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音画练习曲》作品39之1是著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较为凸显个人音乐特色的作品之一,整部《音画练习曲》作品39包含九首作品,其中,第一首的音乐特性最为突出。该作品具有丰富的音乐语汇,延续了他以往注重技巧性钢琴作品的特点,全曲的速度要求较快,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很大,双手运用了多次的和弦与八度,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与演奏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并且包含了音画的特点,是小调作品的典型案例。作品的主旨在于描绘某种感情与画面,极具音乐价值。本文试通过对该作品创作背景、创作特点、音乐特性与演奏技巧的分析,以及笔者对该曲目演奏方法的练习心得,希望能为钢琴学子们演奏这部作品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演奏
【中图分類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音画练习曲》作品39之1背景及特点
(一)作者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俄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出生于1873年,一生创作了三部交响曲、三部歌剧和大量的钢琴作品等等,他的音乐作品饱含俄罗斯的民族特色,巧妙的延续了俄国古典主义音乐传统文化。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钟等。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
(二)创作背景与风格
1916年10月,该部作品是在伟大的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成熟时期所完成的,作曲家完美地利用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相结合,创作了这样一首气质磅礴、音响宏伟、演奏速度极快的练习曲,备受钢琴演奏家们的仰慕。在这部练习曲中拉赫玛尼诺夫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情感上都赋予了高度的热情,使人们对练习曲有了崭新的认识。这种新颖的尝试和让人 耳目一新的听觉享受都让拉赫玛尼诺夫在世界钢琴技术史上获得了非同凡响的地位。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超越了简单的钢琴练习曲,他的练习曲通过音乐的表达将“作画”结合起来,有一种极富感情的意境美,同时也是对练习曲在技巧上和乐曲标题上的一种丰富。拉赫玛尼诺夫在练习曲上的革新和尝试为20 世纪钢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音画练习曲》作品39之1的音乐特性分析
(一)曲式结构
这部练习曲分三部曲式,ABA结构的。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注意每段的区分和每段的感情表达。练习曲不仅考查演奏者对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情感体会,更是在技巧和音乐感染力上的一个考查。这首练习曲其演奏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采用c小调,4/4拍。
第一部分从第1小节到第24小节,这部分乐谱上标记为快板,主题动机为第一小节的旋律进行,前十个小节是这首钢琴练习曲主题动机的起步阶段,右手部分为高音域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构成,加上左手部分的切分音,如此巧妙的创作手法,让作品从开始部分就将气氛烘托起来。从第11小节开始,乐曲的情绪发展的更加激烈,其织体形式逐渐开始变化,左右手部分的和弦转变为柱形和弦。之后的四个小节虽然织体形式都各有不同,但只是将前面的音乐内容进行深化。从19小节开始,主题部分再次出现,但这时主题的调性发生了变化,由c小调转向g小调。简短的两个小节之后开始对第一部分的主部主题进行再现发展,紧接着过渡到作品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从第25小节到第45小节,在前面的八个小节中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乐节,但同样可以彰显其独特的音乐特色,高声部皆由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七连音构成,音乐也与之前的紧张气氛不同,右手旋律的轻轻带过,给作品增加了神秘的色彩,音乐表达较为婉约。从33小节开始,音乐的风格逐渐回归主题,右手部分的前两排依然使用较为轻快的十六分音符与和弦的断奏手法,后两拍为下行的分解和弦,前后的对比使得音乐的色彩更加幽默、诙谐。这部分的最后五个小节,是作曲家为了将音乐引入再现部进行的准备,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导的三连音始终贯穿于整个旋律,刻画出尤为鲜明的艺术形象。
最后一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再现。高声音域的旋律采用第一部分的音乐材料,而低声部在第47到第48小节中并没有运用第一部分的节奏型,而是运用了平行八度的断奏,让人产生一种坚毅、果断的感觉。而从第53小节开始,作品的节拍开始改变,使得整个音乐的形象更加广阔。当作品进入结束部的时候,左手的强拍皆落在主音并且终止于半音进行的平行和弦上,使得音乐的效果极为宏大,震撼人心。
(二)和声织体
在该练习曲中,作曲家使用了多种类型的织体作为塑造音乐形象的素材,刻画意境。丰富的和声变化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作品的音乐表情的需要,为音乐的进行增添了许多微妙的感情变化。
在这首练习曲中,有多处右手的部分出现了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进行,而左手部分多是切分音型,二者的相互配合,使得作品的意境与情绪更加饱满。而和弦外音的出现让音乐更加神秘莫测。主题动机的二度运用,为作品的调性增添多样化的色彩感觉。以小二度为主要音程结构进行的向心回旋也是拉赫玛尼诺夫比较喜爱的一种创作手法。小二度音程的运用,能够表现较为细腻的心理活动,为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刻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音画练习曲》作品39之1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力度与节奏节拍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音响色彩,特别是在这首钢琴练习曲中他插入了大量的力度记号,力度具有较为恢弘的气势,对于音乐形象的刻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不能为了追求气势的宏大而追求过大的音量,而应恰当的运用将全身的力量汇集到指尖的做法来展现作品。
速度的变化在这首作品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作品的乐谱可见,该作品为快板,速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整首作品共有三次比较明显的速度变化:第一次变化出现在第45小节(见谱例1)开始减速,而后一小节就回到了原有的节奏;第二次的变化特点与第一次相同,从第66小节速度减缓,后一小节速度开始恢复;第三次的速度变化出现在作品的结尾部分,第75小节后乐曲速度逐渐变快,一小节后速度又恢复原速。从上述来看,这三次的变化都仅限于两小节之内,在短暂的变化之后又回归原速。整首作品的基本速度虽然没有大的改变,但对于乐谱中间出现的明显的速度标记,演奏者都应该严格的遵循乐谱的标记来进行演奏。
(二)密集的和弦
作品的开头部分右手一直是单旋律,在第11小节(见谱例2)开始出现平稳型密集和弦来推动音乐的情感发展,力度均为渐强。由左右手的同和弦的反复,使得音乐的效果更加恢弘,有气势。演奏这部分的时候不能急躁,应将和弦的各个音同时弹下去,手型基本保持稳定,需要多次练习以避免在快速演奏的过程中出现杂音。演奏时同八度的演奏方法类似,都是将手臂力量汇聚到指尖,以指尖触键,然后伴随和弦的变化手腕进行灵活移动,由于这部分的旋律感觉稍弱,更应该将和弦的变化凸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在乐谱中标有加重符号的左手部分的低声部八度与右手部分的第一个和弦,就必须将力量送至指尖突出生意,才能起到增强音乐的表现力的作用。
密集的和弦运用是这首钢琴练习曲的主要技术难点,它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以及情绪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这种和弦的密集排列,为作品的技巧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从演奏技巧方面来看,这部作品在双手快速跑动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包括双音、三连音以及八度的大跳等技巧,对于演奏者的钢琴基本功要求较高,
四、结语
钢琴练习曲是一种训练钢琴演奏者基本功的一种作品体裁,能够直接反映出演奏者的钢琴基本功水平。从《音画练习曲》中能够透过音乐看到拉赫玛尼诺夫真实的性格特征,看到其对祖国深沉的爱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而在这些作品里也流露着作曲家时而磅礴大气、时而又婉转凄凉的音乐气质。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钢琴练习曲是传统钢琴练习曲领域的一次革新,是在继承肖邦等前辈作曲家练习曲基础上的一次尝试在具备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的同时,又有所创新。作曲家在创作这套钢琴作品的时候,尽可能的回避了在这之前钢琴练习曲只注重技巧性而忽视表现力的创作手法,努力让钢琴的音响效果与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演奏者在演奏该曲目时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外,还应该加强对于作品创作手法以及作品的情感内涵方面的把握,從而在演奏中可以与听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使作品的演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10).
[2]尹子.情系祖国大地的人——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生平及作品介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8).
[3]华萃康.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2).
[4]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作者简介:尹馨(1994—),女,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