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高职德育下的祁太秧歌的保护和传承

时间:2024-05-20

赵慧

【摘要】竹笛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竹笛艺术的传播与传承也在与时俱进发生变化。本文将以竹笛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脉络为基线,试论述在新媒体时代下竹笛艺术的传播与传承的发展态势,并浅析竹笛艺术在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竹笛艺术;传播与传承;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51-02

【本文著录格式】孟祥飞.新媒体时代竹笛艺术传播与传承的调查研究[J].北方音乐,2020,06(11):51-52.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当今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所谓的新媒体,指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纸质媒体与电视媒体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新媒体重在一个“新”字,主要指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传播与传承。如微信、QQ、微博以及如抖音、快手等带有直播性质的网络媒体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竹笛这一传统的民族乐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更好的传承与传播,但同样也存在诸多弊端。笔者将在下文中一一解析。新媒体时代竹笛艺术传播与传承是一个长时间的并且道路坎坷的过程,人们在传播与传承中“摸着石头过河”。在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与探索的大背景下,竹笛艺术才得以很好的传承与传播。何为传承?何为传播?笔者通过查阅参考文献等方法大致对两者的定义有一个初步的阐释:在现代传播学的角度看,通俗地讲,传播就是信息的互相交流,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通过一些符号、媒介实现其交流目的。传播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大传播类型,因篇幅有限不再一一赘述;传承就是更替与继承。一种文化、一种技术的更替,不断地與时俱进,推陈出新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态势,也是师徒之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在文化尤其是竹笛艺术的传承中,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给了竹笛艺术更多的机会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竹笛艺术的传播及存在问题

在以往竹笛艺术的传播中,主要通过教育传播、作品传播和舞台传播三大方式实现:教育传播主要指的是依托高等音乐学府、新型音乐社团、中小学艺术课和民乐团的创立等手段对竹笛的演奏、教学、发展的一种传播。我们说传播离不开符号,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是信息的具体袒露,更是载送信息的代码。音乐家们创作的作品是竹笛艺术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无论在那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音乐作品的传播和交流;舞台传播主要是通过专业性的音乐会、演奏会、民乐团演奏等形式进行传播和交流。舞台传播通过演奏家们的表演传达音乐的信息给听众们,这种方式就是舞台传播,它具有传播音乐艺术和展现音乐作品的功能,而且传递信息的能力相当迅速和便捷。

在新媒体时代,离不开“媒介”这个新生名词,媒介其实是文化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 作为新时代大众传播的一个新方向,新媒体随着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化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传播,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的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手持客户终端的媒介进行传播和交流。与传统型的媒介传播手段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即时性、便捷性、传播内容多样性等优点,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这也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新媒体传播的发展下,竹笛艺术不断地出现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介中,由于新媒体的方便快捷,使竹笛艺术的受众大大增强。如先进不断出现的有关竹笛艺术的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平台、快手音乐人等,让竹笛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规范化和多样化,加速了竹笛艺术的传播;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介的多样性及网络市场的良莠不齐,许多不专业的甚至错误的有关竹笛艺术的传播视频、文章流入市场,混杂了受众人群的双眼,阻碍了人们对于竹笛艺术传播中的正确认知;另外,在竹笛艺术的传播过程中,对于受众人群的认识还不完善,没有针对于专业教育和业余教育人群两大受众的不同,去制定恰当、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大众的传播流行度上虽较之前大大提高,但要想竹笛艺术能够更长足稳健的传播还需不懈努力。

二、新媒体时代竹笛艺术的传承及存在问题

中国竹笛历史悠久,从几千年前的骨哨和骨笛传承至我们现在所用的竹笛,经久不衰并源源创新是有其依据的。以往竹笛艺术的传承多是培养竹笛艺术传承人,当时人们思想比较封建闭塞,对竹笛艺术的认可度不高,竹笛演奏及创作在当时毕竟属于小众群体的艺术,古代的宫廷乐师到20世纪50、60年代的乐团演奏员。当时人们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啥工作能吃饱饭、啥工作赚钱多这类问题上,对音乐的思考并不积极,因此20世纪50、60年代对竹笛艺术的传承是相当困难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日益提高,自20世纪60年代,我国竹笛演奏才登上舞台,备受人们青睐。我国第一代竹笛演奏家如冯子存、赵松庭等前辈不断对竹笛演奏、教学、表演等进行创新,这之后越来越多的竹笛演奏家不断探索竹笛发展之路,为竹笛艺术的传承作了良好铺垫。

电脑、手机等现代移动终端的出现给竹笛艺术的传承一个新的路径。数字媒体艺术能够将竹笛艺术完好保存,是当前传承竹笛艺术最好的途径和方式之一,也是将来竹笛艺术传承研究的主要方向。在高等音乐学府和新型民乐社团的努力下,我国竹笛艺术传承人不断规范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且数字媒介等新媒体的介入将以往原汁原味的竹笛艺术资料整理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实现信息资料的系统化、生动化、多样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可以把竹笛艺术的资料保存起来进行传承、宣传,使之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认识,将竹笛艺术发扬光大。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竹笛演奏这种精神文化的享受,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开放,很多家长想让孩子们掌握一件乐器技能,培养音乐情操。这也是竹笛艺术得以很好传承的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且受助于科技和交通的发达程度,人们“早上去哈尔滨看冰雕,中午在三亚喝椰汁”的理想状态已经实现,为给孩子们找优秀老师继续深造创造优越条件。名师才能出高徒,规范教学的名师也是我国竹笛艺术得到传承的重要原因。依托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即时性,足不出户就能学到专业技能。

我国竹笛艺术在传承过程中,由于传承人的演奏风格、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所教授的学生其演奏风格也各有千秋,以至于在竹笛艺术传承过程中出现过学术争鸣、学术不端等倾向。我国的竹笛艺术发展到今天,也要以民族音乐本身为基础,借鉴西方音乐的优点,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依托现在的如微信、QQ、微博以及如抖音、快手等带有直播性质的网络媒体的新媒体,传承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更是依托新媒体运营的时代。

三、新媒体时代竹笛艺术传播与传承的几点思考

2019年末,以武汉为中心的“新型冠状病毒”洗扫了全国甚至全球,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疫,势必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国人们在家隔离,阻断病毒传播。但是我们“不停学”,依托新媒体,许多学生在家看直播就能学到知识技能。新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同样,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竹笛艺术的传播与传承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将我国的竹笛艺术发扬光大。对于一些竹笛艺术的传承人或者民乐爱好者,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帮助自己实现兴趣。可以通过新媒体将自己的音乐作品、教学视频等呈现在互联网上,也可以通过一些如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上传自己的作品和视频,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新媒体时代艺术是平民化的,我们在传播和传承竹笛艺术时要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而且受众是平等、多元化的。在新媒体音乐传播中,任何人都可以作为音乐受众者,都可以接收到最全面的竹笛作品的动态,当在新媒体音乐传播中发现了自己喜欢的竹笛作品时,可以快捷方便地保存记录下来,这也大大提高了竹笛艺术的传承性和传播性。

很多人在虚拟网络媒体上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言论,互动性的论坛和虚拟网络软件为人们的自我需求感和他人认同感的满足提供可能性,因此也聚集了具有相当活跃度的大众群体。近些年,竹笛音乐人、民乐爱好者等通过微信公众号、竹笛论坛等新媒介上一起谈论交流,当发现别人发布的内容自己有兴趣时还可以进行转载而继续传播,同时也推动了竹笛艺术的间接性传播与传承。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科技进步的中国,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竹笛艺术的传播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机遇,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竹笛艺术的受众群体学习内容得到丰富,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必须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结合过去的传播与传承习惯,分析当今社会的传播与传承现状,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竹笛艺术传播与传承趋势,让我们的竹笛艺术传播与传承能够大放异彩。虽然当今已然是新媒体时代,但是我们不能摒弃以往的传播和传承手段,我们应该运用新媒体传承和传播手段的优势,大力发展竹笛艺术在新媒体媒介上的运用。对待新媒体,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我们作为传播人、传承人,要不断创新、不断思考,发挥自己所能去更好地传播和传承竹笛艺术。

参考文献

[1]何双百,刘樟民.新媒体时代视觉文化的审美转型[J].新闻知识,2015(6).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刘昱汝.新媒体时代中国手风琴艺术传播样态[D].郑州:郑州大学,2016.

作者简介:孟祥飞(1996—),男,汉族,河北省唐山市,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音樂与舞蹈学专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