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高职院校声乐艺术实践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依据艺术实践教学目标,规划设计各实践教学环节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声乐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有重要的应用指导价值,该体系应围绕声乐艺术学习的内部生成化、学习“社会化”和情境化的本质来建设。
【关键词】声乐;建构主义学习观;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声乐艺术是以美好的嗓音为基础,以语言、音乐为载体,通过歌唱者的歌唱表演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学科。[1]要求声乐技巧和情感表达完美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效果。技巧的掌握和情感恰如其分地表达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体系化的教学实践来实现。高职院校声乐艺术实践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依据艺术实践教学目标,将专业平台、舞台实践、比赛实践、毕业汇演、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作规划设计,形成的科学合理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然而,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声乐艺术教学体系依然沿袭了传统的师范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产生了诸多矛盾。因此,探讨如何应用某种工具性理论来有效引导声乐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问题。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是学习认知的主体,是认知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该理论对高职院校声乐艺术这类实践性和技能性要求比较强的学科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和特质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其中影响深远的代表性人物如皮亚杰、维果斯基等提出各自不同的认知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知理论”倾向个人的选择和认知,强调了个人自身在知识建构中的创造作用,他认为认识既不发端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的动作(活动)之中,活动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主体、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2]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在两个方面作平衡选择,即或者是将外界刺激产生的信息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同化”动作,或者是自身认知结构受外界刺激而发生改变的“顺应”动作,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平衡。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倾向社会认知,强调社会活动和文化背景对高级认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认为知识不能独立于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而存在,因而大力倡导协作学习,[3]也就是说个体通过组成某种社会单元,依托自身已有认知水平通过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活动来实现认知结构的建构。
尽管各学者观点不尽相同,但可以得出比较一致的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本质是按照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的学习是在特定环境下由教师指导的一种建构活动,不是独立的个人行为,是学习的“共同体”。[4]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差异并结合教学环境灵活施教的理论,非常适合作为声乐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引工具。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特质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学生在整体的教学环境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学习要素主动建构意义,扮演着信息加工、知识主动建构、情感体验的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营造理想的整体教学环境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化”、协同合作、会话共享的学习氛围中;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参照性学习方式或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开发和发展探究式学习方式或媒介工具,如各种活动实践,多元智能化的主题口头语或书面语形式的语言符号及平台,各类音像、图像、颜色等非语言符号及平台,从而借助媒介工具丰富课程主题资源库等教学资源的配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实现认知意义的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在高职声乐艺术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声乐艺术学习是内部生成化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建构主义与以往学习理论相比突出表现出学习的重心转移是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5]传统的声乐教学偏重知识和技能的“填鸭式”传授,教师发挥权威性作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也就是声乐教学关注的是外部输入,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不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引导下,声乐艺术实践教学应当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扮演学习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参观学校和艺术机构、做好课程设计并以层层递进的主题项目实践课程体系、开发整合网络声乐资源库等专业课程实践平台,在了解学生的兴趣、音质、特色和个体水平,确定“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按条件类型分类、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声乐艺术学习是“社会化”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关注社会化的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文化性。[6]传统的声乐艺术实践教学主要关心的是学习者面对环境时个体独立的学习活动形式,互动方式集中在师生之间的线性关系,这种简单独立的学习方式大部分时间只是提供了结构化的显示知识技巧,而非结构化的情境式经验信息就比较难以获取,对于声乐艺术这类非结构化性较强的学科来说,要实现学生学习意义的构建就不太容易了。所以声乐艺术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开放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来建立学习共同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联通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机构等各方之间的关系,实现非线性的多元实践教学。具体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元,围绕校内和校外两个舞台,通过艺术展演、专场音乐会、校园十大歌手等声乐专业技能大赛、文化科技节、现场观摩、联合创作等实践方式,建设“学习共同体”多元专业实训实践平台。
(三)声乐艺术学习是情境化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把所需学习的知识与真实情景联系起来,教学应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实例为基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其规律和联系,做到触类旁通。情境性学习由于其真实性、整体性、挑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可以让学生有主人翁感、感受深刻、易于再认知,便于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7]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声乐艺术教学过多偏重概念性知识技能的机械式输出相比,情境式学习偏重真实情况下的感知和活动,可以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真实的实践活动。这点可以通过打造就业实习平台来实现,如建立不同类型的实习单位、形成实践基地群,合理安排工作实习、让学生参与真实或仿真的机构教学和管理活动,安排不同教学项目的采风活动,发展师生合作教研活動等第三课堂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吴樱子.关于声乐学习中情感表达的思考[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1):107.
[2]刘儒德.建构主义:是耶?非耶?[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7.
[3]何克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1):9.
作者简介:吴樱子(1982—),女,广东揭阳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