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4-05-20

李裕彤

【摘要】马渡乡位于四川省宣汉县西北边境一隅,巴河和州河分水岭的木龙山把它挡在了山北边位于巴河一级支流碑河的中游,凭借天时地利的条件,成为宣汉、达县、平昌、通江和万源结合处的民歌之乡。马渡民歌传承巴风土韵,仍然保留有强烈的名族特色。本文通过对马渡民歌《摘菜苔》产生的背景、作品的艺术特点、艺术审美及情感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展示了《摘菜苔》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马渡民歌;《摘菜苔》;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43-02

【本文著录格式】李诚.论马渡民歌的艺术魅力——《掐菜苔》[J].北方音乐,2020,06(11):43-44.

在四川民歌中,马渡民歌传承巴风土韵,保有强烈的名族特色。马渡乡位于宣汉县西北边境一隅,巴中市平昌县、达州市通川区与其交界。马渡有自然的小寨子石林等天然风景区,民歌在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更加自然。马渡民歌对于达州民歌乃至川东民歌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四川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一)清代以前四川民歌的发展历程

先民巴人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变迁中创造了原始的音乐。从我们现存的任何一部分音乐作品分析,原始的音乐起源于劳动生活、巫术神话。夏以后的商和西周,音乐与灿烂的青铜文化达到了当时的水平巅峰。

两千多年前的初汉,巴人的乐舞迎来了它的第一次转型,汉王刘邦的政权给巴人的乐舞带来它第一次荣耀的血统和地位上的提升。巴人的乐舞成为了宫廷舞,成为了官方典礼的乐舞的巴人舞在这一时间曲目得到了极为强力的发展。

咸宁元年,诏定庙乐。曾停止了巴乐舞在宫廷中的演出。至梁,暂时恢复。到了隋朝,隋文帝采用了牛弘的建议“即非整典,悉罢不用。”至唐代,巴渝舞便彻底退出了宫廷音乐的舞台。虽然清商乐中仍有巴渝舞曲名目,但其本身的曲调已经完全丢失。

曾经“巴渝歌”随着战争传入楚境,被称之为“下里巴人”。“下里巴人”在楚境传唱引起唱和者数千人。巴人民歌“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对,其中“下里”为楚人丧歌,“巴人”则是巴人民歌。

(二)建国后的四川民歌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四川的各个地方都建立了文化馆。从1955年起,国家组织了专人对于传统的民歌民俗文化等进行搜集,出版了如《万源民歌集》等著作。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四川民歌等传统文化带来了空前的打击。传统民俗文化之中多带有喜、乐、神的特点,在文化大革命“除四旧”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的民俗文化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改革开放之后,脱离了十年“文革”时期,国家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搜救普查,社会的变迁导致部分传统文化无可避免的衰落。

二、马渡民歌的独特发展历程

马渡乡位于川东地区,地势奇特,位于巴山大峡谷,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促成了马渡民歌的发展。马渡民歌因地势、环境、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差别,形成了完全不同风格的民歌。

马渡山大沟大,地处山区,居住分散。山顶登高之时,林坡沟壑、山水美景尽收眼底。因此,这里的民歌多高亢粗放,但有时也有体现出温柔婉转的部分,体现巴山人民劳作、婚嫁、民族节日等生活映照,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保留至今。

三、马渡民歌的现状

(一)马渡民歌的研究现状

在可查阅到的综合著作中,涉及到四川地区的有关民歌的著作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四川民俗大典》等。其中我们已有的有关民歌的著作、研究文章中,如《宣汉土家民歌》已经从民歌分布、民歌音乐特性、民歌的历史渊源等多个角度对于马渡民歌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也能体现马渡民歌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具体而言,到马渡民歌这一门类,我们对这一具体的艺术门类进行艺术讨论的时候仍然是缺乏宏观的研究、缺乏详细的理论、缺乏新颖的角度。

(二)马渡民歌的发展现状

1.文化变迁导致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的改变

传统的马渡民歌是围绕农民的日常生活所展开。由于社会背景的变迁,当代的传播语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改革开放开始,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都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冲击,新的媒体语境的出現导致传统的马渡民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2.民歌传承人缺失造成的困难

民歌这一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在当代新媒体传播语境的冲击之下。传统的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压缩,从大众的视角来讲,已经很少接触到民歌这一艺术类别。

四、马渡民歌的特征

(一)地域特征

马渡民歌传承巴风土韵,至今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马渡地域是巴人最早发祥地和最后栖息地,巴人文化在这里从古到今数千年得以传承,民歌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功不可没。在马渡民歌中,无论是山歌、劳动号子、溜溜调等都大量使用了衬词衬腔,且衬词衬腔种类、形式多样,内容涵盖面广,极大地充实了马渡民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也有利于唱歌时气息的平稳发展和声音延展悠扬。

(二)频繁使用套语

在马渡民歌中,从劳动号子到处处可问的山歌,再到规整成熟的小调和相沿成习的风俗仪式歌曲等这些不同体裁的民间歌曲之中,“套语”的使用是极其频繁的,主要有全句式、短语式、思维式套语,它们有时是一个整诗句,有时是半句诗或几个词,有时甚至是相同的句式结构及内涵。此外,马渡民歌也有注重歌词的思路及歌词的架构,要求能与之在内容和描述上相互呼应。其主要结构是以四乐句为主,或者是加扩展的四句式以及在四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联八句”,其歌词应用则主要为四句歌词,以七字居多,也有五字句、十字句和混合句,间或也有两句半或五句一首的,不过是在一、二句之间加进一个半截句或是于四句尾加入一个补充句。在马渡民歌中,常常会使用“重复”“对比”“比兴”等多种手法,而很少采用直叙的方法。

(三)连音润腔颇具特色

马渡民歌的演唱风格突出,演唱技巧表现全面。在本地的方言语音、咬字吐字、发声位置、声调特征的影响下,马渡民歌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修改、提炼而成,其表现手法洗练质朴,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典型的巴人文化色彩,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愁苦悲凉、喜怒哀乐、打情骂俏的生活韵味。连音润腔主要润腔技术有连音润腔、哭腔、打喔嗬,其增添歌曲旋律的表现形式,加强声音的穿透力,表达歌曲情感等。

五、歌曲《掐菜苔》具体分析

(一)《掐菜苔》基本概述

《掐菜苔》是宣汉县马渡乡的一首经典山歌。从歌曲《掐菜苔》创作内容上分析,全文主要围绕朴实劳动人民的爱情进行表达,淳朴直白地表达显现了马渡人民的纯真、直接、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用幽默挑逗的方式对爱情执着追求。

(二)《掐菜苔》语言特征

马渡乡是达州乃至川东民歌的重要发源地,也称作民歌之乡。《掐菜苔》属于情歌的范畴。歌词引用了马渡土语和山歌溜溜调作为衬词。民歌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流传。《掐菜苔》这首民歌,以马渡人民的生活场景,以“妹在那个后园哪”开篇,奠定了整首歌曲的基调。“哪”“呀”“嘛”“嗨”“哈”“嗬嗨”这些语气词的运用丰富了整首歌曲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溜溜子”在歌曲中作为衬词,也无实际意义,这在四川民歌中也很常见,比如由马渡音乐人李依若先生创作的大家所熟知的《康定情歌》里“溜溜”也是这个意思。

“幺妹儿”称谓词的运用、表意词“得儿”、象声词 “咿呀嗬嗨”等运用,不仅帮助了演唱时的咬字及自然的吟唱,增加了歌曲的传唱性,而且有助于传唱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表达情感。《掐菜苔》典型地表达了在掐菜苔这样的劳动过程中少女情窦初开、情谊绵绵,从而产生了听见莲花、梅花甚至四季花儿都鲜艳开放的一种愉悦的少女情感。在少女沉浸在爱情的欢愉中时,一块石头飞来,少女见状既兴奋又害羞,于是羞涩地准备离开,蕴含着少男少女一种俏皮打闹的意味。

(三)《掐菜苔》旋律节奏分析

《掐菜苔》采用四二、四三拍子的混合拍子,节奏相对自由,有助于歌词的情感表达。采用典型的民族调式徵调式,符合本土民歌的特色;采用高腔的形式,高亢明亮,音域刚好一个八度,旋律以级进为主,基本没有大跳。第一句5532·3553223532162352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5旋律以呼喊的方式开篇,节奏后十六为主,展现了心上人的辛勤劳作,体现了情郎对于心上人见景生情的直观表达。第三句是本曲中心33232356 1  6  5本句也是我想着重说明的地方。马渡很多民歌也被当地人称作“怪歌”也称“风流歌”此句有一些“怪哥”的映照。当地人直白坦率,对于爱情的表达直接,这也反映了马渡人民的性格特点,此句就有体现。对于心上人的追求不是思念或者暗恋、碍于表达,或间接地表达,而是采取直接并带有挑逗的方式表示倾慕之情。此曲第二句和第四句332332332123321221212 12相互呼应,节奏齐整,作用相当、以承前启后的形式对乐句前后进行呼应和衔接。最后一句重复第三句,把整个旋律推向最高潮,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心上人的决心和恒心。

六、结语

民歌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实践中随着人民之间自发的广泛传唱而逐渐发展,所以民歌是离不开人民的。民歌无论怎么发展,它的内容和中心始终围绕着人民群众最朴实的感情,词曲都围绕着这种朴实的感情而升华。本论文围绕着马渡民歌的背景、现状以及对马渡民歌作品《摘菜苔》的语言特征、曲式特点进行分析,对于马渡民歌的保护和发展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歌曲《摘菜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渡民歌有着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演唱者只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将技巧和作品相融合,提升自身对于作品的表达效果,才能使民歌的发展更加长远而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马渡乡基本信息”[EB/oL].https://baike.so.com/doc/1827597-1932790.html.

[2]谢开胜.浅谈四川石棉民歌苦蔴菜儿苦茵茵[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

[3]秦振川.近代以來四川汉族民歌地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4]杜钦.宣汉土家歌[M].宣汉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六集,2014.

[5]胡郁青.浅谈四川民歌尖尖山[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

作者简介:李诚(1990—),男,四川达州人,四川旅游学院助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