协奏曲的发展,而且使得正在成长中的它逐渐展露出清晰的面貌。莫扎特的才华和想象力在协奏曲这种形式中找到了永不枯竭的源泉。许多资料表明,现代协奏曲的基本形式正是莫扎特建立的。
【关键词】莫扎特;《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清澈而又单纯
《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4/4拍,奏鸣曲式。大提琴第一个进入并持续拉奏同音三连音的伴奏音型,接着小提琴细腻地拉出动人的主旋律声部,还时不时的可以听到低音提琴“小心”的拨音。这一部分曲调温暖明朗,仿佛带我们来到了1756年1月27日,萨尔茨堡的天空正下着皑皑白雪,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在家人们的陪伴下带着嘹亮的哭声诞生了。从出生就听姐姐练琴的莫扎特3岁就开始弹琴,并“扬言”要寻找和谐的音符,于是父亲带着儿子出去旅行,参加各种演出音乐会,受到了维也纳女皇的喜爱和无比的荣誉。
此时铜管乐器突然出现,但小提琴仍然是主旋律,铜管的演奏无不在悠扬的小提琴音色上增添了几分雄壮。小提琴的主旋律表面听来华丽优美,但仔细一听,不自觉地眉头会微微一皱,暗暗地忧伤,不很容易被人发现。少年莫扎特跟随父亲常年奔波于宫廷之中,他们在音乐创作上的收获远远大于物质的匮乏,而且很值得高兴的是在旅行途中莫扎特结识了许多朋友。然而,欢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听众很快就厌烦了每到一处都备受欢迎的莫扎特。这时铜管“叹息”般的旋律突然插入,恰到好处,那个时代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富有与开明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贵族阶层对音乐的喜好是一种相当自由的享受。然而音乐家的处境充其量为“仆人”:关在屋中只为贵族阶层的工作(艺术创作)而活。
属音上的分解音先由弦乐弹奏一小节,加上钢琴无缝衔接的模仿,进行曲的旋律逐渐完美过渡到钢琴独奏。钢琴独奏的旋律和乐曲开始时弦乐的旋律一模一样,不要小看仅仅一架钢琴,同多人拉奏的弦乐相比,它丝毫不显吝啬,左手是分解式柱式和弦,仅右手弹奏主旋律,简单的音符间流露出的气息同样令人温暖无比。莫扎特将音乐写的如此美好,我似乎能听到音乐的更深层次是他内心的呼唤,他多么希望他有朝一日也能得到像他的音乐一样的感动与温暖。然后弦乐慢慢地加入进来,并在此调上奏出小进行曲般的旋律,接着钢琴继续走简单而又深情的路线,逐渐移到属调上。在稍事的终止之后,突然进入同主音g小调。小调本身就给人以暗淡的效果,再加上小号柔和的音色,此处听来竟有一丝丝揪心,心里说不出来的紧绷感。莫扎特使旋律达到了近乎古典的完美,但把这种美送给并不关心美的人,于是人情味不见了,人类不再沟通,不再友好,这就是现实世界的冷酷。
二、巧妙而又曲折
第二乐章为三部曲式,F大调,2/2拍,速度一直是中速,且旋律难度不大,技巧性也很小。小提琴先奏出一段美好的旋律,接着以递进形式逐渐加入其他弦乐当作伴奏声部,大提琴拨弦奏出的低沉琶音音响效果虽然不大但音色丰富迷人。童年时代的莫扎特拥有自由,因为他可以到处旅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供世人欣赏,而现在作为“仆人”他感到快要窒息,只能关在象牙塔里为创作而活,得不到任何满足。莫扎特的意大利之行很令他失望,父亲同样不满意,因为他并没有为儿子谋到想要的职位。莫扎特的失落情绪无不体现在这低沉的大提琴伴奏音效上,那突然转入的小调更是表达了他内心不容压抑的忧郁感。终于暂时的黎明来了,慕尼黑皇宫突然邀请莫扎特写一部喜歌剧,首演之后立马受到了大众的赞赏,于是他开始喜欢上这个城市,并对未来的美好生活重新充满憧憬。但是,同样不幸的是他仍然没有得到任何职位与荣誉,返回家乡的他不再奢望外面的生活了。
第二部分是钢琴在F大调上的独奏,钢琴有连有断、又连中带断、似断非断,乐队也不再是简单的伴奏者,而是合作者。莫扎特不断创新旋律,旋律听来仿佛与上一段一样,但仔细一听并不一样,这无不表现出他的技巧一流,充分显示了他的音乐才华,而协奏曲这种音乐体裁也在不断的成长之中。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曾说到:“我现在已经开始教学生了,希望能改善生活。但它与我的才能,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您知道的,我完完全全沉溺在音乐中,我喜欢琢磨音乐,研究音乐。可现在这种教课生涯,即使有自由时间大多也是用来恢复体力,而不是创作音乐。我向您保证,如果我有机会写一部歌剧,我毫不担心自己的能力!我能克服所有困难。”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莫扎特对自己才华的肯定与年少的“狂妄”。音乐中有好多次是钢琴轻轻的弹奏,很轻很轻,生怕打扰到别人一样,然后声音逐渐扩大至整个乐队。于是熟悉的旋律再次出现,音乐中主旋律出现了很多次,就像莫扎特的年少士气在内心冲出了无数次,每次都是以那么温柔的方式出现,渴望得到满足与欣赏,但每次都受到冷眼,不得不渐渐收回,他的内心世界正通过他的笔尖悄悄地改头换面了。
第三部分更多的音乐元素被引入,此时音乐是降A大调,一直作同音三连音重复的低音提琴也换了重复音,铜管乐器虽一直充当配角,但是一旦缺少这个角色那这个作品就是不圆满的。这里就出现了有“女高音”之称的管类乐器模仿钢琴的旋律,但不同的音色终究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拥有极强表现力的单簧管此时就像莫扎特中意的心上人——康斯坦斯,与他心有灵犀,心灵之间发生了碰撞;音色软丽抒情的单簧管更像是他自己。
三、荡漾着的激情
充满活力的快板,2/4拍,回旋曲式,速度明显加快,回到最初调性。这一乐章朝气蓬勃,以小提琴提问管类乐器回答的形式开始,旋律欢快而又跳跃,经过一个简短的华彩乐段后语气突然变强。接着钢琴出现了,它的旋律就是刚才小提琴与管乐对话的旋律,于是又回到对话时间,对话又演变为了二重唱,旋律更显欢快激昂。钢琴开始快速地上下行音阶弹奏,然后是乐队,然后又是钢琴,它们流动着相互呼应,彼此你应我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主旋律被不断加花变形,更显出莫扎特作曲技术的高超,独奏的钢琴通过各种表现手段烘托出最后的也是最开始的主题。这一部分钢琴一直在做快速的音阶流动和琶音等,但从中似乎还能听出有主题的核心所在,最后结束在所有乐器的强大合奏音响上。
温柔喜悦的协奏曲就像莫扎特本人的性格。1787年,莫扎特的生命还剩下最后四年,这是他最艰难的日子,也是他的创作巅峰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痛苦不曾离开,但创作灵感犹如源泉不断涌出。他把最后的力气献给了《安魂曲》,才华还未被享用就离开了人世,生活那么美好可是不属于他,前景那么灿烂也不属于他,没有人能夠改变命运,而这就是莫扎特的命运。纪德曾在日记里描写道:“莫扎特音乐的欢乐近似于宁静安详通向最纯洁的灵性。只因为他的心里除了音乐别无他物。他的欢乐充满了宁静安详,他的乐句流露平静的思想。”
非常喜欢美国作家对莫扎特这样的评价:‘如果人类存在的意义遭遇质疑,莫扎特留给我们的东西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最有意义的造物之一,也许也是我们最终得以存续的微渺希望。”
参考文献
[1]Michel Parouty.张荣.莫扎特·乐神的爱子(第一版)[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罗宾斯·兰登.石晰颋.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第一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