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覃莉
【摘要】长阳山歌是长阳文化“三件宝”之一,是长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文对长阳山歌的声腔艺术的五大明显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长阳山歌;声腔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大山区。群山绵亘,溪峒纵横,秀丽的清江滋润着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古往今来,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藏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散发出馥郁的芳菲。长阳山歌是长阳文化“三件宝”之一,是长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高亢嘹亮、抒情委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已开始收集整理。20世纪70年代初,长阳山歌唱红了京城,唱到了东南亚。从此,长阳山歌享誉海内外。长阳山歌是表现山民思想感情的艺术,它在本民族温厚的乡土中萌芽、开花、结果,历尽沧桑,世代相袭。在长阳境内,沿清江的前河区和沿丹水流域的后河区,歌师们的演唱曲目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就其声腔艺术而言,却有着共同的特点。而有人贬低民族唱法,否定其科学的一面。然而,民间歌师们的“土经验”声音洪亮、久唱不衰,值得发扬广大,并可以使我国民族传统声乐宝库得到丰富。本文拟就近二十年吮吸民族民间养料,在声乐上不断探索、总结和实践的体会,对长阳山歌的声腔艺术谈点粗浅看法。长阳山歌的声腔艺术,通常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良好的歌唱姿态
长阳山歌的生命是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之中孕育出来的。“山歌飞过岭,号子甩过河”,“南山唱来北山应,不见歌师只见音”,在歌者开唱之前,就将高山喊人的一副对歌架势摆出来,上口盖和前额已于开腔之前立即获得兴奋地提升。伴随着喊唱音的抬高,头部则应稍微有一点偏低,歌唱应让全身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外声乐教材恰恰对此反复强调,歌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歌唱姿势,以及歌者应有积极的歌唱心态。
二、稳固的气息支点
在起唱之际,歌师们的全身微颤而充满力量,好像在与对手“格斗”,这非常类似于我国戏曲中的“花脸”唱态。歌者在边跳边唱中快速换气,让控气肌肉群能够坚实有力。在“号子”一类喊唱,尤其是“急鼓溜子”与高亢悠长的甩腔紧密衔接,若气息支点无法达到坚实灵活,就很难完成。那些高手歌师,将偷气、歇气、补气以及类似“狗喘气”式的技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行腔加花的声腔中,其实质是“倒喝气”。这恰恰是当今声乐名家金铁林先生所谓的“反向提气”而有气息对抗原理的形成。歌师们演唱高腔加花山歌,是将灵巧而坚固的气息支点加以运用,进而发挥出特定作用。在歌者的高腔与“咽音”学中“开沙雷”所激起高的唱法之间,存在很大相似性,声音具有非常强的爆发力与穿透力。笔者曾向著名声乐教育家家李万进老师求教,他最为强调的是“气息支点为歌者之帅”。以“气则音之帅也”(元代《唱论》)构成了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的精髓。
三、共鸣腔体的调节
在盛夏的田野山冈上,唱薅草锣鼓的歌师能连续十天半个月地喊唱,嗓子从来不哑,其秘诀就在于喊歌必须具备“三音”,即膛音、腮音和顶音。其中的膛音,也就是胸音,是胸膛共鸣的意思;腮音,即口咽腔共鸣;顶音,即前额头的头腔共鸣,这“三音”属于“土经验”,为土家歌师们的传世经典。这一归纳虽然完整性比不上声乐学派名家,对歌者来说,其也难以准确说明共鸣腔体的调节,而实际演唱过程中,歌者的口咽腔打开后,共鸣通道就相应地扩大,其中咽音和混合共鸣的适当运用拓宽了歌唱音域,使声音洪亮且有很强的穿透力,大山的上空在持续地回荡着悠扬的高腔。土家寨每年举办一次赛歌节,大地涌动着歌的海洋。如果长阳山歌一味干喊死唱,那就不可能如此美妙!
四、咬字的特定技法
长阳山歌在腔调上与方言土语的关系密切,尤其是那些“腔”与与方言语调存在的一致性,是长阳山歌地方特色的很好体现。正如土家人所说:“锣鼓不出乡,各有各的腔”,这是变化多端“腔”的最好说明。歌唱的基本要求就是“字正腔圆”,而歌师们的喊唱必须协调自如自己的咬字部位(唇齿舌)。在歌者的声腔中,应重而快地出字,注意衔接好字与字之间,并能利索而圆润地转换。歌者善于把衬字融入主词之后,可平滑地实现主词与衬字的交替。小软球一样的每一个字,自由地在口中滚动,球音一体,音球相系,很轻松地飞升到高空中。
五、鲜明的演唱风格
长阳山歌品种多、数量大、形式活。山歌具有薅草锣鼓、赶仗歌、骡、栽秧锣鼓、木叶情歌、马歌、采茶歌等涉及劳动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品种。在流传过程中,一些歌种的歌唱程式开始逐渐固定,如薅草锣鼓,“露水号子”和“叫歌子”是歌唱于早晨,而“扬歌”“穿号子”等可以接唱,并将“中午句子”“赶号子”等中午唱。到下午,则为各种“号子”“声子”和“赶五句”等的歌唱。歌者非常讲究山歌的甩腔,并将直音、波音、顿音、嗖音、小颤音、大颤音、上滑音、下滑音加以巧妙运用,尤显俏皮。“唢呐腔”通常在歌者唱高腔过程中,被用于字尾处或行腔中,也就是歌者通过咽壁管道的“倒喝气”而使大颤音或短或长地产生,这声音与唢呐吹奏者颤音基本一样。也有歌师将“也”的衬字加在唱主词之前,把一连串气泡音(或叫作“羊羊腔”)从慢到快、从弱到强地弹了出来,再把衬词加上,突然转成自由高腔加花作引子,再与正板衔接。还有当一个乐旬开始落腔,猛一个急收刹白衬字稍停,再接唱下一段。当歌者唱之蹈之,用此法一顿一摇,那奇妙的演唱风格,令人叫绝!
歌师演唱风格的形成是以为山歌旋律润腔着色,作为一种重要的体现。同样的一首歌则“一成之见十里不同”(引清《长阳县志》)。在歌师的唱腔中,尤为重视色彩音。看歌者有什么样水平,主要以唱法处理为体现,对同一首山歌的演唱,一般采用平腔直唱,而高手行腔则剑走偏锋,偏偏游离处理或升或降某音符,润腔采用的是前后倚音,着色则或轻重缓急或抑扬顿挫,所采用的是别具一格的风格与风味。更有高手的演唱可自如转调,反复歌唱的一首歌可旋律离调,让人在新奇中获得感染。
长阳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不仅有独唱、对唱和齐唱,还有一唱众和等种类。“尾包头”就是提前到开头唱一首山歌的结束句,其代表的是演唱长阳山歌的传统规律。长阳山歌的唱腔曲牌无论是从“一声子”到“九声子”,还是从“号子”到“采茶”,甚至颇具特色的“穿号子”等,比较固定的相当多,哪个人能更多地把“九板十三腔”“九腔十八板”“四个花调子”掌握好,那他就可看成是山寨的“歌口袋”。
长阳山歌的节奏是多变的,歌师们却能娴熟地掌握。如一段“急鼓溜子” 说似唱、唱似说地穿插在一些山歌中;也有慢起渐快的山歌;还有节奏在前,散板最后一句转的山歌;也有散板在先,正板随后接唱的山歌。咬字突出在“急鼓溜子”中既重又快,行云流水般的说唱,让土家人个性中的精干与爽朗凸现。很显然,如此众多的歌师,不可能演唱水平都一样。如有的歌手用气不妥、字与音的安放不到位、出现声包字等不足之处,也是常见的。
总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笔者深信,越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就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在笔者20载声乐演唱和研究期间,每当忆起那高亢嘹亮的山歌回荡在长阳的山水间时,便如同情不自禁地品嘗到了酒不醉人歌醉人的滋味。衷心地祝愿长阳山歌人才辈出,世代相传,并让这束多彩的山花开放得更加绚丽!
参考文献
[1]李晓艳.特殊生态影响下土家族传统音乐的原生性琐议——以鄂西长阳土家族高腔山歌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9):103-105.
[2]杜群.湖北长阳土家族山歌的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探析[J].黄河之声,2016(22):80-8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