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病中吟》

时间:2024-05-20

刘佳音 康婧

【摘要】《病中吟》又名《胡适》,是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1915年,因当时的艰难遭遇,前途渺茫。在这种背景下,写出了《病中吟》的旋律初稿,1918年完成。《病中吟》的曲式结构采用的是西洋音乐中再现式,呈现出乐曲的迂回曲折、沉痛哀鸣,准确的表现出了作者不安的内心情感。表达了一个在当时背景下,饱受摧残却一直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内心的痛苦。《病中吟》问世后给二胡的发展带来了无比重大的意义。对于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病中吟;刘天华;二胡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獻标识码】A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我国著名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国乐的一代宗师。1895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年病逝于北京。1909年在中学读书时,曾参加学校的军乐队训练和演出等活动,开始接触西洋管乐器。1911年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也失去了工作,在此背景下创作出了二胡《病中吟》的旋律初稿。刘天华一生致力于国乐改进。共创作十首二胡曲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 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2首。

《病中吟》是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由于1915年春天刘天华遭到失业的厄运,当时他的父亲卧病在床,因此家中经济极为拮据,生活也是很难维持。当别人家都在忙碌着准备年货欢度新春佳节时,刘天华一家却遭债主上门讨债。由于无法还债,债主便把红灯笼高挂在刘天华家的大门上,以示欠债未还。刘天华父亲病痛的呻吟声夹杂着不时传来的爆竹声,仿佛给这个新年罩着一片乌云。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天华于1915年开始构思旋律,1918年完成全曲,1930年发表。《病中吟》原名《胡适》,因为与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胡适同名,遂改为《安适》。《安适》是指刘天华在父亲去世、惨遭失业的逆境中感到无路可走,但是使人误解为“安逸而舒适”后定名为《病中吟》。《病中吟》并不是生病时呻吟的意思,而是想表达作者心中的苦楚,不知未来的路该何去何从。

《病中吟》采用欧洲音乐中再现的曲式结构,将整首乐曲分成了三个乐段和一个尾声。A、B、A、coda。A段为第一段,是由a(是由a、b,8+8小节组成)、a(是由a、b,6+10小节组成)组成。A段是 4/4 拍的慢板乐段,共由32小节组成,由G宫调转到E羽调再到G宫调。B段为第二段,是由b(b、c,9+7小节组成)。B段是 4/4 拍的中板乐段,与第一段相比速度略快些 , 此乐段由16小节组成,G宫调转到E羽调。A段为第三段,是由A段中再现了b(8小节组成),A是 4/4 拍的慢板乐段,G宫调。Coda为结束乐段,是4/4拍的快板收尾,此乐段由8小节组成,G宫调结束全曲。全曲由64小节组成。刘天华在创作中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却突出了五声旋律的骨干音。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中融入西洋自然大调音阶的一些因素,使“中西”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突显出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从每一乐段的长度上可以看出,A乐段为32小节,B乐段为16小节,A乐段为8小节,coda为8小节,乐段之间呈现递减的状态。速度上的排列是由 “慢、快、慢、快”为基础构成。A乐段半再现了A乐段,所以更能呈现出乐曲的迂回曲折、沉痛哀鸣,准确地表现出了作者不安的内心情感。

刘天华在对现实生活中的观测,及对社会矛盾的不同认识、不同考察。这些体验,都在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每位作曲家在创作不同个性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也大不相同,,选取的音乐材料亦不同。刘天华是“五四”期间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把当时社会的生活、体验、情感等都贯穿在他一系列的作品当中,形成一定的主导思想,并通过当时适当的题材呈现出来。“五四”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影响着当时的很多像刘天华这样的知识分子。他当时的音乐作品也反映着“五四”时期人们不满现实,渴望追求光明的理想和情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向往未来的朦胧状态的进取之心。刘天华大多喜欢选用生活中的题材,通过写自己的情感来映射出当时社会大众的情感需求。刘天华共十首二胡曲,从思想内容方面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渴望光明并与现实对比的有《病中吟》《苦闷之讴》《良宵》《独弦操》《悲歌》。第二类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有《空山鸟语》、《烛影摇红》《月夜》。第三类是抱朴含真、陶然自乐的有《闲居吟》。第四类是追求社会进步的愿望和信心的有《光明行》。刘天华在音乐创作题材选用方面都是受生活直接影响的,他的素材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所以能够很真实的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心里所想所感。

乐曲中第一段第1小节do、re、la、do、re的do,在演奏时要弱些拉奏(mp)。虽然是弱奏,但右手弓子要贴实,否则演奏出来的音色听起来虚而不实。第2小节的sol、la、sol、mi中两个sol之前都有滑音记号,演奏这两个滑音时要注意,左手滑的过程要慢些,适当的给琴弦一些力度,使滑音的音色更好的融入整曲的旋律中,更好的表现出情绪上的苦闷、深沉。第5小节mi、mi、re中的mi到高八度的re,在演奏上跨度比较大,需要大幅度的把位跳动,由于第一段是慢板乐段,所以大幅度的把位跳动难度也不会过大,换把时腕子带动即可。乐曲第二段第33小节开始,由于情绪上比第一段更上一个层次,所以速度相比较第一段也略快一些。但不要进入第二段就直接起速度,可以先按照第一段速度演奏1小节,然后由慢渐快进行提速。这样听着段落的衔接感更强烈。乐曲第三段是再现了第一段的乐句,演奏的手法与第一段相同,但情绪上要比第一段更加苦闷、深沉,内在的张力要更大。在第三段时要注意下结尾处55小节的do、re,这小节可稍作渐慢来演奏,同时do可演奏长些,并带气口,为re和尾声做铺垫,让re与尾声接洽的更紧密一些。最后8小节是全曲尾声部分,从速度到力度上都要比第二段的快板更进一层,情绪上要更加激动,旋律方面也是对于左手把位跳动较大。由于速度起来了,把位跳动大的话在演奏上就增加了音准上的难度。可以加快腕子的提压速度来带动左手换把。尾声部分对于右手运弓的饱满度和连贯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旋律线条不能断,音色要饱满,左手换动作要干净利索。在最后两小节做渐慢处理,使原本竭沉痛的思绪慢慢放下,转回到看不到希望的彷徨和迷茫。

在经历了很多的不幸与坎坷,命运的挫折中造就了刘天华音乐方面的才华, 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在生活中迷茫却依然抱有向往的心一并写进了音乐中。《病中吟》是刘天华的第一首二胡独奏曲,虽然是写自己的,但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们的共同心声。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中产阶层对于当时的社会心态,音乐形象鲜明而生动.这部作品采用了欧洲音乐再现的曲式结构,并结合了中国民间曲艺元素。是一首极具民族风格的新型民族器乐曲。由于乐曲的创作更新,将二胡的演奏技巧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作品问世后给二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意义,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任靖.浅析二胡曲《病中吟》的乐曲结构形态[J].戏剧之家,2016(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