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那不勒斯民歌在意大利音乐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本文作者在搜索研究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那不勒斯民歌产生源头发展历程和多尼采蒂在那不勒斯民歌发展中所做的卓越贡献,精选了浪漫主义时期多尼采蒂创作的三首那不勒斯艺术歌曲《我非常爱你》《背叛》《我多想建造一座小屋》,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结构、和声语言进行分析,探索多尼采蒂在那不勒斯民歌中的独特创作风格和特征,以便更好地演绎这些作品。
【关键词】多尼采蒂;那不勒斯民歌;发展;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外音乐艺术文化空前密切交融,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音乐越来越受到国内音乐工作者的喜爱。本文主题结合和分析了以下两个对象:意大利那不勒斯民歌(canzone napoletana)这一流派体裁和作曲家葛塔诺·多尼采蒂(1797—1848)在这个体裁中的个人风格(用于研究的载体和搜索文献都基于此主题)。国内对多尼采蒂声乐作品更多是从表演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作者则试图从另一个侧面——旋律、曲式结构和声语言分析多尼采蒂那不勒斯民歌,从而揭示其独特性,并为音乐工作者提供有助于他们理解、演绎这些作品的信息。
关于那不勒斯民歌,现有研究分析相对全面完整的有房亚红、于亚男和王春燕的研究文章,这些作者都强调了那不勒斯民歌的独创性。房亚红的研究强调声乐技巧结合鲜明情感和“心”声,还特别提到每年在那不勒斯圣露琪亚海岸举办的碧叶迪格罗达传统节日是酿造那不勒斯民歌的源头。 本文基于从各种资料源补充获得的信息和思考,对此进行有益的扩充。
公元前1世纪,在距那不勒斯不远的piedigrotta洞穴中有一个异教徒的寺庙,女祭司们在这里进行宗教仪式的歌舞,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特别是对意大利圣母玛利亚的崇拜,人们在此洞穴遗址上建造了圣玛利亚(santa maria)教堂。据记载,上溯到1487年9月8日的圣母玛利亚节,这里举行盛大宗教游行和歌舞表演,以后每年同期举办。随着时间的推移,1835年9月8日被确定为著名的歌曲比赛,即piedigrotta比赛。那不勒斯风光秀丽阳光明媚,充满活力的人们善于用歌声表达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赞美,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在这里生活、创作。这块沃土滋养的民歌情感自由奔放、语言质朴,旋律多彩、题材多样,是意大利声乐中一个特殊独立的流派。一年一度的piedigrotta比赛对那不勒斯民歌的发展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该地区也因此而闻名。由于有生命力旺盛的那不勒斯民歌参与,比赛历经几个世纪不衰败,是意大利乃至西方音乐史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重大的音乐盛会。
1930年,那不勒斯民歌在世界大受欢迎,是它黄金时代的到来。然而在我看来,那不勒斯民歌流行前近一百年,(1830-1930年)是该流派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值得特别关注。首先基于俄罗斯百科词典上的数据【8,p346】“那不勒斯民歌起源于18世紀的喜歌剧”。大约从1830年开始形成稳定的特征,以区别其他音乐流派(内容、主题、文本、方言、表达方式、旋律、拍子、调式、节奏)。其次这个时期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突破,百十首歌曲被保留,许多作家的优秀作品被广为传唱,如多尼采蒂《我多么爱你》(1835)、贝利尼《明亮的窗户》(1842)、特奥多罗·科特鲁《桑塔露琪亚》(1849)、路易兹· 邓察《富尼古利-富尼古拉》(1880)、爱德华多·迪·卡普阿《我的太阳》(1898)、内斯托·第·库尔蒂斯《重归苏莲托》(1902)等。尤其是那不勒斯籍著名歌手卡鲁索,用他那把握歌曲神韵又超越音乐本身、升华到新高度的演唱让那不勒斯民歌风靡世界。正是这些杰出的力量共同参与那不勒斯民歌样板的初期加工和模版开发,使它知名度大增誉满天下,犹如蒙蒙卉木枝繁叶茂傲然立世,是世界乐库中的奇葩,随便采摘一支都是那么娇艳欲滴、芬芳诱人! 它的问世是由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观、优秀人物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铸造成的一个客观历史现象。
从1830年那不勒斯民歌流派历史形成前期多尼采蒂贡献尤为突出,1822年,他受聘于那不勒斯新剧院,1835-1838年,担任皇家音乐学院教授、院长。在那不勒斯的16年中,他创作了二十多部音乐作品和多首那不勒斯民歌,与罗西尼、贝利尼被称为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乐派代表人物、美声学派三巨头。他的歌剧具有鲜明的戏剧效果和歌剧舞台技巧,艺术歌曲更是精雕细琢,旋律纯美优雅悦耳,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多尼采蒂所创作的《我非常爱你》(Te voglio bene assaje)在1835年9月8日Piedigrotta比赛中获得巨、大奖项,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第一首19世纪创作也是第一次参赛、第一个获奖的那不勒斯民歌,宣示了那不勒斯流派华丽亮相,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关于这首歌那不勒斯文学周刊1840年8月6日写到:“当时没有介绍并且已经出名,成功是如此巨大,在这个城市演唱的旋律无处不在”,“她几乎是那不勒斯音乐官方赞美诗”,“唤醒最有天赋的作曲家的羡慕”,歌谱短短几个月内销售了180,000份。作曲家另一首民歌《背叛》(Lu trademiento)也很有名,并且被翻译成了汉语,国内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就把它作为音乐会曲目。
本文通过多尼采蒂的三个声乐作品(我非常爱你》(Te voglio bene assaje,1842、《背叛》(Lu trademiento)、《我多想建一座小屋》(Me voglio fa na casa,1845),更细致地研究他的那不勒斯民歌(Canzone napoletana)尝试找出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这几首民歌都集中了抒情的感觉,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我,们当用心揣摩,准确表达。
《我非常爱你》(Te voglio bene assaje),歌曲描述了青年对心爱姑娘的思念之情,在寂静的夜晚,周围的一切都已入眠,只有青年在思念心中的爱人,内心很不平静,不能自已,久久不能入睡,回味享受爱的甜蜜。他一遍又一遍呼唤,祈求心爱的姑娘不要抛弃自己。歌词大意:“为什么当你看到我就像一只小猫,小妮娜啊我要怎样对待你,你才能注意到我,我想要告诉你:我非常爱你,请你不要抛弃我。万籁寂静人们都已入眠,只有我享受这夜晚,想到小妮娜我便不能自已,又过了一刻钟,一,二,三:小妮娜啊我非常爱你,请你不要抛弃我!”。这是一首爱的小赞美诗,篇幅不长,但情感真挚,语言淳朴,朗朗上口,旋律虽简单但很精致,优美动听。特别的创作技巧能使歌者很好地把握情感变化,很容易将听众带入歌曲意境。明朗的降A大调一反人们用小调描写思念爱人的悲悲切切,用明亮的大调让人感到歌中青年对爱人思念表达是那么健康向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是那么光明。演唱部分旋律流畅,曲调色泽像珍珠般柔美,舒展大方的华尔兹式伴奏与歌剧中的小咏叹调相似,给人带来美的遐想。旋律可划分为三种结构特点,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中很常见:
(1)旋律舒缓级进,这是绝大多数那不勒斯歌曲的典型特征(见谱例1第一小节);
(2)通常在每句末尾,旋律以一个下行的分解和弦进行,给人以圆润完整的感受(见谱例1第二小节);
(3)回旋式的旋律,使情绪不断向前递进(见谱例2);
声乐演唱部分的音域以六度(es1-↑c2)为基础。前四个乐节(5-12小节)每一句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的音程范围逐渐扩大(es1-c2;es1-des2;es1-еs2);每一乐节都用降A大调四六和弦Аs-dur64(↓c2-as1-es1)的分解和弦收尾,突出在和声推进下精致优美的旋律线条。大多数那不勒斯民歌都有大小调转换调节旋律情绪的特点,作品在第一乐句从降A大调转到c小调(分别是I级音和III级音),也是通过转调的方式调节歌曲的情感色彩;在结束部分20-24小节降b小调中加强深化属和旋(S)范围(II6-IIь56-K64-D7-I)。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多尼采蒂习惯上更喜欢分段诗歌形式,具有明确的结构层次感 ——核心调式→旋律→语句→乐句→乐段。通过示意图展示其中一段:
这里注意一个有趣的细节:首先,从乐节来看,乐曲结构明显整齐方正,大多以四小节为一乐节,但在其内部又均匀分出更小的乐汇结构(2+2),增强旋律重复性;其次,从乐句来看,这种方正的矩形格式结构又被打破,呈模糊状,在第一乐句中的句子只被重复了三次,而不是传统习惯上的四次(4+4+4,而非4+4+4+4),打破传统音乐结构创作中的条条框框,弱化方正矩形结构的棱角,赋予歌曲可塑性、柔韧性和流动性。
演唱方面,尽管有相对方正且有规律的结构,但大音希声,越是简单的越难表现。歌者须在连贯的旋律线条、清晰的发音(那不勒斯方言)、表现不同情感的能力方面多做推敲。基于抒情、明亮的情感表达特征,第一乐句情绪平缓、叙述性强,用幽默感强诙谐俏皮的语气和近似生活化的语言表现情景会更准确,选用短小弹性的呼气方法。第二乐句(副歌)中间没有休止,一气呵成;四小节为一句没有分割,要求在气息绵长、舒展、均匀状态下,用悠荡的舞蹈式律动感波浪式递进抒发情绪,使情感不受任何阻挡,一泻千里,生动饱满地表达主人公情感的持续(尤其是歌词“io te voglio beneassaje,e tu non piensea me”/“我非常爱你,请不要抛弃我”)。
另一首歌曲《背叛》(Lu trademiento),它是赋有戏剧性色彩的抒情作品。歌词中“啊!无耻的恶魔,你把我抛弃……你背叛了我,背叛了爱情……”这是一个被爱人无情抛弃、情感受到伤害的女人最愤怒最强烈的呐喊。多尼采蒂以f小调为基础,表现主人公悲愤、压抑、绝望的情绪。在和声节奏音型伴奏中还找到最具特色的降二级那不勒斯和旋 (第8小节中离调到降G大调(Ges-dur),在19-20小节也出现离调并暂时稳定在降D大调上(Des-dur)。在C大调中降D大调就相当于降二级(Des-dur=IIь)那不勒斯和弦,C大调的下属音是f)。由下面图表可以看出作曲家的这部作品整体结构均匀平衡。如大多数那不勒斯歌曲段落结构(单二部曲式)一样。以下是其中一段:
仔细研究歌曲结构图表,会发现和《我多么爱你》的结构类似,这里同样打破了传统的方正矩形结构,使旋律更具變化性,趣味性。副歌的开始伴有新的伴奏音型,在演唱部分也出现新材料从14小节弱起推入15小节,而钢琴伴奏则是从14小节的强拍进入,可以看出多尼采蒂用这种方式细腻的将歌曲引入副歌部分,伴奏与唱腔此起彼伏遥相呼应,使音乐的连接性粘合度更强。在副歌的乐节中(4+4+4+2),根据旋律结构我们也同样能划分出更小的乐汇单位,但随着三拍子分解和旋的音型伴奏使这种分裂感得到缓和、过渡自然,整个旋律听起来非常流畅灵活。
《我多想建一座小屋》(Me voglio fa na casa),这是一首热情活泼华尔兹节奏的抒情歌曲,表达主人公想到心爱之人心花怒放,希望为她修建一所房子并用金银装饰,当她走上阳台就如同太阳一般。除了多尼采蒂习惯运用的结构形式外,他还给作品添加了新的独特的非重复性结构。这首歌曲用三段体(ABA1)的结构形式描写为心爱姑娘搭建房屋,B段部分重复基本音乐材料的同时在调性上选择了同主音小调,强化主题色彩。副歌部分,用“tral-la-la-la-la……”这样欢快轻松的叠词,表现主人公愿望的实现。
演唱表演,A部分应当注意强弱对比,节奏,需一口气完成,尤其是5-9小节最好不要换气。21小节的表情记号“con brio”是热情洋溢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要求歌者用跳跃欢快的声音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之情。B部分用了不同的力度记号 即:p,但是在演唱歌词“doro”时不能太弱化要在强大的气息支持下唱出坚实的弱音,力度应随音阶上行逐渐加强。再现部分(A1)结束句“tralla la la la……”随着“accelerando”符号的出现,这里速度逐渐加快,增强主人公兴奋激动的心情将歌曲推向高潮。
如果歌者能够在表演中顾及到多尼采蒂在乐谱中的所有音乐记号(速度,力度,线条),清楚音阶和调式的转化再加上演员本身的理解和演绎,那么就能将写在纸上的乐谱作品变成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形象从纸片上跃然跳出成为真正的歌剧咏叹调,或者是小型的声乐艺术杰作。就像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塞西莉亚巴托利演唱出来的那样。
结论,我们刚开始接触多尼采蒂的那不勒斯民歌会觉得它类似于那不勒斯方言中其他作曲家的作品。都是爱情主题题材,激情的爱、幸福的爱或不幸的爱。但根据本文选用分析的19世纪30年代歌剧风格作品示例,得到了可直接反映作曲家个人风格的创作特点。
将这几首歌曲与葛塔诺·多尼采蒂的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Lucia de Lammermoor)中的片段进行比较,我们得出了有关作曲家声乐作品的普遍风格。多尼采蒂喜欢抒情缓慢的速度——小广板(Larghetto),小行板(Andantino),行板(Andante)。虽然他们都很平缓,但都有自身特有的速度等级。 最慢的是Larghetto, 最欢快的是Andantino。 在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中,Larghetto最常出现。它被用于描写夜色(Lucia的咏叹调《四周被寂寞包围》),或表达主人公深深的悲伤,屈服于命运。而在那不勒斯歌曲中多尼采蒂多使用Andantino,Andante这些平缓中较为欢快的的速度标记,这符合那不勒斯歌曲活泼的特点和小型声乐形式的要求。
旋律方面,多尼采蒂创作的那不勒斯民歌和歌剧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特点相似:音程较宽常采用大小六度,七度,减五度; 大多旋律采用级进音阶抒发情感;在跳进的音阶旋律后都伴有其它音符的填充使旋律线条柔软不生硬;通常重复第一乐节的材料运用模进手法便于歌者记忆旋律;采用三拍子节奏型6/8; 3/8; 3/4 使旋律活泼俏皮。
多尼采蒂还赋予作品一种特殊的旋律结构。大多以4小节为一乐节进行重复。但在乐句上他又克服了传统的方正矩形结构,一个乐句只由三个乐节组成,而且在第三乐节结尾处,演唱旋律和伴奏旋律并不是同时结束,而是有先后顺序递进发展的,给人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的效果体验,并赋予音乐可塑性,灵活性和流动性。可见多尼采蒂在作品创作,伴奏型选择上都非常考究细腻,他能同时顾及歌者和观众。最大限度满足听众的口味,也给表演者留有发挥美声技巧的空间。
对希望把多尼采蒂那不勒斯民歌作为演唱曲目的歌者来讲,演唱他的作品,需要像演唱歌剧一样熟练掌握bel canto的演唱方法。这对演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所表现的是一个小型的声乐艺术情景,它需要非常纯粹的声音、纯粹的情感和对这些歌曲风格的完美理解,准确表达这些细腻的情感,如亲密、激情、忐忑,但同时又要避免陷入一种过分激动的情绪状态,从而导致破坏了纯净的声音使它失去光彩。
参考文献
[1]房亚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爱情题材类那不勒斯民歌的音乐表达[J].音乐大观,2011(10).
[2]陈姝.多尼采蒂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初探[J].艺术研究2013(2):126-127.
[3]张子述.多尼采蒂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7(15):167.
[4]李丽丹.多尼采蒂三首爱情题材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J].艺术研究,2014(2):80-81.
[5]朝卢.浅谈多尼采蒂歌剧的创作及其风格[I].青年文学家,2011(23):19-21.
[6]于亚男.浅析意大利那波里民歌的音乐特色[J].乐府新声,2014,32(2):270-272.
[7]王春燕.那波里民歌的艺术特征及演唱要求.黄河之声,2010(3):34-35.
[8]Большой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М,2000.-С.346.
[9]R.Mingardo.Gaetano Donizetti:Composizioni da camera-volume1[M].Ricordi,2005.
作者簡介:杨拂音(1991—),女,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艺术大学博士在读,2010年乌克兰国立艺术大学留学,硕士毕业于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