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本文以电影歌曲作曲家雷振邦为研究对象,文章以新中国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发展为时代背景,较为详尽地梳理了雷振邦在中期的电影歌曲创作。
【关键词】电影歌曲;雷振邦;中期创作历程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1953—196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建设的重要时期,特别在中美朝鲜战争取得胜利后,国家内外部环境呈现出一段相对稳定与和平的发展态势。此时,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向系统化、理论化、正规化的道路中稳步迈进,新中国电影文化事业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兴起,雷振邦的电影歌曲创作事业也是在这几年的时光里向着专业化、多样化的目标中前进。“十七年”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的活跃阶段,也是他音乐创作力最旺盛的阶段。此间,他的电影音乐以迅猛的创作速度、高产的创作数量和浓烈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而著称”。由此可见,雷振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电影歌曲创作事业中,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为电影歌曲作品最为繁荣的创作阶段。
一、创作中期—繁荣时期
(一)创作的丰富阶段
1955年4月,雷振邦结束了在北影制片厂的配乐工作,被正式调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了更为专业化的电影歌曲创作。同年,他为《董存瑞》与《深山探宝》这两部电影创作音乐。虽然这个新環境为他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意味着即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如“雷振邦踏上电影乐坛的初期,对电影音乐创作并不能熟悉。如为影片《深山探宝》写作音乐,作者使用了大型西洋管弦乐队,在和声、织体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效果却事倍功半”“在思想有所提高以后,在创作也有所突破,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五朵金花》这部影片的音乐上。”可见,经过短短一年时间的调整,虽然他的创作成果是缓慢的,但是在日后的电影歌曲创作中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新中国物质条件的日渐改善与电影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雷振邦接触到的题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他根据长影上映的影片需要创作歌曲,还深入到云南澜沧江拉祜族地区采风、大量的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并且尝试的创作出新题材内容的歌曲作品。
1956年至1958年间,他共为7部电影创作歌曲《马兰花开》(1956年)《国庆十点钟》(1956年)《芦笙恋歌》(1957年)《水库上的歌声》(1958年)《花好月圆》(1958年)《女社长》(1958年)《徐秋影案件》(1958年)。“《芦笙恋歌》的主题曲《婚誓》是一首男女对唱情歌,取材于拉祜族民歌,歌曲朴实无华的展现出恋人间甜蜜、真挚的情感”
《婚誓》音乐全部取材于云南省拉祜族的当地民歌《拉祜情歌》,伴随着芦笙的阵阵响起,族人们跟随着变换的曲调翩翩起舞。这首以爱情为主线的歌曲,在整部影片中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也带动了整部影片的情节发展,在当时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可见,这部作品可以作为雷振邦在云南澜沧江地区采风中的集大成之作。
雷振邦牢牢把握每一次创作机会,在歌曲写作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虽然过程是曲折的,却收获了一部部优秀的电影歌曲作品。正因为他有着勤奋学习的精神与坚持不懈的态度,才能在以后创作出无悔于时代性的作品。
在经历“大跃进”浪潮的猛烈洗礼过后,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恰逢国庆十周年纪念,祖国上下呈现出一派欢腾的景象。由于“双百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我国各界文艺工作者纷纷向祖国献礼,我国电影歌曲创作也相继进入一段全新的发展阶段。
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电影的摇篮,拍摄了大量的献礼影片,为雷振邦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当时,“周总理非常重视那些为国庆赶出来的作品,他认为当时电影届存在着宣扬政治主题、缺少美感等问题,建议文化部部长夏衍拍摄一部以云南大理作为文化背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喜剧电影”催生了电影《五朵金花》的诞生,这部影片成为反映这个时代的佳作。拍摄前期,雷振邦随同导演王家乙、编剧季康等一行人来到大理找寻创作源泉。“可在古城里住了几天,导演始终找不到拍电影的感觉。眼看着信心满满的作品即将面临失败,编剧季康也感到可惜。于是,雷振邦提议:“将对话改为对歌的形式?编剧季康以及在场工作人员拍手称赞,导演也立即采取了这个提议”可见,当导演、编剧等工作人员陷入僵局的时候,正是雷振邦的一番话赋予影片鲜活的生命,燃起了在场主创人员们的工作热情。
在歌曲创作中,为了更好地塑造影片中金花与阿鹏的人物形象,雷振邦以云南当地的剑川白族音调、洱源西山调为基础,结合在云南当地的学习生活经历,在原曲调上做了适当的调整,创作了《蝴蝶泉边》《采茶山歌》《唱个山歌扔过墙》等一部部脍炙人口的歌曲,成为当时“编导好、演员好、音乐好、风景好、色彩好”五好影片中的典范之作。
电影《刘三姐》拍摄于1960年,是新中国第一部以音乐风光为题材的故事片。由于“《五朵金花》在全国上演后群众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在为《刘三姐》创作音乐时,雷振邦萌生了全部采用对歌形式的想法,乔羽听后,连声叫好”因此,音乐创作成为整部影片的重要部分。当雷振拿到乔羽创作的歌词后,并没有急于创作,而是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搜集1000余首民歌素材,根据人物、剧情的需要提取精华部分,先后创作出《山顶有花山脚香》《采茶姐妹上茶山》《我家不是财神庙》《渔船虽小能安身》《心想唱歌就唱歌》等14首经典歌曲作品。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作曲家并没有融入西方音乐技巧,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壮族民歌的固有特点。
从1959年至1965年间,雷振邦为多部电影作品谱写插曲或主题曲。他先后为影片《笑逐颜开》(1959年)、《锡城的故事》(1959年)、《刘三姐》(1960年)、《达吉和他的父亲》(1961年)、《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景颇姑娘》(1965年)创作歌曲。可见,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雷振邦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潜心搞创作,为我们呈现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成果。随着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发展,再次激发了他的创作潜能,收获了累累的艺术作品。
二、小结
由整个中期的创作经历来看,雷振邦在这十几年里完成了大量的影片配乐工作、并收获了丰富的创作成果。其中,长春电影制片厂优越的创作条件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难得的发展机遇。接连不断拍摄任务使他的电影歌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经过十几年的磨练,他已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电影歌曲作曲家。
参考文献
[1]项筱刚.“十七年”—中国电影音乐的“早春”[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
[2]吕金藻.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谈雷振邦同志的电影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83.
[3]雷振邦.我创作电影音乐的一些体会[J].人民音乐, 1979.
作者简介:马小壹(1993—),女,汉族,辽宁沈阳,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东北近现代音乐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