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瞬间中创造永恒”

时间:2024-05-20

杨青

【摘要】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在校教育不再是教育活动的全部,教育活动的开展走上多元化发展的全新道路,正逐渐朝着社会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基于此,本文以贵州侗戏为例,通过分析其基本内涵和文化底蕴,深入探讨了贵州侗戏的教育价值形成相关内容,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四种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希望可以进一步促进贵州侗戏的传承与发展,充分体现出贵州侗戏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贵州侗戏;教育价值;地方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55-02

【本文著录格式】向娟.贵州侗戏的教育价值形成的相关探讨[J].北方音乐,2020,06(11):55-56.

引言

侗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侗族的艺术瑰宝,充分体现出侗族人民的个性特点以及艺术传承。但是,侗戏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受到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外来文化的入侵影响,其传承的效果逐渐降低,渐渐地被边缘化。侗戏的教育价值受到升学率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也经常被忽略,也缺少足够的教育资源和经验进行支撑,从而导致侗戏的教育价值越来越低,急需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侗戏教学价值的形成。

一、侗戏的起源与发展

侗戏是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侗族特有的戏曲种类,是在侗族大歌中的“嘎窘”和“摆古”的基础上结合了贵州花灯、湖南祁剧等地方戏种的曲目腔调以及戏剧表演技法形成的艺术表演形式,侗戏表演中包括了说、唱及舞蹈等多种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1]。侗戏的具体产生时间无从考证,但通过民间调查和传说,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侗戏是由一名叫做吴文彩的贵州居民创作而成的。最早的侗戏《梅良玉》和《李旦凤姣》[2]均改编自汉族戏剧曲目,具有浓重的汉族戏曲气息,但是得到了侗族人民的广泛喜爱,并由此传承和发展下去。

二、贵州侗戏的教育价值

(一)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侗戏的教育价值一方面体现在艺术本身,是对侗戏表现形式和创作内容的认可和重视,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贵州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气息的一种涉及和研究。贵州侗戏教育价值的形成对于现代的高等教育发展及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大融合,有助于国人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效率与质量。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是需要进行人与人的“交往”和“陶冶”的,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多级联系和多重合作,而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简单对应[3]。贵州侗戏在剧本创作、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都付出足够的努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获得艺术认可,同时也学到相应的知识。侗戏既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其教育价值也体现在此,参与侗戏制作和演出的演员均可以从中获得艺术体验和演出技巧,并且获得了与侗族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习俗,有助于其更如了解贵州侗族地区人民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等。

(二)无形的教育情境

贵州侗戏的教育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更是一种区别于在校教育的无形教育情境。贵州侗戏的教育活动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多变,内容上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并且融为一体,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然而,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的基础教育主要是语文、数学等具体的学科,把教育当作一种工具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没有涉及到地方文化方面。为此,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依托于侗戏,通过侗戏的表演将有关于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表现出来,并且以戏剧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3]。在此过程中,侗戏的教育价值既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实际需求,又将教育的活动有机地融入到侗族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共同发展。侗戏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只有通过教育者将侗戏的剧本制作、表演技巧等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才能够实现侗戏的更新和传承发展。反之,教育也需要利用侗戏来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此适应人们日益变化的教育需求,实现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最终目标。

三、贵州侗戏教育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侗戏是一种贵州侗族地区所特有的地方戲种,是一种局部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周期长、参与成员多、活动主客体关系复杂等特点。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侗戏具有传承侗族传统文化、育民于乐的作用,是一种相对综合性的教育过程。侗戏价值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教育者,其身份和地位与学校里的教师既相同又存在较大差异,侗戏的教育活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并且一直伴随在人们的身边,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这也是与传统学校教育最本质的差别[4]。贵州侗戏的中的教育者可以是戏师、演员,也可以村寨的老人,教育者的身份多种多样,生活中随处可见,与侗戏教育的综合性有着高度的契合。

戏师是贵州侗戏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他既是侗戏的组织者,又是侗戏的管理者,简单来说就是侗戏的总导演,负责侗戏的剧本、排练以及演出等各个环节内容,需要全程参与侗戏。戏师通常由一个村寨或者宗族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担任,并且师徒相传。戏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侗戏演技,同时要掌握传授技艺的方法,需要同时掌握编歌、演戏、唱戏等技能;戏师的任务就是掌握剧本、安排演员和调度演出,是侗戏教育价值形成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除了戏师以外,“鬼师”、演员及当地的居民和观众等也在某些场合上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都为侗戏的教育价值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受教育者

贵州侗戏的表演除了可以作为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以外,还是比较重要的教育活动,人的可教育性是侗戏教育价值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侗戏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从侗戏的传承与发展进程方面来看,侗戏的受教育者主要是侗戏演员和观众两类人群[5]。其中侗戏演员是接触侗戏最多、最为了解侗戏的一类人,侗戏的演员需要在戏师的组织下进行侗戏剧本的创作和推敲,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排练和舞台调整,做好为观众表演的一切准备。侗戏的演员大多数来自贵州当地的鼓楼或者宗族中的中青年男子,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前侗戏中是没有女子演员的,也不允许女性参加侗戏的表演,是民族习俗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贵州侗戏在选择演员的时候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制度,通常以个人的喜好为主,但要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人物剧情的实际需要和背景特点,青年男子可以自愿参加。侗戏演员通常代表了自己的村寨,因此,需要在排练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学习演出技巧和歌唱技艺等,是侗戏教育价值形成中最为重要的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深化改革的先行者和实践者[6]。侗戏观众是侗戏教育价值形成过程中的直接受益者,侗戏观众主要是本村寨的人员和侗戏走出去以后的即时观众,在素质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侗戏的教育价值形成为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教育方式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有助于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充足且持久的动力支持。

(三)教育内容

贵州侗戏的教育内容是针对侗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的,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教材和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上,总结起来就是各种工具书和知识的汇总。传统的课堂教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急需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对现有的教育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从而丰富现代教育内容、开阔受教育者的眼界[7]。贵州侗戏的教育内容要比课堂教育丰富得多,涉及的范围也更为广泛,除了包括侗戏的剧本和表演技法等以外,还包括了很多当地的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具体的表述为生产教育、德育教育以及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和宗教信仰教育等。结合贵州当地的社会现状,侗族人民信仰的“萨”神,侗族具有专门的供奉“萨”神的仪式,还有用来歌颂的侗歌,在侗戏的剧本中也有相应的宗教内容,是侗戏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侗戏的教育内容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经过后期的加工和美化而形成侗戏剧本,并由演员表演出来。所以,侗戏的教育内容中包含了大量与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侗戏中处处彰显了侗族人民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侗戏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融入了很多现代的文化知识和科技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推动侗戏的长期发展。

(四)教育方式

贵州侗戏的教育方式与一般的戏剧基本一致,主要有口传教育和示范教育两种形式。侗族具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早期的侗戏教育均由戏师向受教育者进行口头传授,随着我国文化的统一和教育改革,侗戏的教育方式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汉字记录侗音的方式[8]。即便如此,侗戏在排练的过程中依然使用口传教育的方式进行交流,汉字的应用仅仅作为一种保存本文的功能存在。侗戏中的人物情节需要表演者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侗戏的具体意蕴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此,戏师需要亲自示范剧情人物,帮助演员掌握人物的特点和剧情走向,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剧情的演绎背景,从而在表演的过程中为观众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使得观众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作为人传递文化与知识的工具,必须要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并且要贴近人的生活实际,以此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者要看到贵州侗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并且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尝试去获得侗戏教育价值形成的方式,精准把握侗戏教育价值的四个要素,合理地进行教育调整和安排,从而促进侗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帮助,加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教育改革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曾雪飞.侗戏剧本搜集整理的研究現状与学术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

[2]成荣蕾.侗戏剧本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7(10):6-7.

[3]向娟.侗戏传承的场域[J].北方音乐,2018(13).

[4]吴建冰.论侗族戏剧的汉文化影响与汉文化认同[J].河池学院学报,2019(3).

[5]杨雅芳.论通道侗戏的改革与创新[J].黄河之声,2019(22):4-5,7.

[6]罗代兵.对贵州民族戏曲振兴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9):61-64.

[7]杨春念.跨文化传播与侗戏传承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9(35):286,289.

[8]陈诚.侗戏的传承与保护之我见[J].戏剧之家,2018(14):46.

作者简介:向娟(1983—),女,湖南怀化人,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