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

时间:2024-05-20

【摘要】本文从悲怆交响曲的概况出发,阐述悲怆交响曲的乐章,并对从悲怆交响曲中得到的启示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从而更好地认识这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悲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命运抗争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悲怆交响曲,又称作第六交响曲,由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是其最为杰出、著名的乐曲,并且是交响曲中难得的精品。其完成时间大约是1893年,首次演出为同年10月份,作者在6天后染上霍乱不幸去世,留下的这部作品最终变成他的天鹅之歌。因此,研究柴可夫斯基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悲怆交响曲的概况

悲怆交响曲如同名字一般充斥着浓浓的悲怆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悲怆是这一交响曲的特色所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具有乐法精巧、形式均衡、旋律优美等多种音乐特点,这些特点在这个作品中都获得了很好的体现,使该作品不但是其最杰出、最著名的一个乐曲,还是交响曲中从古至今的一流作品。悲怆交响曲主要是对人生的兴奋、爱情、奋斗和失败、绝望、消失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具有哀鸣、追忆、挣扎等多种情绪,反映出柴可夫斯基的一生。

二、悲怆交响曲的乐章

(一)悲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在悲怆交响曲中,第一乐章是奏鸣曲的形式、4/4的拍子、b小调、慢板。这一乐章把抑郁、阴暗的慢引当作开头,用两个乐曲对后续主体进行预示,和弦的不和谐表现出一些因素的不稳定,将本节乐章中哀伤、悲凉的情绪进行了描述。主部的主体具有动荡不定的特点,采用的曲式为单二部,包含焦躁不安、冲动的感情元素。主部、连接部的主题彼此之间相互交织,不存在特定的界限,单簧管、中提琴两者上升旋律充分连接于副部[1]。副部具有安静的特点,采用的曲式为单三部,具有伤感、温柔的旋律,较为朦胧的音色,把主题带到了一个幻想世界之中,如同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般。结束部音乐和副部主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未完全停止和声,而是引入展开部。引入句包括两个乐句,两者较为相似,紧张感十足,具有鲜明、顿挫的节奏,为展开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开部的高潮处主题再现,展现一个搏斗的场景。与此同时,再现部主题始终存在于乐曲高潮,甚至经过了第4高峰,然后音乐转入爬行旋律,对比于之前的动机,将斗争的曲折和艰难进行了细致刻画。在各方面因素冲突处于非常尖锐的一点时,钢管乐进行了《与圣者安息》这一曲目的吹奏,这个曲目主要在俄罗斯教堂用于举办死者的葬礼,吹奏的速度相对平缓,然后该乐章结束于深沉的气氛下,意味着死亡是无法回避的。这样的冲突存在较大的戏剧性,不但将战争中存在的死亡恐惧充分表达出来,同时还反映出无尽的爱、自然的真善美与神明般的快乐。

(二)悲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在悲怆交响曲中,第二乐章是三段体的结构、5/4的拍子、D大调、快板。这一乐章的情绪欢快、气氛和谐、氛围清新,主要是将生命里出现的喜悦反映出来,随后舞蹈曲调被哀伤音调取而代之,将哀怨又无可奈何的情感再次展现出来。在结尾处,补充了中间的情绪,使热情、欢乐的音调出现在宁静的气氛之中,然后结束于空无的寂静[2]。对于西方音乐史来说,此乐章有较高的地位,这个圆舞曲被柴可夫斯基从普通的音乐会送上了高雅的交响乐舞台,并对表现交响乐的手法进行了极大的丰富。

(三)悲怆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在悲怆交响曲中,第三乐章是奏鸣曲的形式、进行曲与谐虐曲相融合、4/4的拍子、G大调、快板。此乐章将进行曲、诙谐曲相结合,是悲怆交响曲的高潮,具有气势恢宏的特点。副部和主部两者的主题产生鲜明的对比,主部的主题较为诙谐、捉摸不定,包含着部分副部的主题。副部的主题则是进行曲,坚定而沉着,该主题使乐章进入了多个高潮之中,将人物强大的力量与意志力表现出来,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乐章始终拥有斗争精神的主线。如同一些音乐家所说,这个作品的思想不是由自暴自弃主导,而是摆脱这一命运的斗争精神主导。在结尾处,乐章豪迈而宏伟,展现了一种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强大,和接下来的第四乐章对比鲜明。一般来讲,凯旋、欢愉的部分通常会在音乐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出现,发挥总结和表达的重要作用,并且这个部分的音乐应具备较快的速度。不过,在柴可夫斯基手下,将这样的部分放到了倒数第二个乐章,反而将慢板、忧伤的音乐放在了最后一个乐章,将原有古典交响乐的固定模式进行了修改。

(四)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

在悲怆交响曲中,第四乐章是自由三段体、3/4的拍子、b小调、慢板、终曲。此乐章主要进行苦痛、悲楚的心理哀歌刻画,主题、叹息音调、和声、慢速等都将戏剧性、悲剧性有效展现出来。紧接着使用对比这一主题,将b小调向D大调进行了转变,抒情、温柔的旋律和气息将呼吸取代,表现出主人公的留恋之情,其中还掺杂着浓浓的叹息。伴随音乐继续进行,在发展至最顶点那一刻强行收住音乐,并产生下行、哀鸣的音调,进入再现部。其尾聲相对暗淡,主要对中间部分材料进行了使用,让悲剧情调上升至最高点,然后,交响曲沉寂在中间部分就此结束。

三、从悲怆交响曲中得到的启示

(一)悲怆交响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的一生

作为柴可夫斯基绝笔之作,悲怆交响曲是其一生的真实反映,囊括了作曲家的各种经历与情感。他的一生非常坎坷,有非常深厚的心理维度。细细品味各个乐章,第一乐章整体上为奏鸣曲的形式,首先表现出不安、疑虑的情感,然后是较长的温馨、甜蜜,由于柴可夫斯基对自己的祖国非常热爱,因此,这个乐章表现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韵味。随后音乐一转,像当头棒喝一样打破了这个美丽的梦,音乐声发出剧烈的碰撞,无可奈何地进入人生的无尽洞穴中,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现实,需要抵抗命运。结尾再次出现静谧的腹部主体,短暂地脱离现实冲突以后,更加珍惜这样和谐、稳定的生活,随后进入下一乐章。

(二)与命运抗争既不分胜负又无法避免

在第三乐章中,进行曲、谐虐曲充分进行了融合,不具有英雄气质和悲壮性,主要体现的是抗争性,即抗争命运既不会分出胜负又是一件无法回避的事。从主部短促强劲的主题可以看出顽强拼搏的决心和毅力,频繁出现且缓慢增加力度,用于对即将迎来的命运碰撞进行预示,并将内心悲凉、恐惧、创伤的内心面对命运不逃避、不退缩的情感体现出来,使内心受到一种力量的驱使不断前进,气吞山河。经过气势恢宏的节奏之后,是对于抗争的绝望。迷茫、忧伤的现实情感始终是整个乐曲的主线,不过在第四乐章里,虽然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但是命运依然无法抗拒、残酷无情,进一步将悲痛、惆怅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经历了苦闷、抗争等过程,又一次变得不知所措,这反映出柴可夫斯基徘徊于努力的目标、精神的状态两者间不知如何做,哪怕其成熟作品也有这一特点的体现。不过,以俄国人的角度来看,痛苦的内心与残酷的命运只会让人短时间绝望和犹豫,无法彻彻底底地摧毁一个人。由此可见,悲怆进行曲不仅是当时俄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出人们为了光明和自由而奋斗的决心。

四、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柴可夫斯基所作的悲怆交响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悲怆交响曲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悲怆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内容,认识到这部作品带来的启示,即悲怆交响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且与命运抗争既不分胜负又无法避免,从而使这个宝贵财富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孙匡正.继承与发展创作思想在两首“船歌”中的诠释——升f小调《威尼斯船歌》与g小调《船歌》创作手法之比较[J].音乐创作,2018(10):83-85.

[2]陈伟.从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模式以及主流学派的特点分析里亚多夫《船歌》的演奏分析及音乐特征(下)[J].北方音乐,2016,36(16):156-157.

作者简介:王慧(1993—),女,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