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之风的体现,其能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民族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高的教学价值。本文将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达到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仅体现了我国多元化的民族特征,而且彰显了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之风。但是,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音乐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年轻态下,缺乏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和与我国国情相符的音乐教育制度,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限制。事实上,音乐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价值观的教学科目,其对提升当代学生的审美水平,推广我国民族文化特色具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因此,民族音乐教师应加强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力度,打破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现行的守旧的教育理念及行为,不断提高现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行为,以此提升我国当代学生的人格水平及素养。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价值
音乐教育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平台,其也是我国美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效的音乐教学活动,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水平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非常高的教学价值。民族音乐因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展现出多元化的音乐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反之,不同的民族音乐种类会呈现出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审美观念、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学习该类型的民族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该民族文化,丰富学生对不同民族的认识,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各类音乐的审美能力。总之,开展有效的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情感抒发方式,还可以加深其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民族观念和中国传统美德。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其是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细致化、综合化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促使音乐教育逐渐细致分化为民族音乐教育和非民族音乐教育等不同类型,要求现代民族音乐教育者必须对民族音乐教育这种情感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学习民族音乐中的表达方式、民族文化因素和民族音乐素养时的情感把握予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民族音乐本身具独特性,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力量。
情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其不会受到人的智商高低、认识范围的宽窄影响,其是一种特殊的感知型教育。通过情感的渲染,让人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不断地感染、升华、净化人的内心,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情感教学开展的主要平台,其通过情感教学活动,运用音乐这种特殊的情感宣泄手段,让学生从声音中接收到更丰富的文化概念,体会到更丰富的文化精神。在不断的感染和净化中,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文化素养受到极大丰富,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为我国文化事业注入新的血液。
二、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时代不断发展下,民族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虽极大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元素,但也给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正确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限制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基于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基本国情,对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动力
在时尚潮流的影响下,音乐的展现形式日新月异的更迭,给当代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同时,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变高,在兴趣偏好下,更喜欢自由奔放的流行音乐。并且,网络环境的快速转换,使现代学生的关注点停留在那些“新东西”,上,学生更喜欢追求新颖多变。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时,那些新颖的、变化多端的流行性音乐、爵士乐更受到学生的偏好,相对于传统古板的民族音乐而言,它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较低,缺乏学习民族音乐的动力。其次,现代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正确的认识,给民族音乐贴上了“陈旧”“老套”“古板”等标签,一听到民族音乐就兴趣缺乏,没有真正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长此以往,就更缺乏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动力了。
(二)现代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较为古板
在我国现代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民族音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习惯沿用以往的讲解形式(先讲解、后欣赏),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吸引学生,满足不了学生日新月异的教学需求和多元化的追求。甚至有部分民族音乐教师将民族音乐自身定位為“古典”“高端”“大气”,与流行音乐那种“低俗”的东西应区别开来。使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玷污”了民族音乐,一味地通过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传授民族音乐文化。这种呆板的教育方式、老套的教育方法大大打消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大环境因素使得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
受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音乐学科在我国许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直处于副科状态(除了以音乐主科的专业性学生),很多大学学生的音乐学习甚至不计入学生的学分考核体系中。这样,不少学生从意识上认为民族音乐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学科,缺乏对民族音乐的重视意识。同时,受其他学科学习压力的影响,不少学生将学习精力放在专业学科上,认为民族音乐学科只要按时打卡就好。而以音乐为主科的专科学生,受我国全日制教学制度的影响,为了在学校修满140个专业课学分,过于注重对民族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在这种学分制度下,学生容易对民族音乐学习产生疲倦,使很多学生修满学分而没有从内心接受、喜爱民族音乐,没有真正重视和喜爱民族音乐。
三、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教师应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力度,基于我国教育国情和新时代教学需求,提出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彰显民族音乐的魅力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事实上,相对于流行音乐而言,民族音乐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应积极收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民族音乐课堂元素,以不同民族的个性点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从未知的民族特征来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民族音乐湖南花鼓戏时,可以以湖南美食臭豆腐为切入点,告知学生,湖南不仅有臭豆腐,还有出名的花鼓戏,知名主持人汪涵更是多次在节目主持中演唱过花鼓戏名曲《刘海砍樵》。这样的课堂切入方式,不仅以湖南特色美食为切入点,而且聊及了学生感兴趣的明星,进而将学生的关注点切入到民族音乐花鼓戏上。这种从学生的兴趣点展开的教学活动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慢慢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激发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教师的综合能力
为了解决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中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掌握更多的教学方式,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活动,一以此提高民族音乐教育的吸引力。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设备构建教学情境,通过自身的实际展示让学生切身感受和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这种轻讲解、重吸收的创新式课堂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际展示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及深厚的演唱功底,这样才能无误地向学生展示出民族音乐的特性,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民族音乐。另外,虽然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化,但是都比较注重旋律的边线型,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音乐的形散神不散。这对教师的音乐旋律掌控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音乐教师必须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等形式要素具有非常高的分辨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种音乐表现手段,能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表演丝竹、古筝等民族乐器,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积极组织各种民族音乐实践活动
只说不做,嘴把式。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对民族音乐提起强烈的学习欲望。民族音乐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各种民族音乐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如,在学校内部组织民族音乐汇演活动、民族音乐知识竞赛、民族乐器展示等活动,或者在社会中的博览馆开展民族音乐知识参观活动,或者直接去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当地民族音乐知识,掌握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激情。这些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环境,让学生身处一个愉悦的民族音乐学习环境。学生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慢慢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不仅在无形之中认识到各种民族音乐知识,还能提高学生掌握民族音乐表演技巧的能力,实现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高的教学价值。因此,民族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力度,强化自身的民族音乐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彰显民族音乐的魅力。组织各种各样的民族音乐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目的,实现当代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批审美价值高、文化素养高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36-44,4.
[2]米卓.浅谈普通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J].音乐天地,2009(2):7-8.
[3]刘艺华.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以民族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4):163-167.
[4]裴海青.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研究[J].黄河之声,2017(16):30-31.
作者简介:袁冬梅(1972—),女,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199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学、音乐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