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唐宋词调音乐初探

时间:2024-05-20

毕又文

【摘要】词调音乐属于燕乐歌辞,是音乐与文学的产物。它由隋唐曲子词而来,至宋代发展到成熟阶段,是中国音乐文学史上一种特殊形式。格律填词为其音乐创作特征,乐调以二十八调为理论基础,将中国的曲调与古典文学的律词结合构成词调,中国音乐文学进入古典时代。

【关键词】词调音乐;词曲配合;音意和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词调音乐概述

词,是我国古代詩歌的一种文学体裁。词,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兴于唐代民间,宋代词创作进入鼎盛时期,宋代的词是协乐而歌的,曲调与古典文学的诗词结合构成词调音乐。

宋代的词调音乐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既包含了隋唐时期的歌舞大曲的篇章,又包含了文人音乐家的创作以及民间流行小曲,少数民族西域音乐传入中国,与相和歌、清商乐喜融合,同时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宋代的词与唐诗、元曲也争奇斗艳。经过以上元素不断完善才将音乐与诗词融合在一起。[1]梁启超先生说:“凡诗歌之文学,以能入乐为贵,在吾国古代有然,在泰西诸国亦靡不然。以入乐论,则长短句为便,故吾国韵文,由四言而五言,由五七言而长短句,实进化之轨辙使然也。”由此可见,词调音乐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

宋代词调音乐创作方式以旧谱填词和自创新曲为主要模式,词调音乐作品创作多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作新词,即依曲填词,填词首先要选词牌,词牌规定了一首词的音调和声情,懂音乐的词人按照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宋代词调音乐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感情表达,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2]“新燕乐在音阶、调式、旋律、节奏、乐器、风格等方面皆异于中国低缓单调的传统音乐,因而受到世俗和朝廷的欣赏,广为流行,风靡一时,宣告了中国音乐古典时代的来临”。

二、曲词的配合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配雅乐而歌,汉乐府民歌依清乐吟唱,从西域传入中原融入相合乐、清商乐构成的新兴燕乐成为宋代音乐的标志性旋律。新燕乐作为词调音乐的源头,表现出鲜明的音乐特征,和宋代词文学产生了舞台实践。唐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开创了宋代词调文学的兴盛。宋代文人所付出的努力使自己所填的词更加配合音乐特质,宋词文学逐渐走向成熟,成为较为稳定的词调。很显然,当时的五、七言诗与燕乐出现搭配不和谐、相对活泼、字句不等的长短句因此应运而生。如果探究宋词调的成因,比较“长短句起源说”,“音乐起源说”应是较合理的推测。[3]胡云翼所著的《宋词研究》提到“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若是音乐不存在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自然停止活动了。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

当时的新燕乐与宋词调之间还有较大不同,话语背景、自身特征都应是我们分析词调音乐特征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文化背景因素为读者理解词文学的音乐特征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保证,宋词的主导句式结构从一字到十一字句应有尽有,为依乐填词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宋代文人择取声乐进行创作,其特征集中表现为乐曲的文辞符合词牌的音乐规律和乐曲的节奏,配以合适的平仄规律,由此产生旋律美。[4]王力先生说:“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字字相对,极与和谐,古诗人喜欢用,例子不胜枚举.句式常用仄平/平仄和平仄/平平/平仄。”词句与曲子的对应方面,中国音乐史有一句一拍说的观点,且多用刘禹锡创作《和乐天春词》的题内说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引证。这里的曲拍指的是古代音乐中的拍板,《工尺谱》中用板和眼的排列表示节拍,强拍时称板,弱拍时为眼,也就是现代音乐中的节拍,每一拍为一个符值。七个乐音的音高用“上尺工凡六五乙”表示,同时配以板眼标示节奏、节拍。表示板眼的标号有着不同的形式是因为乐曲板式的不同。工尺谱与声、律、调、器相结合,组成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框架。当时的刘禹锡关注新兴的曲调,依照音乐的旋律创作长短句的歌词,使曲、词在韵位和节拍上相互和谐。饱含文化内涵是工尺谱的一大特点,民间仍有众多的乐种用工尺谱记载,它传承着中国人的音乐文化意识。[5]就一些国家和民族来说,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沿袭和传统音乐的传承中,曾经创造和使用的各种书面乐谱形式并不落后于精确谱所记录的音乐,因为他们所面临的音乐文化环境,是一个自然要用框架谱来作为书面传谱的音乐传承方式。实际上,口传心授、以领神会是这种音乐传承方式的相应产物和最佳选择。唐、宋代的曲谱多失传,不知曲辞配合规律的我们虽依据敦煌译曲、白石道人的旁谱,研究归纳了声辞、曲拍与半逗词组相对应的规则,笔者认为,古代文学术语不够清晰,词调音乐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很多概念仍需进一步探究。

三、词调音乐中的音、意和谐美

词调音乐历经千年经久不衰,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意境美极富表现力。内容须通过和谐的形式才能有音韵美和艺术美。燕乐以琵琶定音,因这种乐器有四弦,一弦为一律,每律有七音,所以,词调音乐以二十八调为基础。词调是乐谱,词牌是曲子的旋律,古人依旋律的特点填词,达到音、意和谐美。古代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表现活跃着韵味和诗意的情调和境界。每一首上好的词不仅声韵格律和谐,而且都饱含着有品位的意境。 词人对情、应景有所抒时,无论是绵绵的情谊还是踌躇的志向,都要考虑对词牌的选择。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韵律和格式,比起律诗有平起首句不入韵、平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四种格式来,词要复杂得多。词格式的名称就是词牌,如黄庭坚的《踏莎行》:

画鼓催春,蛮歌走饷,雨前一焙谁争长。

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

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轻浪。

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此首词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阙三仄韵,上片记录了闽地春意时间,少数民族采茶制茶生动的场景,下片作者描写茶汤的香气,抒发了作者对茶的喜爱。春、饷、样、帐、浪、上为同韵,构成了词的格律、句子对称。长词牌格式(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年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整首词的韵律仿佛是振奋人心的鼓声催促着春天的到来,又好似采茶的姑娘们唱着热情的山歌。听者似乎置身于热闹欢快,采茶品茶的场景中,同时伟大词圣通达、乐观的心态在韵声中一次次地清晰与突出。如词牌“西江月”起源于唐代教坊,表达一般之情。黄庭坚的《西江月细细青风摆竹》着力用竹表现一种高洁、沉静、自持的佛学思想。假如词人选《破阵子》为其词牌名,挑灯看剑、驰骋杀敌的音乐表现力显然与词句表达的精神世界有强烈的违和感。[6]北宋音乐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怨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由此可知,填词不能只与平仄声韵和谐,也要与词牌的景象、声情相一致。

如今的创作现象是今人照前人的作品填字成词,却脱离其乐律,仅用特定的句式、词牌的名称,使词作成为单一的文学形式。这也恰恰把当前音乐文学创作方面的不足体现出来,也是我们在传承祖先瑰宝的同时,值得思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桃坊.中国词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