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电子管风琴改编曲《情热大陆》的演奏技巧

时间:2024-05-20

胡天骄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柴可夫斯基生平事迹、在钢琴作品《杜姆卡》中使用的创作手法、以及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的分析,来探究这首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和他们使用的演奏方法从而帮助演奏者在理解这部作品上找到突破口,为以后掌握这部作品中的演奏技巧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

【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34-02

【本文著录格式】刘炫岐.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曲式特点与演奏探析[J].北方音乐,2020,06(11):34-35.

一、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创作背景

(一)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简介

彼特·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ich Tchaikovsky)既是浪漫乐派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作曲家,又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开创代表作曲家之一。在他的音乐中,旋律非常优美并且通俗易懂,因此,他又被成为“旋律大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天赋是受他的母亲启发,母亲在他幼年时就教他学习钢琴,毕业后柴可夫斯基進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中并担任教授一职。他曾游历于西欧各个国家,并于1893年首次指挥《第六悲怆交响曲》,在演出不久后便与世长辞。

(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简介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领域,有交响曲、芭蕾舞剧、歌剧、协奏曲、交响序曲、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莫扎特是他十分喜爱的作曲家,甚至在他的管弦乐作品中有一部组曲就是模仿莫扎特的作曲风格来写的。柴可夫斯基善于把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体现在他的音乐中,因此,他常常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刻画歌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和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并受到好评,不仅在俄国甚至在欧美等地都进行了频繁演出,例如歌剧《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交响乐《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等。

(三)《杜姆卡》的创作背景

《杜姆卡》又可译为“悲歌”,指的是音乐富有沉静、阴郁的意味,而后逐渐转变为热情悠扬的民间叙事歌。这首副标题为“俄罗斯乡村风景”的钢琴曲创作于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巅峰时期,是根据故事叙事诗改编而成的曲子,这首作品带有十分鲜明的俄罗斯乡村音乐风格,描写的是一幅有着美丽的俄罗斯乡间自然风景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既热情又淳朴的俄罗斯人民的美好画面。

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柴可夫斯基正处于一个十分矛盾的境地,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日益尖锐,柴可夫斯基一方面十分憎恶黑暗专制统治,另一方面也对平民阶层的老百姓充满同情。所以,他在作品《杜姆卡》中描写了一幅幅理想中的美好景色,他把对生活的全部向往用最动人的音乐语言描写出来,同时又把打破他的理想生活的现实因素作为矛盾的对立面用音乐表达出来。于是,悲剧的冲突性和抒情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就成为了这首作品的创作基础。

二、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作品分析

(一)《杜姆卡》的曲式分析

全曲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5小节):降E大调,Andantino cantabile意为“如歌的行板”。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悲歌”的主题,柴可夫斯基在这里用动人的旋律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阴郁和压抑的情绪,这个部分的主题为1—16小节,在旋律中具有十分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也呈现出了非常浓厚的乡村气息。

第二部分(第46—113小节):Con anima的意思是“富有灵魂地”,这部分的音乐开始呈现出较大起伏,情绪波动非常大,色彩也较为明亮,与阴郁而平稳的“悲歌”主题的第一部分比较,这一部分则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民间舞曲的特色,表现出来的情绪非常热烈,也非常欢快,描写的是年轻的少年们在美丽的乡间快乐地围在一起跳舞的情景,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速度和力度都明显增加。

第三部分(第114—138小节):这部分包括了再现部分和尾声,从114小节至129小节是对呈示段的再现,相比第一部分的主题,这里的音乐减少了和声织体,音符的时值也缩短,出现了许多休止记号,这就意味着音乐变得更加短促和简单,力度也由之前的p变成了pp,整体的情绪显得更为悲伤和阴郁。

(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俄罗斯是一个地域辽阔且气候寒冷的国家,无论其历史文化还是生活习惯都与西欧其他的国家都有相当大的差异。俄罗斯的人民群众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他们身上蕴含着战斗民族的精神。同样,他们的艺术观也建立在这样的精神上,自始至终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心系国家。而俄罗斯民族乐派始终都关注着自己国家的未来和百姓的命运。所以,沉重的社会现实与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之间的矛盾常常成为俄罗斯文艺界的重要题材。在俄罗斯艺术家们的表演中总是蕴含着巨大而饱满的能量,他们之所以能够深深地感染着听众,不仅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对音乐的激情,还有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独特的艺术家的魅力。他们注重研究本民族的音乐特点并将其与其他地区的优秀音乐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融合了众多地区的音乐元素,并且能够在全世界都收到诸多赞誉的音乐。他们以自己民族伟大而悠久的音乐文化而感到无比自豪,在谈论到来自俄罗斯的作品时,无论是已经获得许多荣誉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还是默默无闻的热爱音乐的教师,都会洋溢着对本民族音乐的无限热情和自豪。

因为有这样强大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所以,民族性在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民族性在他的音乐中就像是灵魂般的存在,同样,在俄罗斯其他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也存在着这一元素。俄罗斯的音乐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拒绝刻板和程式化,音乐强调写实,追求对原始的形象最大程度地还原和对内心感受以及情感的刻画。俄罗斯的民间歌曲往往能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现状,对于写实的柴可夫斯基来说,民歌无疑是最好的音乐素材,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发现俄罗斯民间歌曲的元素,例如他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就是一个典型的作品。

在这首《杜姆卡》中同样引用了俄罗斯民间歌曲的素材,在音乐结尾处出现的变格终止以及音乐中欢快热烈的民间舞蹈元素,都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色,柴可夫斯基运用自己绝妙的作曲技法将这些元素完美的与“悲歌”这一主题融合在一起。同时,在这首作品中也揭露了他性格中的矛盾因素,这也许与他复杂而波折的感情经历有关,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展现的是苦难和忧愁的情绪,描写的是沉重的社会现实以及对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而第二部分则体现出他丰富的感情和心里波动。

三、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演奏分析

(一)踏板的运用

在小节中的强拍、标注了重音记号的音、以及主旋律与伴奏模糊不清的时候,可以点一下踏板增加效果。在33小節处,主旋律是由每一拍的第一个音组成的,为了突出主旋律,踏板应踩在标记有重音记号的音上。

但在音阶进行和和弦发生变化时要注意踏板的使用,否则会产生不和谐的效果;其次,在使用踏板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踏板要控制好踩下去的程度,尽量不要踩到底,可以根据音乐的变化控制踩踏板的力度,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都是常用的力度。

第二部分多次出现连续的跳音和断奏,同时也有许多长时值有强的力度记号的和弦,所以,在这部分要有节制的运用踏板,不可造成混乱的音响效果。

(二)音色的把握

《杜姆卡》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题情绪大致上是相同的,都是要营造出沉静而压抑的气氛,不仅要突出最上方的主旋律,还要把主旋律中悠扬的味道表现出来,在移动时尽量贴着琴键移动,这样比较容易弹奏出流畅且连贯的旋律,这一点尤其适用于有连线的地方。

在弹奏主题部分的时候,旋律在最上方,下面的都是和声,因此,在弹奏时要注意最上方的音和下面的和弦要用不同的触键方式,不仅要突出最上方的主旋律,而且要使下方的和声音色和力度都保持统一。这一方法也适用于78小节处。

第二部分的风格是属于舞曲的风格,既活泼又欢快,所以应在这部分转变触键方式,触键的位置要换成指尖,减少触键面积;离键速度也要非常快,手腕保持平稳,由手指独立弹奏。这一部分出现了许多小连线和跳音连续快速的交换,在弹奏的时候要区分好。

(三)力度和速度的分析

演奏中在保证音乐整体性的情况下处理好速度变化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第20—24小节处合适的处理速度就能将前后两种不同的情绪衔接得十分自然。这里节奏由八分音符转为十六分音符,切忌突然加快,那样会显得后半句十分突兀,而应该慢慢从八分音符过渡到十六分音符,保持旋律的连贯性。

在这首作品中的力度对比十分强烈,出现了pp和fff这样极端的力度。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尽管都用了p或是pp,但给人的感觉依旧是非常沉重的,第二部分则频繁出现fff,与前后两部分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突出了作曲家当时十分复杂矛盾的心情。我们在演奏中应严格遵守谱面上的力度记号,准确地把作品中的情绪表达出来。

四、结论

《杜姆卡》作为柴可夫斯基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果敢地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作为创作背景,同时又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光明的未来和理想生活的向往。悠扬的旋律仿佛把人们带入一个没有纷争和专制的理想世界,又巧妙地通过音乐情绪的变化描写出对黑暗现实的憎恶。柴可夫斯基用音乐描绘出来的俄罗斯美丽的乡村风景和热情的人民画面形象生动,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逸文.柴可夫斯基论音乐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蒋振瑞.论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的演奏[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

[3]王巍.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作者简介:刘炫岐(1996—),女,汉族,湖南省湘潭市人,湖南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