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草原放歌

时间:2024-05-20

欧阳梦婷

【摘要】本文就苏少版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一课,从教前设想、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旨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嘎达梅林;课堂教学;音乐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獻标识码】A

一、教前设想

《嘎达梅林》这首歌曲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二声部歌曲,考虑到区级展示课开课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用原版二声部做二声部教学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所以笔者将二声部做了一些改编,简化了原来的二声部。

《嘎达梅林》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这堂课里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准确地唱出歌曲《嘎达梅林》,所以这堂课的导入、歌曲分析、重难点的解决、舞蹈等环节都应该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服务,环环相扣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

在歌唱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通过欣赏、对比聆听、分析音乐要素等方法,以短调歌曲《嘎达梅林》、长调歌曲《富饶辽阔的阿拉善》为例,学生能对比总结蒙古族长调、短调的特点。

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课堂上通过对蒙古族音乐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并喜爱蒙古族音乐。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课前播放:《嘎达梅林》电影中演唱的歌曲《嘎达梅林》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嘎达梅林》的高声部旋律有初步的感知,降低新课学唱的难度。

(二)导入新课

1.看“呼麦”表演的视频,思考:

(1)这是哪个民族?(蒙古族)。

(设计意图)引入到蒙古族音乐的学习。

(2)这种演唱艺术叫什么?(呼麦)

(设计意图)由呼麦引入到对蒙古族歌曲的学习,同时,对蒙古族呼麦多声部的介绍也是为后面的二声部练声做铺垫。

2.让学生用“啊”哼唱,体会两声部的感觉。

练习一:

练习二:

(设计意图)在体会两声部的同时达到练声的效果;哼唱的两声部旋律为《嘎达梅林》两声部教学难点。

(三)新授课

1.简单介绍歌曲《嘎达梅林》以及其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的背景文化有所了解,便于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第一声部教学:

(1)听高声部演唱音频,思考乐句划分。

(2)PPT呈示上下句的旋律线,学生回答旋律线特点以及上下句的联系。

(3)教师视唱高声部旋律。

(4)学生视唱乐谱,教师纠正出现的问题。

(5)跟着范唱小声歌词。唱的过程中体会歌曲节奏特点。

(6)跟伴奏唱词,引导学生关注短调歌曲的词曲对位。

(设计意图)分声部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个步骤环环相扣,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歌曲聆听———思考乐句划分———找出上下句———上下句旋律特点———视唱旋律———唱词,思考节奏特点———词曲对位特点。

3.舞蹈:学生在《嘎达梅林》音乐下舞蹈。

(设计意图)在舞蹈中再次巩固第一声部旋律。

4.第二声部教学:

(1)PPT呈示第二声部乐谱,问:这是我们学的什么调式音阶?教师视唱。

(2)学生跟琴视唱乐谱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问题。

(3)跟伴奏演唱。

(设计意图)用五声音阶做第二声部的旋律,巩固对五声音阶的了解。

5.二声部合唱。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二声部。

6.长调学习:

(1)问:第一声部是以一字一音一拍为主的短调,第二声部声多字少,大家猜猜是什么调?(长调)

(2)介绍歌曲《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并欣赏歌曲,介绍上波音、倚音。思考:与短调相比,节奏、旋律、演唱特点有什么不同?

(3)以连线的方式总结长调与短调特点,并听两段音频,分辨长调、短调。

(设计意图)引入蒙古族长调的欣赏,跟短调做对比学习,并用两段音频及时检测,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掌握蒙古民歌中长、短调的特点,并且能够分辨长、短调歌曲。在合唱中,有些班级两个声部合得很好,有些班级音准把握的不是太好,容易被另一个声部带跑,这就需要再多花点时间分声部练习。

三、教学反思

(1)课前播放《嘎达梅林》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歌曲的主旋律有初步的印象,降低了歌曲学习的难度,这点通过课堂反馈很有效果。

(2)导入部分。笔者先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和学生有一个初次的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二步,让学生欣赏一段“呼麦”视频,思考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导入到蒙古族),这种演唱艺术叫什么?(呼麦),再通过呼麦的两声部引入到两声部练声,衔接比较自然。后面笔者通过“同学们集体的力量唱出了二声部”这个点与“蒙古族人民通过集体的力量与封建王爷抗争取得了胜利”相融合,自然而然,像讲故事一样介绍了嘎达梅林的背景,引出了课题。

(3)新授课部分。先教唱第一声部,在学唱过程中分析歌曲,了解短调的特点、五声调式等。学完第一声部,为歌曲加上蒙古舞动作演唱,在舞蹈中巩固主旋律,同时活跃课堂氛围。第二步,进入第二声部教学,第二声部旋律为五声调式音阶,难点地方作为练声旋律练习过,学生掌握得相对要快些。第三步,合唱教学。最后欣赏长调歌曲《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用连线题的方式对比总结蒙古族长调、短调的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中,笔者非常注重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包括过渡语都仔细地斟酌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学习进度的快慢、硬件设备的使用等因素,使得教学过程中存在临场性和可变性,这样教学设计和先前设想的效果会有一些不同。在这其中也看到了这堂课以及自己的不足。

在首次聆听歌曲《嘎达梅林》的时候设问多了,既要求学生思考乐句划分又要学生边聆听边用手画旋律线,学生会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哪边,最好是一次设一问,目标性更明确。

上课中发现学生首次听完《嘎达梅林》后都很茫然,回答不出来乐句,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划分乐句。应该在让他们听歌曲思考乐句划分之前问他们会不会划分乐句,把划分乐句的方法教给他们再听,听完再回答,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唱谱中,笔者把附点节奏作为一个难点,单独带学生打节奏学习,但是没有单独把有附点节奏的谱子练一练,只是用方框标注出来,提示学生这几个附点节奏要唱准。在备课中又注意到这一点,实际上课中,看学生差不多能唱出来就没有单独练了,但其实是有必要的,肯定有些同学是没有完全掌握。

总之,这堂课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这提醒着我们,优秀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多次实践,不断完善;一堂好的音乐课也要经过不断的打磨改进。作为一线音乐教师,要注重课堂反馈,不断反思,提升自我,优化课堂。

参考文献

[1]庄曜,戴海云.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6).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