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徐凡清
【摘要】许多现代作曲家都选用古典诗词为创作背景来进行音乐创作,筝乐作品也不例外,新作品的出现为筝曲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本文以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的筝乐作品《长相思》为例,从乐府诗的文学意境与诗意表达的分析为出发点,结合筝曲《长相思》的音乐材料与文学表达之间的构建,去探究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用更深层次的体验来诠释音乐,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乐府诗《长相思》;筝曲《长相思》;融合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乐府诗《长相思》的诗意解读
(一)“长相思”的产生
“相思”是人类情感中体现爱情深度的一种表达方式。“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作为乐府古题, 诗意含蓄飘逸。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极尽描述,在汉乐府诗歌中的《长相思》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类作品,影响有两千年之久。
(二)《长相思》的诗意解读
李白创作的乐府诗为了展现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写下了这首广泛流传的佳作。
《长相思》【唐】·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物的刻画,来烘托当时的氛围,虽然在表面上写男女相思之情,实则写的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在沉思中回忆过往的情绪之作。在本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相思之苦,从而奠定了情感色彩。用“美人”来暗示作者的政治寄托,用“长安”来暗示作者孤寂的处境。诗人将其意隐含在本诗的形象之中,由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心境。
二、筝曲《长相思》的音乐表现
《长相思》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诗人李白的同名诗《长相思》为创作背景,引用其中一首创作的古筝独奏曲。作曲家把李白无法施展抱负并且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全曲用“悲愤”与“豁达”相结合的基调,含蓄婉约。筝曲《长相思》在不改变传统音乐特征的前提下与这首诗相结合,在情感中的表达也是动人心弦。
筝曲《长相思》所采用F宫与bB宫五声音阶交替的定弦方法,使得整首乐曲具有流动性和色彩性(见谱例1)。
《长相思》以深远悠长的引子部分作为乐曲的开端,通过轮指、摇指和滑音等演奏技巧的层层递进来推动乐曲的整体思绪。吟唱式旋律的慢板将人带入这悲凉的氛围之中,在强弱与音色两者之间展开先鲜明的对比。第二部分的小快板用鱼咬尾式的旋律特点,使得慢板与快板的对比更加强烈,使整段旋律此起彼伏,同时也不缺乏自然流畅之感。小快板的演奏非常自然地承接到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以流水拟声,用右手快速的下行音阶和左手的琶音相互配合,使音乐效果充满张力,将乐曲推向高潮。结尾部分与引子部分首尾呼应,运用摇指、滑音和空灵的泛音等技巧来收尾,泛音的余音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来展现其意境。
三、文学意境与音乐表现的融合
(一)诗意化的结构特征
筝曲《长相思》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作品,由引子、慢板部分(A)、小快板部分(B)、激动地快板部分(A1)和结尾组成。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部分是节奏和速度都稍显自由的散板,从“悲”出发,交代李白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其身的内心挣扎。王建民先生将乐曲一开始用两句排比句式的旋律,用轮指演奏出来,分别用中指、食指、大指交替。三个音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在强音头处收尾,展现先声夺人的效果。A段是一个慢板段落,旋律性强,音调委婉柔美,抒发了诗人伤感孤单的情怀。音乐语气的抑扬顿挫,单旋律的起起伏伏,把“孤灯”“秋霜”等意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再加上时而贯穿在乐曲中的左手琴码刮奏,更是增加了这段音乐凄冷的思绪。B段小快板,慢起渐快,此段整体的音乐情绪是积极的,从侧面来表现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虽然仕途道路困难重重,但诗人的内心还是豁达向上的。A1段开始部分就是主題的再现,左右手相隔一个八度和两个八度同时弹奏,表现了诗人不顾“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的困难和障碍,执着的追寻自己着的理想,将全曲推向高潮,展现“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悲愤思绪。结尾处曲终点题“长相思,摧心肝”,以上行音调的摇指旋律引向深远的意境,结束全曲。
作曲家将乐府诗《长相思》的诗意深深地融入了乐曲的结构中,深刻地表达出了中国传统艺术中“诗”“乐”之意境的结合。所谓“意境”,首先就是情与景的交融。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因此在筝曲《长相思》中也是一样的,为了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作曲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水则情溢于水”、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
(二)自然灵动的演奏技法
1.“点”
“点”是指古筝由义甲拨弦时所产生的颗粒性较强且无杂音的声音。对“点”的要求就是在快板部分所发出的颗粒感饱满的音色。主题再现部分(谱例2),将左手弹奏转换为乐曲的主旋律,右手用快速弹奏下行音阶的方式加以修饰。旋律音高从中低音区转换为高音区来进行演奏,将乐曲推向高潮。在演奏过程中,为了营造主题氛围,反复的快速下行音阶用指尖的颗粒性来展现音乐。
在众多演奏技法中,“点”的涵盖面不仅广,而且可以把它的演奏方法延伸为单音、轮抹等众多技法。在这首乐曲中,它主要运用了大量关于“点”的演奏技巧,大篇幅的用右手下行短音阶和左手琶音、单音相互转换的技法,将此段旋律一气呵成,把李白内心愤懑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
此段为全曲的高潮部分,李白的诗中虽然没有豪情万丈的诗句,但是从曲调中我们可以通过乐曲来感受快速奔跑的下行音阶在情绪的营造上一泻千里,如万马奔腾的宣泄。作者深入刻画了诗人“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澎湃内心。
《长相思》诗句中虽然没有突显很强大的情感色彩,但是王建民先生在音乐中运用快速轮指的技巧来演奏下行音阶的旋律,把再创作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使乐曲与诗达到一层相融的境界。
2.“力”
“力”是指在演奏过程中,指尖触弦时所发出的力度。传统筝乐左手都是以按弦、揉弦来润饰和美化声音。但在这里主要用小撮的指法对旋律进行修饰(见谱例3),达到对琴声的以韵补声,为筝曲的创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这部分小快板不仅要求指尖技巧的力度,对诗中作者内心刻画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事物只有不断地变化,才能具有新的生命与活力。
3.“润”
“润”是用左手的按、滑音技巧为原本单调的音色赋予柔美之感,从而丰富了过于直接的的演奏效果,这是成就古筝音乐具有独特韵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演奏方式在本乐曲的抒情段落中都可以见到,因此这也是此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演奏技法。
诗是用来吟诵的,曲是用来聆听的。在演奏一些传统性较强的古筝曲目时,大多数的主题旋律都是用右手来弹奏,但是筝曲 《长相思》 并没有受到这个观念的约束。在本乐曲中,左手演奏另一端的曲调,而右手演奏旋律泛音,左右手相互配合,引人入境。王建民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把乐曲的主题单旋律用泛音的演奏方式演绎出来,达到一种空灵之感和寂静、落寞之情(谱例4),恰巧可以点出惆怅和忧郁的色彩,对这首曲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首器乐作品中把旋律段落用泛音效果演奏出来是非常少见的,但是作者别具一格,运用泛音来作为慢板的主要部分,将主旋律与泛音之间一实一虚的相互照应正点明了这句“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的氛围,在这首诗的主旨情绪下多次反复,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和悲凉之感。
筝曲《长相思》中的摇指与按滑音的相互配合,将乐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直抒心底,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摇指部分以连续的上行音阶为主(例谱5),由快到慢,由强到弱,直至逐渐恢复平静,将乐曲的意境之感带入虚无缥缈的远处(谱例6)。摇指在《长相思》中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古筝弹奏手法,能够将颗粒性较强的单音连成优美圆滑的旋律线条,使音乐更加婉转动听,将作者的离别之情的伤感不断拉伸延长,力图将情感表现得更加真切,更加打动人心。开头和结尾部分首尾呼应将“长相思,在长安”和“长相思,摧心肝”的那种孤独之感和愤懑之情细致的刻画了出来,最后落到两个泛音结束全曲。
作品是非常规整的2/4 拍乐曲,引子和结尾部分采用的是传统乐曲常用的散板形式。带有明显的中国乐曲风格,这使乐曲不仅有利于主题的升华,又有利于效果的展开。一首古筝曲的演奏效果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而且还需要将文化修养和演奏者的演奏风格相互衬托,这才是古筝文化的精髓之处。
4.“意”
意境是体现“情”和“境”的一种中国传统美学,在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中,要将传统的音乐文化和作者的创作理念深入贯彻到作品中去,这样不仅能表现出作品的内涵,又能让“乐”与“诗”在气质中相融合,达到意境美的境界。王建民先生用李白的《长相思》作为创作背景,写下了这首同名曲《长相思》。筝乐中的意境美不仅仅体现在《长相思》这一首作品中,还有娄树华先生根据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创作的《渔舟唱晚》;王建民先生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科的同名诗《枫桥夜泊》而创作的同名曲《枫桥夜泊》;庄曜先生根据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而创作的《箜篌引》;还有何占豪先生由乐曲《满江红》而改变的《临安遗恨》等,这些都以诗意起兴来作为筝乐创作的源头。
在《长相思》这首作品中,它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作品内在的东方气韵。“写意” 本指中国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特征,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它主要表现在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用笔不求工细,只追求作品的艺术文化。而在音乐中所运用这种手法,是主要体现作品在旋律、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的阐述。追求“写意”正是这首作品最核心的表达方式,无论在音乐的表达还是情感的渲染,都是为了实现作曲家“诗乐结合”的愿望。整首作品正如一幅美丽的山水景象尽情展現在我们眼前,充实了我们的视觉与听觉,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怎一个“契合”了得!
四、结语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其中之一,它悠久的历史、典雅而细腻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均富有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深受大家的喜爱。乐曲《长相思》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筝曲的固有的特点,而且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创作思想。将李白孤独之情、思念之情、悲愤之情通过此曲完美地演绎了出来。筝曲《长相思》与一般传统的古筝弹奏曲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加入了独特的现代流行元素,这也正是需要学习的。在音乐技术中,要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整首作品中,为作品的表现去提供鲜明的色彩,让音乐的素材和表现共生共息。在诗词歌赋与古典音乐中架起一道桥梁,将古筝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注释:
①《长相思》作者李白,选自《唐诗鉴赏词典》,主编傅德岷长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
②《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8页.
参考文献
[1]张珊.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2]傅德岷.唐诗鉴赏词典[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
[3]林雪铃.以“启发诗性思维”为导向的新诗教学设计及其实作成果分析[J].文传学报,2009(8).
[4]汪莎.诗意的栖息——评陶一陌古筝曲《自在云端》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3(11):32-34.
[5]于丹.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