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宋茜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开展文化探析是在开展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对文化根源的理解,激发想象力、培育审美能力、学会享受音乐并应用于生活。本文以《踏雪寻梅》教学为例,通过主体与客体融合、感性与理性融合、发现与运用融合,实现了从音乐教学中探析中国古典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音乐教学;实践;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音乐教学中开展文化探析的内涵
文化具有非常宽广的概念,可以泛指人类生活中所有要素的不同形态,延伸出语言、文学、艺术等不同门类。而音乐作为艺术门类中的分支,应当归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多样的表现形式下,文化是音乐深层次内涵的基础,也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与精神的根本来源。在音樂教学中探析不同类型或内容的文化,是超越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方式,重点在于培育学生对文化根源的理解,以激发想象力、培育审美能力、学会享受音乐并应用于生活。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我国中学教学理念也不断革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价值观念塑造,更加关注人才创造力、应用能力的培育。过去的素质教育也不断融入以促进师生享受快乐校园生活的“新教育”等理念。音乐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应用能力等功能,开展文化探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也对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以及积极思想价值观念的培育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二、中国梅花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梅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梅花与兰花、竹子和菊花并成为四君子,是我国十大名花之首。随着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级逐渐兴起并形成了自身的阶级文化,对梅花的赞誉逐渐增多,梅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在历代文人对梅花的赞誉中,以王安石的五言绝句流传最为广泛,作者用内敛的形式表达出在逆境中坚守品格的思想。近代以来,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习惯借用梅花表达革命思想,传播时代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毛泽东同志在1963年针对复杂国内外环境所发表的《卜算子·咏梅》,以及陈毅于1950年创作的《冬夜杂咏·红梅》等。可见,梅花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凝练,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也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在新挑战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以音乐教学探析梅花文化,拥有培育学生个体发展、促进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多重作用。
三、以《踏雪寻梅》教学为例探析音乐教学中的梅花文化
《踏雪寻梅》是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黄自与刘雪庵针对音乐教学所创作的歌曲,作为初中音乐教材,在简单的内容下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踏雪寻梅》教学中对梅花文化的探析,由聆听中开展想象、审美中生化认识、实践中体会文化三个不同阶段构成。
(一)主体与客体融合,在聆听中激发对景致的想象
在音乐教学中,主体是受教育者,即学生;客体是指所学课程中的音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底蕴,首先要消除主客体之间的隔阂。对学生而言,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是隐性的,初次接触音乐的过程中难以发觉与领悟。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领悟音乐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以《踏雪寻梅》教学为例,教师在介绍词曲作者背景及艺术成就后,首先播放歌曲使学生初步感受意境。随后,由教师脚踏稳定拍,学生聆听并模仿,针对节奏中出现的两个变化难点,分别联系“弱起”和“延音线”,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向学生出示A、B两乐谱后,再次聆听歌曲并带来学生在乐谱中对不同力度(mp、mf、p、·)分别标记,引导学生从力度中分析并感受音乐的情绪。聆听结束后,指导学生针对高声部和低声部分别进行发声练习,从而增强学生对旋律的记忆。随着学生对歌曲的熟悉,隔阂逐渐消失,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感受展开对景致的想象。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例如文学以其万能的方式为读者精准的勾勒出任意场景,既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既能引导想象力也能无限放大想象力。但是,音乐更多是情感的语言,需要鉴赏者具有充分的主观想象力,以自发的想象从情感中感受意境,再从意境中体味文化。这也是以文化探析融入音乐教学过程中,从消除隔阂发展为主客体充分融合的关键方法。教师应当预设方向作为引导,如天空和大地的景色;学生的衣着、表情和彼此的谈话内容;风中梅花的香气与触感等等,以不同的角度和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为以融入作品为感知文化打下基础。
(二)感性与理性融合,实现审美与认知的同步升华
对于音乐的赏析,感性与理性始终是并存的,通过音乐教学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同样需要借助感性与理性两种方法。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而言,由于主体在年龄、知识等方面的结构特点,从感性审美的角度出发更为合适。初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具有丰富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充分加以利用有助于对文化的理解。也应当通过音乐知识的传授,将处于放射性的思维聚合,从而利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从而逐步形成自主探寻内在文化的能力。以《踏雪寻梅》教学为例,作品在A段的第一声部以明快的节奏和精炼的歌词描绘了冬日雪后晴朗的天空下,骑着驴儿在自然中欣赏腊梅的温馨景象。并以二声部中模拟骑驴时的铃铛声衬托对景象的描绘,末段的高音反映出学生愉快的心情。作品B段的第二声部以和声式方法配置,它与第一声部和谐地结合,形成“如影随形”的效果,使歌曲显得丰满,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教师通过运用音律知识结合歌曲意境深入讲解作品,帮助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理性认知。
(三)发现与运用融合,以实践拓展完成梅花文化探析
音乐的产生,某种角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对自身感官能力的开放和利用,本身即是一个从发现到运用的过程。例如,最初自然界中存在的林间鸟鸣、澎湃波涛,慢慢发展到封建时代的皇家庆典礼乐、民间婚丧奏乐等,再到现代社会跟随文化变迁而兴衰迭起的摇滚、流行等音乐形式,都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又是对社会文化的展现。从早期音乐以发现和模仿自然环境到逐渐融入人类生活的变迁过程中,即是发现到运用的过程。以《踏雪寻梅》教学为例,在基本教学完成,由教师开展实践拓展活动,完成对梅花文化的探究。分别选取有关梅花的古代与现代诗篇,由教师配乐演奏配合学生朗诵,并讲述作品背后的人物故事。结合《踏雪寻梅》寻觅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由学生设想自己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时,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能从赏梅的过程中感悟到何种道理,又将采取何种方式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努力。在引导学生理解梅花文化的过程中,要遵循发现音乐之美并将其运用于着色生活、美化人生的规律,这也是利用文化探究实现音乐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探索与创造精神等教学目标的主要方法。在探析音乐文化的最终阶段,应当鼓励学生将所听、所感、所学运用到生活中,从而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四、结束语
利用音乐教学发掘文化内涵,应当在遵循音乐教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多学科知识。实践过程中,可以与语文、历史及德育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培育体系,实现对学生思想观念、审美能力的综合性提升,为国家培育综合素质更加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国晓.浅谈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J].学周刊,2018(14):157-15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