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教育部2001年与2011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基础音乐课程教育改革,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创造领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规定为音乐教学的内容。创造领域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一项重要标志。本文从创造性教育的概念出發,论述创造力的一般概念,探求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的原则和模式、方法、音乐教学设计以及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创造领域;音乐实践;创造性;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233-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晓蓉.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与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20,10(19):233-235.
一、创造性教育、创造力的一般概念及其高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创造性教育是创造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正式成为一门学科,以创造学之父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1888.5.24-1966.5.4)为代表人物。创造教育的含义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是指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心理学界一般认为创造力(creativity)是指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人类独特的能力。“高创造力”的人往往思维敏捷、有更强的求知欲,更容易发现问题、接受新事物,想象力丰富,能够产生新奇的想法或观念,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高创造力所必备条件的具体体现。
(一)具备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思维可以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的是思考问题时能够利用已有信息引出新的信息,并得出多种结论或方法。发散思维主要是为了求异,因此高创造力的人的第一特质就是具备发散思维。
(二)具备质疑精神
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要求一个孩子要“听话”,潜台词是要按着老师、长辈的要求来做,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而违背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这在某些情况下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服从和质疑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服从意味着按常规方式思考,质疑则是得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或方法的前提,不会质疑的人很难有高创造力。
(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创造力的人往往不愿意与他人雷同,喜欢求异、创新,因此在工作或思考的时候往往不喜欢受他人的干扰,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被他人意见所左右,不受常规方法、思路的限制。
(四)具备高智商
心理学家(Neisser et al.,1996;Steven-son et al.,1986;Sue & Okazaki,1990)研究结果表明,高智力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1],即一个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创造力,但一个高创造力的人一定有高智商。
二、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的原则和模式
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的结果和评价是要使教学在价值观念、教学环境及材料等方面都以儿童自身地经验出发,使之有机会让儿童能够充分地展露音乐创造的冲动和欲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技艺的、情感的、意志的、能力的,以及音乐审美情感的积极体验。
在音乐课程教学设计方面注重的是过程模式,强调创造性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目标模式所强调的预期的教学结果。音乐知识与音乐表现与创造能力必须由学生个体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经验获得,是学生个体的亲身体验,这种经验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音乐课程教育的过程模式和课程教学环节主要体现以儿童为标准的特征。在开放的音乐实践活动的教学系统中,学生既是各种音乐学习问题的提出者同时又是解决者;强调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经验和能力,教学应着重考虑学生如何获得经验而非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倡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探索与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和提供探究的可能和条件;强调音乐经验及其重组,音乐教学的课程和材料应能接近学生音乐生活中真实情境,以供学生实验,扩展和修正其经验;在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应不拘形式灵活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教学环境,保证中小学生能自由地从事选择和探索。
创造性音乐活动的目标是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与独立的思维及动手能力、积极的情感与欣赏习惯、广泛的知识和社会适应性。教学内容和材料必须是儿童容易理解和处理的。
三、培养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求知欲是人学习、思考的内部动机,是进行一切探索的原动力,能够引导学生探索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方法。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方法很多,比如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进行引导;创设新鲜的学习环境;适当利用竞争,开展竞赛等活动;注重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等。在求知欲跟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应强调学生在音乐的实践过程中去进行音乐创造活动。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一个人只有兴趣爱好广泛,才有更宽的知识面,在解决问题时才能调动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整合自身知识系统,从而得出创造性方案。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更需要家长的努力,家长应该创设与孩子共同活动、学习的环境与机会,比如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并且讨论;周末与孩子一起去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和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学习;与孩子一起画画、唱歌、劳动等等。当发现孩子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时应该多鼓励他去探索,而不是横加阻拦。2011年,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关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三)鼓励学生学会对事物质疑的精神
前文已经阐述了质疑对培养学生高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他们多问“为什么”,多思考“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多怀疑“老师和书本上讲的是不是完全正确”。当学生质疑老师的讲解时切忌打击、批评学生,应该予以一定的肯定,比如“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请你把你的思路和想法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实际上有质疑精神的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具体表现,这些学生能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已经体验过的艺术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新的知识,或者新的艺术实践活动的感知觉重组,获取比一般学生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以及更加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这些综合素质恰恰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智力潜能
多开展“头脑风暴”等活动,可以激发头脑的潜能。“头脑风暴”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Osborn)提出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2],提出一个主题,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以小组、团队为单位,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发散思维),再结合小组其他成员的思路,进行思维共振。头脑风暴的主题内容不一定要合乎逻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越是看起来荒谬的主题,越能激发头脑的潜能。这正是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探究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最佳方法和手段,在各种不同的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灵感,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智力潜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中小学音乐创造领域为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从形式上来说,创造领域的教学内容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音樂实践活动。总之,不论是学生自制乐器还是简单的作曲,在进行创造领域的音乐活动时都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能力,运用发散思维,不拘一格地参与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其次,从教学的目的来说,创造领域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领域的教学与作曲专业不同,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而是通过让每个学生都学会用自己的音乐语汇去表现所要表达的情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目的;再次,从教师的教学的侧重点来说,创造领域教学要求老师更注重教学过程,而非教学结果。教师应该鼓励并改进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习得更好更多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师生平等的交流方式,激发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欲望和冲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特定的互动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四、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
普通学校音乐创造活动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中之重,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教学组织课堂就成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直接决定因素。下面,从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创造领域定义中的三部分来分别探讨如何设计创造领域教学。
(一)探索音响与音乐
探索音乐与音响这一版块是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聆听、模仿、发明等方法,运用人体或借助其他工具创造出一定的音响或音乐。这一版块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去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能够自制简易乐器;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源材料表现一定的情景;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声音探索活动作出评价。例如教师可以从音乐与生活导入,让他们想象和联想,如身体里面的音乐、身边的声音、身体与节奏、脉搏与速度、自然界的声音、自然界的节奏,让他们去发现和探索如:音乐与语言、音乐与神秘、音乐的描写、音乐与各种演剧的相互关系。
探索音乐与音响这一版块可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上,这一版块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其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的教学特点。自主探索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发散思维,结合实践,创造出一定的音响效果或音乐。
(二)即兴创造
即兴创造这一学习版块的强调的是“即兴”二字,教师不必拘泥于形式,应该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自愿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即兴创造的目标包括学生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能够即兴创编与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能够即兴编唱生活短语或诗词短句;能够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创编活动。
即兴创造除了用即兴的节奏训练方法外还可以尝试即兴律动、即兴声势、即兴打击乐编配演奏等等。但不论是即兴表演哪个内容,都要求学生处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这样才更容易解放天性。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当宽松的环境,不让他受到规律或法则的约束,是为了更好地将思维发散,这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之一。
(三)创作实践
创作实践相对而言是创造领域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它的教学目标包括: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简短的节奏或旋律;能够为歌曲选编前奏或间奏;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
这一版块的教学可以以教会学生掌握创作的“方法”为主。创作一首音乐甚至仅仅是一小段音乐,都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程度的音乐知识,如果仅仅是想让学生写出几个乐句,那么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上。当然,这只是创作领域教学最基本的一个方面,前文已经提到,创造领域的目的不是培养作曲家,所以教学中应结合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不要为了让学生创作出专业的音乐作品而过分强调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教学中更高层次的要求还是要让学生具备创造的精神与创造能力。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课程标准中的中小学音乐创造领域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不同于一般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而是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领域,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创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音乐教育过程。新课程标准将创造领域的教学内容分为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三个部分。这与音乐院校中开设的作曲理论与技巧专业的课程不同的是,创造领域教学并非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作曲家,通过音乐创作实践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学校音乐教育的创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小结语
总之,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好奇心、创造精神、创造毅力、创造思维能力与方法,促进受教育者创造性品质或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育理念下的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他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想象、联想、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培养创造的灵感。在发展学生艺术个性、独立思考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在实现音乐课程标准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音乐学科教育的性质和特征,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21世纪创造性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4.
作者简介:王晓蓉,女,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