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玥
【摘要】河曲,位于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交界的黄河拐弯处,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称。河曲民歌是河曲劳动人民生活历练的沉淀,也是数代人传唱的精华,其中以山曲最具代表性。本文主要通过搜索期刊报刊、查找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对知网上可查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文章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河曲山曲;期刊论文;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研究河曲民歌的文献的整理,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河曲民歌文化,同时也可以对研究内容查缺补漏,不断完善。本文主要整理了期刊上有关河曲民歌的论文,并对这些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这些论文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音乐专业的视角研究写作的,另一类是以其他学科视角来研究写作的。
一、音乐专业视角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對音乐基本形态进行介绍的论文
这类论文数量众多,占据了总数量的36%。文章内容适合最开始了解河曲民歌的研究者阅读参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探究山曲艺术特征的文章
以李越的《探究河曲民歌中山曲的艺术特色》为例,文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介绍河曲民歌的类型和山曲的内容形式,其次从音乐特色、文学特色和演唱特色这三方面研究了山曲的艺术特色,最后一部分提到了山曲的传播与创新,文章整体逻辑结构清晰,通俗易懂。此类论文还有《浅析山西民歌山曲的艺术特征》《浅析河曲民歌的艺术特点》《论河曲民歌的成因及艺术特色》等。
2.探究山曲审美特征的文章
如史其威的《浅析山西民歌“山曲”的审美特征》,分析了河曲民歌的实用美、质朴美、语言美和夸张美,以多重角度欣赏河曲民歌。此类论文还有《山西山歌类民歌的审美风格解析》。
3.对音乐旋律特点的研究
以刘国梁《山西河曲山曲的旋律学研究》为例,作者运用十二维度剖析法从句法结构、调式落音、节奏节拍、音调材料等几个方面对山曲进行了仔细分析,每一部分列举出的表格都建立在大量的歌曲基础之上,正是因为有大量歌曲材料的积累,才能对山曲的旋律形态进行概括总结,得出来的结论也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二)将山曲与其他地方山歌进行比较的论文
数量大约占9%。这类论文主要将山曲与左权开花调、陕北民歌、内蒙爬山调这几类进行对比。开花调与山曲同属山西,但这两种山曲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此类论文探讨的核心。陕北民歌、内蒙爬山调与山曲虽属不同行省划分,但由于地域的关系导致它们风格相似,这三种山曲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是此类论文论述的核心。以张红霞的《陕北民歌与晋北民歌的比较研究》为例,文章先分别介绍了两地民歌的发展历史,以此为基础,作者在第二部分对两地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俗文化、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罗列比较,并最终回归到民歌的比较上来。第三部分是这篇论文的创新点,作者将两地民歌的原生态民歌演唱与学院派民歌演唱进行了比较分析,不仅指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还指出了两种方法相互借鉴的成功范例。第四部分最终回归到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传承意义上。
(三)对山曲内容进行研究的论文
数量约占7%。山曲内容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关于走西口的内容描写的最多。以王晋华、甄晓的《乡音:山曲与走西口》为例,文章以走西口的人们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整理归纳了山曲,我们可以通过山曲了解到当时人们由于生活的艰辛,可以通过山曲知晓当时人们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山曲了解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文章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多有关注,这是研究河曲民歌非常有益的切入点。
(四)对历史与现状研究的论文
数量约占3%。此类论文主要论述河曲民歌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以佟鑫的《山西河曲民歌现状调查及成因的探究》为例,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成文之前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这是一篇优秀的现状调查成文的基础。作者首先对河曲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第二部分作者从演唱状况、演唱场合、演唱内容、演唱功能、学唱目的、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总结出调查结果,第三部分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对比引出第四部分,分析成因,作者从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生活原因、功能原因、语言原因、传播原因、年龄、思想差异原因、转型原因和城市建设原因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章最后还将调查内容以附录形式附在文章后面,资料详实,可供参考性高。
(五)发展传承与创新类论文
数量约占11%。该类论文可以再细分为两类:一类重点关注传承与保护,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的发展与传承》《山西河曲民歌职业团体存续现状调查研究》;另一类重点在于以创新的发展手段去推动河曲民歌发展,如《河曲民歌合唱创编艺术探析》《转化:保护新途径——从遗产到资源——对河曲民歌改编合唱的可行性分析》。
(六)与实地考察相关的论文
数量约占3%。此类论文主要是实地考察经验总结和访谈后一手资料的总结。以赵海英《河曲民歌的田野考察》为例,作者通过对河曲民歌的田野考察,试图说明河曲民歌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之原因。作者将两次考察结果进行对比,看到民间音乐的衰落,并通过分析现象去寻找原因。
(七)演唱技巧类论文
只有一篇。此类论文对河曲民歌的演唱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在音乐表演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总结。以令狐青的《山西民歌山曲及其唱法研究》为例,作者重点介绍了山曲的演唱特点,从表演技巧方面,如气息、共鸣、用声、润腔等对山曲进行细致的解读,文中不乏大量谱例,视角新颖,且与音乐本体结合紧密,实用性强。
(八)音乐欣赏与评价类论文
数量约占5%。这类论文一般是在了解山曲后对欣赏者感受的描写总结。以张玉红的《民歌体验的价值思考——以山西河曲民歌为例》为例,作者认为,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分支之一,要想深入分析研究,就必须将其放置于其特定的时空、文化环境和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研究其本体与与内容和地方性知识关系,即指把民歌音乐本体中的存在比如音乐声响、声音、韵律、节奏、色彩、和声、韵律、织体等都放在特地的文化背景中,这样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民歌的魅力。
二、其他学科视角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與民俗学的结合
数量约占11%。此类论文大部分都是通过歌词内容来解读当地民俗文化。如李吏的《河曲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解读》,作者通过解读河曲民歌可以得知河曲当地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二)语言学
数量约占3%。通过对歌词的研究来了解当地方言。如李永霞的《河曲民歌的语言特色》、赵海英的《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
(三)地理学
数量约占5%。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自然地理方面主要分析地域气候对民歌、民俗的影响,人文地理方面可以通过民歌对当地文化进行解读,也可以以旅游发展的角度对山曲进行进一步开发。例如,焦娟美的《河曲民歌在山西旅游资源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郇军德的《浅析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歌的地域特性——以山西山曲为例》等。
三、根据以上归纳总结得出的几点认识
关于山曲的音乐形态,通过这些论文的描述总结,基本可以归纳为共识性的几点:
唱词方面多即兴性,经常运用叠字叠词、衬字衬词多,方言俚语多,歌词多运用比兴手法上下句押韵。内容方面以劳动生产、情爱相思为主,情感表达方式直白、细腻,往往以具象化的事物,表达心中最受煎熬的情绪。
音乐特点:①曲式结构,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一般由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八小节构成一首乐曲,多为平行结构,即后四小节往往是前四小节的换尾重复。上句终止音通常落在属音和次属音上,下乐句的尾音落在主音上;②音阶调式,有五声、六声、七声,以徽调式最多,下来是商调式、羽调式、宫调式;③旋律进行:音程跨度大,旋律跌宕起伏,以六、七、八度居多,甚至有十度、十一度的大跳。旋律的基本形态与特征:扬抑型、抑扬型、混合型;④节奏节拍,大多是四二拍,极少四三拍,个别四二四三混合、或八二八三混合拍子。
关于山曲内容的论文,大多是研究“走西口”的,我们可以将其他内容的山曲进行整理研究,以补充不足。例如反映河曲人民的经济生活的歌曲,如:《挣不下银钱过不了》,反映河曲人民爱情故事的歌曲,如《巧蛋蛋好比水推船》等。
有关山曲演唱技巧的文章几乎为零,山曲作为山歌的一种,人声的演唱是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演唱方法也使山曲独具特色,相关专业的研究可以将目光放在这里。
任何研究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的形成也不是单方面影响形成的,多学科的涉及可以提高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开阔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赵海英.河曲民歌的田野考察[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30(2):62-66.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文献总述[J].中国音乐, 2005(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